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30条记录
大豆品种西豆9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种子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豆9号是由西南大学麦豆课题组于2006年以自育材料西豆3号为母本,外引材料翠扇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并经过连续多年选育而成的品种。在重庆市大豆区域试验中,2013年单产为2 776.6kg/hm2,比对照增产11.04%;2014年单产为2 164kg/hm2,比对照增产13.35%;2014年生产试验中单产为1 914kg/hm2,比对照增产8.04%。该品种具有产量高,抗性强,熟期适中,株型好,商品性高等优点,2015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西豆9号),适于重庆市范围及相同生态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大豆 西豆9号 选育 特征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苓与蜜环菌高亲和性组合的筛选

菌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苓与蜜环菌共生亲和性是猪苓人工栽培成功的关键因素。为获得猪苓与蜜环菌的高亲和性组合,本文采用了5株猪苓菌株与4株蜜环菌菌株进行筛选。通过将猪苓菌株与蜜环菌菌株共培养,比较不同组合的生长速度、拮抗线形成情况,以及两种菌丝生长过程中形态学变化等指标,结果发现组合GU-06&AM-08生长速度最快,为3.36mm/d。GU-06和GU-07-2菌株与每株蜜环菌共培养均可产生拮抗线,共培养28d后,产生拮抗的猪苓菌丝分枝较多,可以看到菌丝束。被蜜环菌菌索侵染的猪苓菌核,切面可以明显观察到侵入猪苓菌核中的蜜环菌菌索,侵染到猪苓菌核中的蜜环菌菌索分枝较多,中空,表皮细胞细长。发生侵染现象的组合有7组:GU-04与AM-06;GU-06与AM-06,AM-08,AM-13;GU-07-2与AM-06,AM-08;GU-15与AM-06,其中以GU-06与AM-06,AM-13两组组合侵染最严重,其余组合没有发现侵染现象。综合以上共生筛选指标获得GU-06&AM-08、GU-06&AM-06、GU-07-2&AM-08以及GU-06&AM-13 4组高亲和性的组合。

关键词: 猪苓 蜜环菌 共生培养 拮抗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对黄壤坡地玉/麦轮作体系氮素环境承受力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黄壤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作物高产稳产、环境友好的氮肥施用量,减轻农业施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6个小麦氮肥用量(0,90,120,150,180和240 kg/hm2)和6个玉米氮肥用量(0,146,195,244,293和390 kg/hm2),研究了土壤高残留氮条件下黄壤旱坡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对氮素的环境承受力及合适的氮肥投入量。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和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玉米季施氮量达210.9 kg/hm2、麦季施氮量达150.9 kg/hm2,玉米、小麦有减产风险;土壤中残留矿质氮以NO-3-N为主,其残留量、土壤氮素表观盈余率(SNASR)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相关;玉米季施氮量在102.2~120.0 kg/hm2,籽粒产量为4067.5~4131.9 kg/hm2,0~100 cm土壤中积累NO-3-N在146.9~151.3 kg/hm2,小麦季施氮量在93.0~113.2 kg/hm2,籽粒产量为1354.6~1395.7 kg/hm2,0~100 cm土壤中积累NO-3-N在141.1~153.4 kg/hm2,此时玉米、小麦分别达到最高产量的95.0%~96.5%和95.0%~97.9%。综合考虑产量、氮素利用和环境效应,土壤高残留氮条件下,黄壤坡地玉米季推荐施氮量为102.2~120.0 kg/hm2,麦季推荐施氮量在93.0~113.2 kg/hm2,可以在兼顾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获得较高产量。

关键词: 施氮量 黄壤坡地 产量 环境承受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黄花蒿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产抗病活性物质菌株的筛选

贵州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贵州黄花蒿植株内生真菌多样性,挖掘农作物病害生物防治新资源,采集贵州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inn.)植物13株,分离获得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和5.8S-ITS rDNA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得出分类;以小麦赤霉、水稻纹枯、番茄黑斑等9种农作物病原真菌作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对产抗病活性物质的菌株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分离获得内生真菌122株,鉴定得到子囊菌门真菌共10目8科12属,担子菌门2目2科2属,接合菌门1目1科1属。共计18株(14.8%)黄花蒿内生真菌对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中以青霉属GZUCCZY0012菌株的抗病活性最为广谱,对6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为72.60%~94.86%。

关键词: 黄花蒿 内生真菌 分类鉴定 抗病活性 贵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部分柑橘地方品种遗传背景的SSR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个贵州柑橘地方品种的遗传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4对SSR引物在5个地方品种和参与DNA指纹比对的14个栽培品种中共检测到92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变幅为2~7个,平均为3.8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化范围在0.36~0.78之间,平均为0.49.经过DNA指纹比对,发现其中5对引物扩增的8条特征谱带可作为地方品种鉴别的参考性标记.利用NTSYS软件进行相似性系数计算,采用UPGMA法聚类,结果显示,相似性系数为0.80,可将5个地方品种划分在不同的亚组中;地方品种米柑和牛肉红金橘均单独成组,其遗传背景独特;土柑与皱皮柑的亲缘关系较近;大果型冰糖橙与冰糖橙的遗传背景相同;红香柚与强德勒柚的遗传背景基本一致.

