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预混剂中硫酸安普霉素
《药物分析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预混剂中硫酸安普霉素的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氟苯(DNFB)为衍生化试剂,以Thermo C18(150 mm×4.6 mm,5μm)色谱柱为分析柱,乙腈-水(含0.5%乙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350 nm,柱温30℃。对3批次的预混剂中硫酸安普霉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硫酸安普霉素浓度在0~100μg·m L-1范围内与其衍生物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回收率(n=6)为98.70%,RSD=1.3%。3批次的预混剂中硫酸安普霉素含量的测定结果(n=3)分别为24.42、24.39和24.63 mg·g-1,RSD分别为0.27%、0.49%和1.0%。结论:经方法学验证,本法能准确测定预混剂中硫酸安普霉素的含量。
关键词: 硫酸安普霉素 预混剂 2,4-二硝基氟苯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柱前衍生化


添加柚果皮对沙田柚蒸馏酒风味品质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广东沙田柚为原料,优化柚子发酵原酒的蒸馏工艺,并分析向一次柚子蒸馏酒中添加柚子果皮后其二次蒸馏酒理化特性和感官风味的变化。结果发现,一次蒸馏于15%(V/V)取酒,可获得低甲醇含量的柚子果酒,二次蒸馏于58%(V/V)截酒,可得低甲醇含量的柚子果酒。感官评价分析发现,随着柚果皮添加量的增加,二次蒸馏酒的苦味感明显提高,优化后的最佳柚果皮添加量为1%。GC-MS分析结果表明,柚果皮的添加对其二次蒸馏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其二次蒸馏酒中月桂烯和柠檬烯的含量。


应用SSA报告载体提高ZFN和CRISPR/Cas9对猪IGF2基因的打靶效率
《遗传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IGF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基因作为最复杂多样的生长因子之一,对猪胎儿发育以及出生后生长发育和肌肉生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对我国本地猪种的IGF2基因作精确的遗传修饰,对于提高本地猪种的瘦肉率具有重要的育种意义。文章在蓝塘猪胎儿成纤维细胞(Porcine fetal fibroblasts,PEF)中检测了锌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s,ZFN)和CRISPR/Cas9对IGF2基因的打靶效率,结果表明CRISPR/Cas9对IGF2基因的切割效率最高可达9.2%,显著高于ZFN的切割效率(<1%),但两者均未达到作为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nuclear transfer,SCNT)供体细胞所需的打靶效率。应用SSA(Single-strand annealing)报告载体筛选技术来富集IGF2基因被ZFN和CRISPR/Cas9修饰过的PEF细胞,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使CRISPR/Cas9的打靶效率提高5倍左右,对ZFN的打靶效率具有更大的增强作用。
关键词: IGF2基因 ZFN CRISPR/Cas9 SSA报告系统


实时荧光技术在鸭坦布苏病毒RT-LAMP检测方法中的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鸭坦布苏病毒(DTMUV)引起的蛋鸭产蛋急剧下降给我国的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DTMUV E基因保守区域设计一套LAMP引物,利用实时荧光技术建立了DTMUV的实时RT-LAMP病原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RNA的最低检测极限可达到7.8 copies,其灵敏度是普通RT-PCR的100倍,且只能特异性扩增DTMUV的RNA,对其他常见鸭源病毒核酸均无特异性扩增。该方法简单快速、特异性强和灵敏度高,判定结果只需要观察扩增曲线,适用于DTMUV早期感染的诊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
关键词: 鸭坦布苏病毒 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 实时荧光技术


农业资源在扶贫开发规划中的运用——以广东省为例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为了更好地支撑扶贫开发规划的制定,发挥贫困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的优势,以农业产业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实体成型,以农业基础设施强化新农村建设,以农业观光资源带动精品旅游业发展,以农业资源在扶贫开发中的运用实例为研究对象,以贫困地区的农业资源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扶贫规划中存在现存产业集成能力弱、帮扶主体的年龄结构悬殊、扶贫规划带动作用不强等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开展农业资源调研,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业资源规划等。


