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南药溪黄草应用现状研究进展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0

摘要:[目的]分析溪黄草的研究进展及开发现状,为其产业化提供指导.[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综述了近年来溪黄草在形态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现状及研究进展.[结论]应加强溪黄草种植和加工标准的制定,规范溪黄草的生产;加大对溪黄草综合利用的研究,提升其价值.

关键词: 溪黄草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产品开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瓠瓜品种现状及其制种技术

农村实用技术 2020

摘要:瓠瓜起源于非洲,在非洲和亚洲得到独立驯化,为葫芦科葫芦属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瓠瓜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史,品种和类型丰富.各地科研院所培育了一大批优良杂种一代,极大推动了瓠瓜生产的发展.文章简要介绍瓠瓜的品种类型以及我国近年推出的瓠瓜新品种,重点慨括了瓠瓜的良种繁育技术.

关键词: 瓠瓜 品种现状 制种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经济作物替代薯稻三熟制早稻对肥料利用、土壤养分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缩短"薯-稻-稻"三熟制作物早稻的生育期,促进"薯-稻-稻"茬口顺畅衔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本研究以不同经济作物替代早稻,分别在2016年惠东县和2017年白云区试点进行田间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休耕T0(空白对照,不种任何作物)、常规处理TCK(早稻)、T1(黄瓜)、T2(豆角)、T3(甜玉米),探究不同春播经济作物生育期、产量、种植效益和肥料效率及土壤酶活的差异.结果表明,种植黄瓜、豆角和甜玉米替代早稻均可明显增加经济效益和缩短生育期.其中,T3效果最优,与TCK相比,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增加了1.32~3.72元·m-2,生育期缩短了37~43 d,收获指数提高了18.6%~20.1%;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强了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综上,甜玉米等经济作物代替早稻形成的"经济作物-中晚稻-冬种马铃薯"三熟轮作模式可以使作物茬口衔接更加顺畅,提升三季作物的整体经济效益,对农民增收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为优化广东乃至华南"薯-稻-稻"三熟区的种植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经济作物 种植效益 生育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博Ⅲ优466的选育与应用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

摘要:博Ⅲ优466是利用博ⅢA与广恢466组配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米质优、饭味好,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该组合于2019年10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本文通过简单阐述博Ⅲ优466的选育过程、高产栽培和制种技术,为以后大面积的制种和推广提供依据.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博Ⅲ优466 优质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血清抗体监测及其变化规律分析

动物医学进展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掌握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血清抗体水平变化规律,提出血清PRRSV抗体阳性率、平均值及离散度等数据结果在猪场管理和免疫程序的有效应用.采用ELISA抗体检测方法,对猪场3年的PRRSV抗体水平进行监测,并结合猪场实际生产业绩,统计分析猪群PRRSV的抗体水平、抗体整齐度的变化,总结出判定猪场PRRS疫苗免疫后猪群处于稳定状态时,PRRSV抗体S/P值的范围区间以及离散度分布范围区间.结果显示,具有较好生产业绩的猪场,其PRRSV抗体基准线的区间范围为抗体平均值1.0~2.0,离散度50~70,呈动态平稳变化,强调的是数据结果的变化规律性和动态稳定状态,而非具体的某一阈值.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抗体监测 基准线范围 S/P值 离散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科技管理研究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选取与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典型指标,建立量化比较的考评指标体系,并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属各单位科技创新考评为案例验证其科学合理性,期望能够给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 科研院所 科技创新 评价体系 资源优化 科技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板栗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四川农业科技 2020

摘要:板栗作为广东省优稀特色干果品种,发展前景向好.广东板栗种植主要分布于河源市东源县、清远市阳山县、肇庆市封开县三大产地.文章立足广东全省板栗产业现状,指出广东板栗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发展建议与对策,以期促进广东省板栗产业发展.

关键词: 板栗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乙型肝炎病毒B、C、D基因型AAV-HBV小鼠模型构建与病毒学特征比较

热带医学杂志 2020

摘要: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HBV)B、C基因型中国流行株腺相关病毒介导的乙肝病毒(AAV-HBV)小鼠模型,并研究其病毒学变化特征。方法以B、C基因型HBV流行株序列为基础,并参照常用D基因型病毒序列,分别构建出携带1.3×基因组的腺相关病毒载体质粒:p AAV-HBV1.3×(B)、pAAV-HBV1.3×(C)和pAAV-HBV1.3×(D)。通过三质粒共转染方法在293细胞中包装成三种成熟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HBV 1.3(B)、rAAV-HBV 1.3(C)与rAAV-HBV1.3(D)。C57BL/J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相同剂量的AAV-HBV病毒载体,在注射后不同时间点,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HBsAg和HBeAg表达水平,用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HBV DNA拷贝数。结果新构建B、C基因型两株病毒有更高HBsAg表达水平,B基因型小鼠血清中HBsAg检测值(均值)波动在957.67~2 590.04 IU/mL,C基因型小鼠血清HBsAg波动在725.21~3 195.16 IU/mL,D基因型小鼠血清HBsAg波动在153.4~531.8 IU/mL。B基因型小鼠血清中,HBsAg与HBV DNA比值最高,D基因型最低。新构建B、C基因型两株病毒表现出与常用D基因型病毒不同的血清动力学特征。B、C基因型小鼠的HBsAg和HBV DNA可在1周内快速达到较高水平,并维持稳定,在第3~4周表现出波动下降,随后表达水平回升。D基因型小鼠HBsAg在10 d内达到峰值,然后不断降低,HBV DNA在第3~4周也有明显波动。B、C、D三种基因型HBeAg在第1周较低,在两周达到峰值,并保持稳定。结论基于我国流行B、C基因型序列,成功建立了两株AAV-HBV小鼠模型,为研究B、C基因型病毒提供了新工具。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AAV-HBV B、C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粤港澳湾区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探讨

价值工程 2020

摘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战略的深入实施下,中小微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关键主导力量。中小微企业内部存在着诸多问题,约束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还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尽管中小微企业融资融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但是,中小微企业贷款难的呼声仍不见减弱。这种问题在努力构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同样存在。因此,本文首先厘清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再通过构建动态博弈过程,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行为进行分析;后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中小微企业 融资 动态博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我国蚕桑产业已由原来单一的"种桑养蚕"发展到"种桑养人"和"种桑养畜"多业态并举的发展模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我国蚕桑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是我国最早开始从事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与新产品开发的科研单位之一,通过以果叶两用、无核三倍体桑树品种粤椹大10的成功选育和推广为契机,桑椹果汁、桑椹果酒、桑叶茶、桑枝灵芝和维力康胶囊等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引领了全国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积极推动了传统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近30年来在蚕桑资源食药用、饲料用和肥料用研究现状,重点综述了在蚕桑资源多元化加工利用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蚕桑资源 多元化利用 技术与产品 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