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18条记录
饲养方式对河田鸡肉质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饲养方式在提高肌肉品质中的作用,为优质鸡肉品质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笼养、室内平养、草地散养3种饲养方式对河田鸡脂肪沉积与分配和肉质性状的影响,同时探讨肌内脂肪与肉质性状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在散养条件下,河田鸡脂肪沉积显著降低(P<0.05),其中对腹脂的沉积影响最大,肌肉剪切力、肌纤维直径显著高于笼养鸡和平养鸡(P<0.05),而pH值、滴水损失、烹饪损失、肌纤维密度显著低于笼养鸡(P<0.05)。肌内脂肪与肌肉pH值、剪切力、胸肌肌纤维直径呈负相关,而与滴水损失率、烹饪损失率、肌纤维密度和嫩度呈正相关。[结论]饲养方式对脂肪沉积与分配有显著的影响,笼养鸡的肌内脂肪、肌间脂肪、皮下脂肪、腹脂率显著高于散养鸡。

关键词: 饲养方式 河田鸡 肉质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叶满江红内生细菌多样性的PCR-DGGE及电子显微镜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16SrDNA-PCR-DGGE技术、电子显微镜和平板培养的方法系统地揭示了小叶满江红(Azolla microphylla)中内生细菌的遗传多样性和表型多样性。16SrDNA-PCR-DGGE的指纹图谱分析表明,在小叶满江红!蓝藻共生体内存在一个以蜡质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为优势种群的复杂、多样的细菌区系;内生细菌在体内呈现各异的超微结构特征,体外培养生成不同大小、形态和色素的菌落。应用16SrDNA-PCR-DGGE技术能较全面地揭示满江红内生细菌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满江红 内生细菌 多样性 16SrDNA-PCR-DGG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型烟粉虱田间种群对毒死蜱和敌敌畏抗性的生化机制

昆虫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增效剂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探讨了采自福建省的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6个田间种群对毒死蜱和敌敌畏抗性的生化机制。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SUD-S相比,6个田间种群对毒死蜱和敌敌畏分别具有54.53~78.43倍和6.23~11.25倍的抗性。TPP、PBO和DEM对毒死蜱的增效比分别为3.61~24.94倍、1.14~1.76倍和1.04倍,对敌敌畏的增效比分别为1.67~2.64倍、1.33~1.65倍和1.09倍,表明羧酸酯酶的解毒代谢在烟粉虱对毒死蜱的抗性中起着重要作用。烟粉虱抗性种群乙酰胆碱酯酶的Km值是敏感品系的1.83~4.0倍,Vmax值是敏感品系的0.34~0.62倍;敏感品系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在底物浓度大于1.0mmol/L时受抑制,抗性种群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在底物浓度大于16mmol/L时受抑制;抗性种群乙酰胆碱酯酶对敌敌畏和毒死蜱的敏感度分别比敏感品系低119.92~161.33倍和10.11~14.24倍,表明烟粉虱田间抗性种群乙酰胆碱酯酶可能已发生了变构,由变构引起的乙酰胆碱酯酶不敏感是烟粉虱田间种群对毒死蜱和敌敌畏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结果提示,乙酰胆碱酯酶不敏感性和羧酸酯酶的解毒代谢在烟粉虱对毒死蜱的抗性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而乙酰胆碱酯酶不敏感性在对敌敌畏的抗性中起重要的作用,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烟粉虱对毒死蜱和敌敌畏抗性中所起的作用不大。

关键词: 烟粉虱 抗药性 毒死蜱 敌敌畏 生化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芽孢菌固态发酵降解豆粕工艺研究

大豆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工业副产物脱脂豆粕粉为原料,通过芽孢菌发酵将其水解得到大豆肽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水解度为指标,筛选到降解豆粕能力较强的芽孢菌4株,编号CHD12、CHD16、CHD21和CHD27;以大豆肽含量作为固态发酵产物的评价指标,从4株芽孢菌出发,得到适宜固态发酵降解豆粕的菌株组合(CHD16+CHD27);通过两个(L934)正交试验对该组合的固态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为其产物的大豆肽含量达23.9%,比优化前所得产物的大豆肽含量(14.1%)提高69.5%,比未经发酵处理的培养基中大豆肽含量(4.14%)提高约4.8倍,大豆肽得率达60%。

