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所召开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现场观摩培训
《福建稻麦科技 》 2018
摘要:2018年3月16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尤溪县举办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现场观摩培训会,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中国科学院谢华安院士,尤溪县政协潘玉燕副主席、院水稻所、省内水稻主产区的县(市)农业局及地区农科所负责人等40多人参会。会议由水稻所所长占志雄研究员主持,特邀罗锡文院士


地方优良兔品种——福建黄兔
《农村百事通 》 2018
摘要:福建黄兔为福建兔的黄毛系,是福建省古老的地方优良品种,具有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繁殖率高、胴体品质好和有特殊药用功能等优点,素有"药膳兔"之称,深受消费者喜欢。福建黄兔全身紧披黄色短毛,下颌沿腹部至胯部呈白色带。头呈三角形,大小适中,清秀;双耳小而稍厚钝圆,呈"V"型,稍向前倾;眼虹膜为黑褐色。头、颈、腰结合良好,背线平直,后躯发达、呈椭圆形。四肢强健有力,后脚粗


金属离子对香菇纤维素酶、漆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食用菌 》 2018
摘要:测定了6种常见金属离子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羧甲基纤维素酶、漆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K~+、Ca~(2+)、Mn~(2+)、Fe~(2+)、Mg~(2+)对香菇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具有激活作用,其中K~+激活效果最强;Fe~(2+)能明显抑制漆酶活性;Mn~(2+)、Ca~(2+)、K~+、Mg~(2+)和Fe~(2+)对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抑制作用,Na~+对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具有激活作用。


福建省53份茶树种质资源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优化茶树种质资源SSR-PCR反应体系。[方法]以福建省不同地区的53份茶树种质资源作为SSR-PCR体系优化的供试材料,通过L16(43)正交试验设计,对茶树SSR-PCR反应体系的3个影响因素:DNA模板浓度(ng/μL)、引物浓度(mmol/L)和Taq酶浓度(U)在4个水平上进行比较筛选,并进行PCR验证。[结果]优化后最佳的福建省茶树SSR-PCR反应体系为25μL体系,其中DNA模板浓度50 ng/μL、引物浓度0.25 mmol/L、Taq酶浓度1.25 U。并从23对茶树SSR引物中筛选出5对清晰、明亮、无杂带的引物,适用于福建省茶树SSR标记的进一步研究。[结论]该研究可为后续福建省茶树品种的亲缘关系分析、杂交品种的选育等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茶树 种植资源 SSR-PCR 体系优化 正交设计


福建桃僵芽现象调查与病原鉴定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采取实地定点观察调查及采样送检鉴定等方法,对福建桃僵芽现象发生概况、时间、规律及诱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桃僵芽现象为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会严重影响桃产量、品质与树势的芽体死亡或衰败现象;大量发生时间为芽体萌动期;发生程度品种间差异较大,以海拔较低、中下坡段、露地栽培、距梨近的桃园为重;最主要最直接诱因可能为遭受拟茎点霉菌侵害所致;花芽萌动期喷施对应杀菌剂可明显降低桃僵芽发生程度。


芥菜遗传多样性SRAP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44个芥菜品种为材料,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从100个不同的引物组合中筛选出了31对多态性较高,条带清晰且稳定的引物,对44个芥菜材料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这31对引物共产生了286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73条,多态率达60.49%。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9.23条。用NTSYS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44个芥菜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1~0.89,平均系数为0.75。在相似系数为0.67的水平,44个芥菜品种可分为4大类,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安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在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中,病原微生物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建立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对确保食品安全和保障人类健康意义重大。传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如微生物培养法和菌落技术法耗时费力,远不能满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要求。目前已报道多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如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比较分析各项检测技术的特点,为新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快速检测 免疫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 代谢学技术


闽中茶园土壤和茶叶铁锰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采集了闽中大田县25个茶园表层土壤、4个剖面土壤样品及相应的茶叶样品(一芽二叶),分析了茶园土壤和茶叶的铁锰含量、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田县茶园土壤全铁、有效铁、全锰和有效锰含量均值分别为61.08g·kg~(-1)、144.42mg·kg~(-1)、258.97mg·kg~(-1)和33.72mg·kg~(-1),全铁和有效铁含量丰富,而全锰和有效锰含量较低,约50%茶园土壤存在缺锰现象;茶园土壤全铁剖面分布不明显,但在20~40cm土层出现富集现象;有效铁、全锰和有效锰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pH值、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是影响茶园土壤全铁和有效铁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全锰和有效锰则与土壤有机质和pH值关系密切。茶叶中铁平均含量为164.52mg·kg~(-1),锰平均含量为849.73mg·kg~(-1),茶叶对锰的富集系数远高于铁;茶叶铁含量与土壤有效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茶叶锰含量与土壤全锰和有效锰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茶叶对铁、锰的富集能力随着土壤铁、锰含量的升高而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