关键词: 柑橘 地方品种 遗传背景 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过表达谷子液泡H~+-ATPase E亚基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耐盐性

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V-H+-ATPase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序列比对,从谷子中克隆到V-H+-ATPase E亚基基因Si VHA-E。进化树分析显示,Si VHA-E基因在进化上属于E1/E3亚族,与玉米V-H+-ATPase E亚基基因Zm VHA-EL亲缘关系较近。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Si VHA-E在高盐、茉莉酸甲酯(Me JA)、水杨酸(SA)和脱落酸(ABA)处理下表达上调,在低温和低氮处理下表达下调。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Si VHA-E定位于液泡膜上。遗传转化拟南芥的耐盐性鉴定表明,在盐处理条件下,转基因株系的种子萌发率、幼苗主根长、植株鲜重及存活率显著高于野生型的。与野生型拟南芥植株相比,Si VHA-E过表达植株体内Na+含量减少,体内相对含水量提高。此外,ABA萌发试验结果显示,在种子萌发后期,Si VHA-E过表达植株对ABA更加敏感。研究表明,谷子Si VHA-E可以显著提高拟南芥耐盐性,这可能与其正向调控ABA信号途径以及减少植株体内Na+积累和水分散失有关。

关键词: 谷子 V-H+-ATPase E亚基基因 耐盐性 作用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象因子对桂热3号木薯淀粉含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气象因子对木薯淀粉含量的影响,并给木薯种植规划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以GR3为材料,对3年4个试验点的木薯淀粉含量与8类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淀粉含量与年均温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与年积温、9月份均温达到显著正相关,与10月份月均温、11月份月均温、3月份月均温和年日照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年均温、10月份月均温和11月份均温是影响木薯淀粉含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结论:提高各种温度因子、增加日照时数、减少降水量有利于淀粉积累;以年均温为主要参考指标,结合10月份均温和11月份均温规划种植木薯,可保证木薯淀粉含量。

关键词: 木薯 淀粉含量 气象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种的白粉病抗性评价

贵州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川黔地区小麦品种的白粉病抗性,为抗白粉病小麦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012—2013年在贵州贵阳市、赫章县和四川绵阳市3个试验点,对来自贵州、四川及其他省份的70份小麦品种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小麦白粉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70份小麦品种有13个具有广谱抗性。2)28个贵州小麦品种有7个品种表现抗病(6个品种表现近免疫,1个品种表现高抗),31个四川小麦品种有6个品种表现抗病(全部表现近免疫)。3)1993—2005年审定的小麦品种已丧失白粉病抗性,2005年之后审定的部分小麦品种仍具有较好的白粉病抗性。

关键词: 小麦品种 白粉病 抗性评价 贵州 四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鲟鱼人工催产用装置及其效果分析

科学养鱼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由于鲟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不能自然产卵交配,这就依赖于鲟鱼的人工催产。但是鲟鱼亲本个体都比较大,需要几个人或者借助一定的催产装置才能完成对鲟鱼的人工催产。以往鲟鱼的人工催产,要么是几个人合力完成,要么是借助于担架等简易装置完成,这些都容易对鲟鱼亲本造成伤害,既对鲟鱼亲本的寿命产生影响,产生一定的成本损失,又降低了亲本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胁迫下油菜籽粒成熟期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数字化基因表达谱技术,对花后不同时期及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统计分析.将3份甘蓝型油菜于开花后20d移入到40℃高温和低温2个环境,分别处理12d和25d后取角果种子提取RNA,对花后不同时期及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再以低温条件为对照,在高温下花后32d共检测出96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为501个,下调表达基因为467个;在花后45d检测到106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为274个,下调表达基因为790个.结果表明,随着角果成熟,绝大多数基因的表达量减少,少数表达量显著上升的基因值得关注,它们可能与角果储藏物质的合成和角果成熟有关;在籽粒充实的高峰期(花后32d),高温胁迫下上调表达的基因较多,其中可能有一部分基因与环境应答有关.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结果在一定程度相似,表明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获得的与环境胁迫相关基因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高温胁迫 籽粒成熟期 数字化基因表达谱 基因差异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