关键词: 发酵豆粕 水解度 菌株筛选 大豆肽含量 发酵条件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45S不育基因的分子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2008 CSCD

摘要: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45S的育性转换受光长和温度的互补作用调控。对45S(Oryza sativa L.ssp.indica)/YC169组合的F2、BC1F1和F2和BC2F2进行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45S的育性是由1对隐性不育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结合BSA和RCA法,以45S与YC169的杂交F2和BC2F2作为分离群体,对不育基因进行定位,结果发现不育基因(暂命名为GTMS)位于RM6378和RM1284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8.5cM和8.2cM。

关键词: 水稻 光温敏雄性核不育基因 分子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眼内生菌的分离与脂肪酸鉴定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8 CSCD

摘要:对‘福眼’龙眼果实的内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脂肪酸鉴定,结果表明,在龙眼果实中检测到分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果胶杆菌属(Pectobacterium)、克吕沃尔菌属(Kluyvera)和沙门氏杆菌属(Salmonella)的内生细菌,以及分属于枝孢霉属(Cladosporium)、柱顶孢霉属(Scytalidium)、外瓶霉属(Exophiala)的内生真菌。

关键词: 龙眼 内生菌 脂肪酸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铜胁迫对小白菜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对铜胁迫下2个小白菜品种("五月慢"和"上海青")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未胁迫下,小白菜叶肉细胞中各细胞器结构完整。铜胁迫下,两个小白菜品种单位面积叶绿体数目随铜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减少。"五月慢"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在10mg·L-1、20mg·L-1铜处理下叶绿体受损较轻,在高铜胁迫(40mg·L-1、50mg·L-1)下,叶绿体被膜破损,线粒体嵴减少,出现晶体结构。"上海青"叶肉细胞超微结构随铜浓度的升高损伤不断加重,在高浓度铜胁迫下出现质壁分离,叶绿体内、外膜解体消失,线粒体嵴混乱,有泡状小球出现。以上结果还表明,"五月慢"较"上海青"耐铜。

关键词: 小白菜 铜胁迫 叶肉细胞 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月季‘阿维兰’离体快繁技术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8 CSCD

摘要:取‘阿维兰’月季带侧芽幼嫩茎段,以改良MS为基本培养基,加入不同浓度的6-BA、NAA及活性炭,通过对不同配方条件下月季诱导分化及生长状况的观察,分析不同生长调节剂浓度以及有无活性炭对其分化及扩繁的影响,并以不同浓度的IBA和NAA进行生根培养。结果表明,‘阿维兰’月季离体侧芽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改良MS+6-BA2.0mg/L+NAA0.3mg/L;最适增殖培养基为改良MS+6-BA2.0mg/L+NAA0.1mg/L;最适生根培养基为改良1/2MS+NAA0.5mg/L。

关键词: ‘阿维兰’月季 组织培养 6-BA NA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枇杷枝剪口粗度对新梢生长及开花结果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枇杷修剪不同剪口粗度对新梢生长及开花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口粗度0.79~1.07 cm,1.35~1.63 cm,1.63~1.92 cm对枝梢总数、粗度、长度、叶片数有影响,以0.79~1.07 cm最为理想;剪口粗度0.51~0.79 cm,1.07~1.35 cm对花穗直径和长度有极显著影响,综合表现是0.79~1.07 cm最好;剪口粗度为0.51~0.79 cm对单果重和产量有极显著负影响,剪口粗度为0.79~1.07 cm对单果重和产量有极显著正影响。

关键词: 枇杷 修剪 粗度 新梢生长 开花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三明显性核不育基因的初步鉴定

作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1年在福建省尤溪县西城镇凤元村进行两系核不育系育性鉴定时,在SE21S/Basmati 370组合编号为S221的800多株F2代分离群体中发现1株与其他不育株的花粉败育形态不同的植株。经测交、回交、姐妹交的后代育性分离调查,不育株与可育株呈11分离,以不育株为母本与普通品种配制杂交组合,其后代育性呈11分离,可育株后代分离不出不育株,表明S221不育性受核内1对显性不育基因控制。

关键词: 水稻 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 无花粉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