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角果木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J54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
《中国海洋药物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红树植物角果木内生真菌Penicilliumsp.J54产生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利用MTT法测定各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从角果木内生真菌Penicilliumsp.J54发酵液中分离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ervecdysteriod D(1)、citroside A(2)、3-methoxyepicoccone(3)、2,4-二羟基-3,5,6-三甲基苯甲醛(4)、mycosphine B(5)、mycosphine A(6)、5-羟甲基糠醛(7)、对羟基苯乙醇(8)。结论其中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角果木内生真菌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了化合物4的核磁数据,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对肿瘤细胞株K-562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规模化猪场不同污水处理模式对污染物减排能力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养结合是我国南方地区普遍采用的生态养殖模式。选择广东省12家规模化猪场,将猪场污水处理系统划分为四种处理模式:模式一,猪—沼—果达标排放模式;模式二,猪—沼—鱼模式;模式三,猪—沼—果—鱼生态养殖模式;模式四:猪—沼—鱼种养结合—集中供气模式。不同处理的模式的第1处理阶段为厌氧发酵系统,第2处理阶段为鱼塘等生态处理设施。废水处理系统不同处理阶段的污水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模式的厌氧发酵系统粪大肠菌群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对悬浮物及有机污染物也有一定减排作用,但对污水氮、磷营养元素减排作用有限。第2处理阶段中具有鱼塘等污水生态处理设施的猪场,各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减排效果。不同废水处理模式污染物减排能力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模式三减排效果最佳,其次是模式四,模式二得分较低,模式一的减排能力较差。


茶树型有机肥的土壤养分及促产提质效应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施肥、习惯施肥为对照,进行"金海大"茶树型有机肥的土壤养分特性及对茶树的促产提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金海大"茶树型有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主要养分氮、磷、钾、有机质及中微量元素有效硼、钼、锰、铁、铜、钙、镁、锌的含量,且有助于缓解土壤酸化趋势。就促进茶树生长而言,在总养分量相当时,茶树型有机肥的养分速效性略低于习惯施肥,可通过适当提高施用量弥补;在提高茶叶品质方面,施用"金海大"茶树型有机肥使茶叶品质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可可碱、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含量不同程度地增加,并显著降低茶叶氟含量,与对照(空白、习惯施肥)相比,降氟率为15.46%~25.58%、1.21%~11.33%。


龙眼果实贮藏品质理化指标评估体系的构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构建龙眼Dimocarps longan果实贮藏品质理化指标评估体系,实现龙眼贮藏品质的简便、有效评估.【方法】以30个品种龙眼果实为试验材料,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分层聚类等,对果实的贮藏性能进行综合评估与分类,建立贮藏品质预测模型.【结果和结论】分别获得了30个品种龙眼果实不同贮藏效果的综合评分,包括常温果皮褐变和质量损失率、低温果皮褐变和果肉自溶,其结果与对应不同时期的贮藏效果指标均显著相关.分别建立了龙眼果实在不同贮藏温度下不同贮藏效果的数学预测模型,筛选出有效预测指标:常温贮藏品质理化指标包括熟性、外果皮a*值和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低温贮藏品质理化指标包括果皮龟状纹、果肉总糖含量和风味,从而构成了贮藏品质评估理化指标库.对30个品种果实在常温和低温下的贮藏能力进行分类,均获得了4个类别的分类结果.
关键词: 龙眼果实 贮藏品质 理化指标 多元统计分析 预测模型


甜玉米单倍体浸种方法优化研究
《玉米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粤甜13号"单倍体种子为材料,利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直接浸泡单倍体种子,同时设置加倍时间及加倍温度两个因素,并对单倍体浸种方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秋水仙素浓度、加倍时间和加倍温度均会影响甜玉米单倍体加倍效果,通过秋水仙素直接浸泡甜玉米单倍体种子,可显著提高甜玉米单倍体加倍率。如不考虑各因素间互作,最适加倍浓度、处理时间及加倍温度分别为0.02%、30 h、32℃;若考虑各因素间互作,0.02%浓度,24℃处理32 h可获得较高的单倍体结实率,药害率低,且均优于自然加倍和常规秋水仙素处理。


木薯中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从木薯中克隆到的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基因构建到高效表达载体pGEX-6p-1上,构建重组载体MeGolS5-p GEX,并对GST-MeGolS5融合表达的IPTG诱导浓度、诱导不同温度、不同菌液浓度和诱导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诱导时间增长GST-MeGolS5融合蛋白表达量提高,在37℃时,OD600为0.4左右,诱导4 h MeGolS5-GST融合蛋白的表达量达到最大,在0.2 mmol/L IPTG浓度下,可以有效诱导MeGolS5-GST融合蛋白的表达;MeGolS5重组菌株可以耐受5%的PEG6000模拟的干旱胁迫。本研究结果可为解析MeGolS5基因的功能以及在木薯抗旱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提供参考。


蝇蛹俑小蜂对两种不同寄主的选择性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蝇蛹俑小蜂对橘小实蝇的控害潜能,室内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亲代蝇蛹俑小蜂对两种寄主家蝇和橘小实蝇的嗅觉反应,及连续5个子世代(F4~F8代)的1~6日龄的蝇蛹俑小蜂对两种寄主的选择性寄生率。结果表明,在供选择的家蝇或橘小实蝇的成虫、蛹和粪便等9个处理中,进入橘小实蝇粪便处理区的蝇蛹俑小蜂的数量最多,占总数量的46.7%,反应率为73.3%。蝇蛹俑小蜂羽化后1~6 d内,平均寄生率随着蝇蛹俑小蜂羽化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家蝇组的蝇蛹俑小蜂的平均寄生率由第1 d的86.4%下降至第6 d的61.5%,家蝇和橘小实蝇混合组的平均寄生率由87.2%降至49.6%,橘小实蝇组的寄生率的降幅最明显,由第1 d平均寄生率的82.1%下降至第6 d的22.2%;不同世代,相同日龄的蝇蛹俑小蜂对混合组的寄生率最高。因此,从蝇蛹俑小蜂对家蝇和橘小实蝇的寄生选择性结果表明,蝇蛹俑小蜂可作为橘小实蝇的理想防控天敌之一。


广东省油茶产业垂直协作方式分析——基于油茶种植户视角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油茶种植户视角,对广东省油茶产业垂直协作方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广东省油茶产业垂直协作方式单一,合作社方式与生产合同方式尚不多见,农户可选择空间有限;为了减少风险和交易成本,油茶种植规模越大,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紧密型的合作社方式和生产合同方式,以增加收入为目标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紧密型的生产合同方式;联系紧密的垂直协作方式优于联系松散的垂直协作方式;部分农户对合作社和生产合同两种方式仍存有质疑,尤其是合作社方式;当外部约束条件发生改变时,采用联系松散的垂直协作方式的农户,选择意愿向联系紧密的垂直协作方式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