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甜玉米品质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甜玉米为具有果蔬和谷物特征的新型农作物,其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受到国内外消费者和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甜玉米含淀粉合成缺陷基因,糖类在胚乳中大量积累,是鲜食玉米主要类型之一.根据缺陷基因的不同,甜玉米可分为普甜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强甜玉米等类型,不同类型间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差异较大.甜度、爽脆度、果皮厚度、风味等是甜玉米的主要食用品质特性,这些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其遗传研究及育种改良应用均面临很大挑战.目前,甜玉米品质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者对甜玉米食味品质(含糖量、果皮厚度等)和营养品质(维生素、矿物元素、蛋白含量等)的主要评价指标进行鉴定和分析,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表型变异、遗传力、QTL位点、候选基因等层面.这些研究的开展为甜玉米营养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分子基础.对甜玉米品质相关(包括甜玉米形成的遗传基础、维生素E、果皮厚度、锌含量、玉米黄质和蛋白质含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了甜玉米遗传改良的发展方向,为甜玉米品质改良和优质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甜玉米 胚乳突变基因 食味品质 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 γ-氨基丁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亚硝酸氮应激能力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GABA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亚硝酸氮应激能力的影响.将906尾初始均重为(0.68±0.02)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虾.6组对虾分别投喂添加0、50、100、150、200和250 mg/kgγ-氨基丁酸(GABA)的等氮等脂试验饲料56 d.饲养试验结束后进行120 h的亚硝酸氮应激.结果 显示:1)与未添加组相比,饲料中添加50~250 mg/kg GABA显著提高了凡纳滨对虾的摄食率和增重率(P<0.05).2)与未添加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00和150 mg/kg GABA显著提高了凡纳滨对虾血清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3)100和150 mg/kg GABA组凡纳滨对虾血清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未添加组(P<0.05).4)与未添加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00~250 mg/kg GABA显著降低了凡纳滨对虾亚硝酸氮应激120 h时的累积死亡率(P<0.05),其中100 mg/kg GABA组凡纳滨对虾累积死亡率达到最低.综上可知,饲料中添加GABA能够提高凡纳滨对虾的摄食率、增重率和抗亚硝酸氮应激能力.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得出凡纳滨对虾饲料中GABA的适宜添加量为154.79 mg/kg.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凡纳滨对虾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亚硝酸氮应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大陆地区食品中柄曲霉素和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调查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 AFB1)和柄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 STC)的污染情况.方法对采集自我国大陆地区的1137份食品样品以及315份室温储存1~2年的米粉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分析其中AFB1和STC的含量,采用Pearson等级相关对AFB1和STC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谷物类和谷物基加工品AFB1检出率分别为0.2%和7.8%,含量范围为0.03~6.40μg/kg.坚果检出率为8.7%,其中有2份样品中AFB1含量超标,啤酒中AFB1的检出率为0%.STC检出率为12.9%,平均含量为0.39μg/kg.相比于所采集的超市和农贸市场样品,米粉样品中AFB1和STC的检出率均较高,分别为4.4%和84.8%,平均含量为0.84μg/kg和2.38μg/kg.结论我国大陆地区食品中STC的检出率较高,尤其是储存多年的米粉样品中,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并规定STC的限量标准.

关键词: 储藏米粉 黄曲霉毒素B1 柄曲霉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瘟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西北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Oryza sativa)是全球重要粮食作物,其高产和安全稳产直接关系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稻瘟病是最具毁灭性的水稻病害,严重威胁水稻的安全生产.控制稻瘟病,提高稻瘟病综合防控能力一直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环节.“十三五”以来,国家在粮食生产上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在过去10年间,国内外科学家在稻瘟病的防控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水稻病害的绿色安全防控技术铺平了道路.本文回顾了稻瘟病田间监测技术的智能化、预测预报数据建模系统优化、低毒高效化学农药、生物源农药及诱抗剂研发以及品种与栽培多生态因子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基于这些技术的稻瘟病绿色防控新策略,讨论了稻瘟病防治面临的药价偏高、农药残留的问题,低毒经济型生物源农药开发缓慢的挑战,展望了基于分子靶标、小干扰RNA(siRNA)以及CRISPR/Cas9技术,多因子综合控制技术的绿色防控发展方向.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综合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尖孢镰刀菌互作机理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土壤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引起的香蕉镰刀菌枯萎病是全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香蕉生产的毁灭性病害.目前已发现Foc的4个生理小种.20世纪70年代,Foc 1号生理小种造成我国华南地区的龙牙蕉和粉蕉种植园大面积发病;90年代中后期,在广东省的香牙蕉种植园发现Foc 4号生理小种,并且迅速向其他香蕉产区蔓延.目前,国内各香蕉主产区均有报道发生Foc 4号生理小种引起的香蕉枯萎病,该病已成为制约我国香蕉生产的最主要因素.对香蕉枯萎病菌侵染过程以及香蕉枯萎病致病机理、抗性机制、抗病品种选育、抗性种质筛选及抗病性鉴定、防治等多个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主要包括:(1)在继续研究已有抗病品种对Foc TR4抗性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入研究Cavendish对Foc 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2)利用已经建立的香蕉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体系,获得香蕉枯萎病抗病品种,并进一步应用寄主植物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HIGS)获得更加持久稳定的抗病性;(3)将已经建立的香蕉试管苗离体水培系统应用于香蕉-Foc互作研究.