固废生物炭净化处理猪场废水研究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探索固废生物炭对集约化猪场废水的净化处理效应,选取玉米秸秆(CS)、松球(PC)、开心果皮(PS)、棕榈皮(PR)等4种不同农林固体废弃物生物质材料制取生物炭,处理编号分别为CS500、PC500、PS500、PR500、PR700,对其理化特性及对猪场废水的吸附净化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生物炭材料组分存在一定差异,同时生物炭各组分含量还受裂解温度的影响,其中玉米秸秆生物炭CS500的C、K、Cu、Zn含量最高,棕榈皮PR500的N、P、Fe含量最高,而棕榈皮PR700的Ca、Mg含量和p H最高;5种材料对猪场废水都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其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氮(TN)的吸附效果明显,最大吸附量分别为81.62、43.67、10.46 mg/g,总磷(TP)效果不显著。综合考虑,CS500的吸附效果最优,对COD、NH3-N、TN、TP的吸附量分别为81.62、20.75、10.46、1.19 mg/g。本研究对农林固废生物炭的吸附净水效应做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生物炭材料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双酶联合酶解雄蚕蛾蛋白制备活性肽的工艺条件优化
《蚕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并优化以雄蚕蛾蛋白粉为原料酶解制备活性肽的工艺技术,有助于研发具有功能活性的雄蚕蛾保健产品。首先以雄蚕蛾蛋白的水解度和肽得率为考核目标,对酶解工艺中的酶解液p 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酶种类及其配比、料液质量浓度及酶用量等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然后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法对酶解条件进行优化,建立p H、温度、时间、料液质量浓度等4个因素的酶解效率预测回归模型,并使用Design-Expert 8.0软件对数据做回归分析,验证试验结果提示建立的雄蚕蛾蛋白酶解效率预测回归模型对实测数据有较好的拟合性。最终确定以Alcalase蛋白酶和丹尼斯克碱性蛋白酶对雄蚕蛾蛋白粉进行联合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液p H 9.5,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130 min,料液质量浓度70 g/L。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雄蚕蛾蛋白粉的水解度为27.32%,肽得率为50.43%,酶解效率综合值为40.47%。


国标优质籼稻的稻米品质与淀粉RVA谱特征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国标优质籼稻的米质特点.【方法】以广东省最近育成的水稻品种粤晶丝苗2号等为研究材料,对稻米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和淀粉RVA谱进行了测定和相关分析.【结果和结论】国标优质籼稻具有整精米率较高、粒型窄长、腹心白少、透明度好、直链淀粉含量适中和长胶稠度等优点;蛋白质含量品种间差异不大,脂肪酸含量品种间的差异较大,粤秀占、巴太香1号、粤晶丝苗2号的脂肪酸含量较高;国标优质籼稻的RVA谱具有高崩解值、低消减值的特点,食味品质优于非国标优质籼稻,其中粤晶丝苗2号的崩解值和消减值符合公认的优质食味指标值,是一个食味品质优良的籼稻品种.直链淀粉、胶稠度与RVA谱的冷胶黏度、崩解值和消减值密切相关,在水稻品质育种中增加RVA谱测定,尤其是将直链淀粉、胶稠度的选择与崩解值、碱消值分析相结合,可有效地提高水稻食味品质选择的准确性.


2014年广东甘薯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年,广东省甘薯种植面积28.81万hm2,与2012年种植面积基本持平,居广东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第3位,占广东省粮食种植面积的10.82%;产量为142.43万t,占广东省粮食总产量的11.49%;出口量达到了9.32万t。2014年广东甘薯供需平稳,价格有所提升,预计2015年甘薯总体仍保持较为稳定的供求平衡,而价格则有一定的涨幅空间。对甘薯产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蜡蚧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性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蜡蚧菌(Lecanicillium lecanii)的遗传多样性、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性及其影响因素,对19个不同寄主种类和地理来源的蜡蚧菌菌株进行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分析,并对其ITS1-5.8SrDNA-ITS2和β-tubulin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测定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生物学特性及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性。结果显示:蜡蚧菌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等生物学特性及对柑橘木虱致病性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未发现彼此之间及其与菌株的寄主种类和地理来源之间具有相关性。在显微镜下观察菌株ZJVL-A对柑橘木虱的侵染过程发现,吸附在寄主体表的分生孢子可在接种后16h萌发入侵,42h后菌丝侵入血腔并在其中增殖,54h后可引起寄主死亡,60h后菌丝侵染并破坏寄主的内部组织器官,最后覆盖在虫体表面的菌丝又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蜡蚧菌对柑橘木虱的致病机制,为开发用于柑橘木虱田间防治的生物制剂提供了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