关键词: 香蕉 镰刀菌枯萎病 致病机理 抗性机制 抗病品种选育 抗病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经济昆虫和蚯蚓处理农业废弃物研究进展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0

摘要: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我国当前面临科技攻关的重要问题.农业废弃物处理的方式手段一般采用微生物处理技术,但达不到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经济昆虫和蚯蚓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呈现出强劲的生物处理与转化能力.常见的经济昆虫有黑水虻、家蝇及蟑螂,在养殖废弃物和餐厨垃圾方面,具有很强的处理能力;蚯蚓在养殖废弃物重金属、农药聚集等处理方面,呈现出强劲的生物转化能力.因此,笔者就经济昆虫和蚯蚓处理农业废弃物方面进行阐述,为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经济昆虫 蚯蚓 农业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 可行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农田杂草防控的问题与对策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东光温水热资源丰富,作物四季种植,杂草周年为害,已成为影响农作物生产的重要生物因子.目前,广东农田杂草防控主要依赖化学除草剂,在控制农田杂草危害和提高作物产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杂草防控面临诸多挑战:化学除草剂的过量使用,导致杂草种群演替及抗药性问题突出,除草剂药害问题频发,防治成本增加的同时给农田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绿色防控技术储备不足,适应杂草防控的智能化和机械化手段不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相应对策:推进杂草群落动态和抗性监测预警工作;加强杂草抗性机理研究;研发推广除草剂药害诊断及防控技术;加强杂草绿色防控技术和精准除草技术研究;组建产学研联盟,增强协同创新能力;推进杂草统防统治及基层从业者培训.

关键词: 杂草群落 抗药性 除草剂药害 绿色防控技术 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8种常用药剂叶片残留对麻纹蝽平腹小蜂的影响

中国热带农业 2020

摘要:评价了8种药剂叶片残留对麻纹蝽平腹小蜂的影响.结果 表明,8种药剂叶片残留对平腹小蜂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20%除虫脲SC、20%灭幼脲SC和8000IU/mg苏云金杆菌SC的影响较小,施药后的叶片对平腹小蜂的致死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4.5%高效氯氰菊酯ME、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和522.5g/L高氯·毒死蜱EC对平腹小蜂的药害毒力较大,喷药后3d后的校正死亡率仍在70%以上.各药剂叶片残留对平腹小蜂的持效期长短依次为:4.5%高效氯氰菊酯ME>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522.5g/L高氯·毒死蜱EC>2.5%溴氰菊酯SC>1.8%阿维菌素EC>8000IU/mg苏云金杆菌SC>20%灭幼脲SC>20%除虫脲SC,对平腹小蜂的安全间隔期依次为15d、10d、7d、7d、3d、1d、1d、1d.生产上建议首选上述2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和Bt制剂用于防治害虫,在药剂安全期过后再释放平腹小蜂.

关键词: 平腹小蜂 安全间隔期 农药 农药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紫芽茶花青素合成关键酶活性与重要酚类物质相关性研究

茶叶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广东的红叶1号、红叶2号、丹妃和云南紫娟4种红紫芽品种(系)为供试材料,以英红九号绿芽品种为对照,通过分析酶活性研究了红紫芽茶花青素合成关键酶活性变化规律,并揭示了其与花青素、茶多酚、儿茶素组分等重要酚类物质含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红紫芽茶花青素合成过程中,同一季节不同品种(系)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UFGT)活性与茶多酚总量和花青素含量均显著正相关,为花青素合成的关键酶;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成酶(CHS)、类黄酮-3-羟化酶(F3H)、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黄酮醇合成酶(FLS)、花青素合成酶(ANS)和花青素还原酶(ANR)等活性能力与花青素含量变化趋势不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春季各样品儿茶素(C)含量与PAL酶活性显著正相关,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与DFR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一季节不同品种(系)CHS、F3H、ANS以及ANR酶活性与酚类物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 红紫芽茶 花青素 多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果桑新品种粤椹145

农村百事通 2020

摘要:粤椹145于2018年获得了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1.特征特性.该品种树形稍开展,主枝发条数多,侧枝萌发力较弱.冬芽卵圆形、黄褐色,副芽小而少.叶面平展,光泽性强,叶柄细长.坐果率96.1%~99.8%,单芽坐果数3~7粒.果大、紫黑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