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18条记录
假眼小绿叶蝉卵缨小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茶叶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缨小蜂是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卵寄生蜂,本文结合田间观察和室内实验,对缨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获知:缨小蜂成蜂的活动与温度、光照密切相关,该蜂可兼营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但孤雌生殖未见雌性后代。在25℃条件下,缨小蜂从卵到成蜂羽化的发育历期为21.40±0.26d,以10%蜂蜜水作为补充营养能显著延长雌蜂寿命。微小裂骨缨小蜂单雌平均怀卵量36.83±0.81粒,叶蝉三棒缨小蜂单雌平均怀卵量22.33±0.48粒。同时,采用共景深成像系统拍摄了2种缨小蜂各虫态发育过程及其形态特征。

关键词: 茶假眼小绿叶蝉 卵寄生蜂 生物学 成蜂寿命 补充营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麻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及其主成分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74份不同来源的红麻种质资源,对10个产量与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表明,株高、皮厚、单株生皮重3个性状对单株干皮重和纤维支数有重要影响;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分别为韧皮纤维产量构成因子(52.68%)、茎秆皮骨构成因子(12.96%)、纤维品质构成因子(10.77%)及晒干率构成因子(9.18%),其累计贡献率达85.61%.因此,在品种选育时,应注意选择植株较高、中等茎粗、韧皮较厚、晒干率较高和品质优良的材料,以确保高产优质.

关键词: 红麻 种质资源 遗传相关 主成分分析

太子参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I)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8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太子参在GAP实施过程中产地加工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采用乙醚回流-水蒸气蒸馏提取法,分别提取晒干和烘干太子参的挥发油,运用GC-MS-DS联用分析技术和气相色谱保留指数法,对晒干和烘干太子参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用GC面积归一法分别计算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晒干和烘干太子参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28%和0.13%。晒干太子参挥发油鉴定出9种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最高(87.19%)的成分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烘干太子参挥发油鉴定出15种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最高(77·34%)的成分是2,6-二(1,1-二甲乙基)-4-甲基苯酚,两者挥发油化学成分含量和组成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太子参 挥发油 化学成分 气质联用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杨酸对甘薯抗薯瘟病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水杨酸(SA)浓度对甘薯抗薯瘟病和抗氧化酶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甘薯接种薯瘟菌前3 d喷施不同浓度SA,1-7 mmol.L-1SA均可诱导甘薯对薯瘟病的抗性,其最适浓度为5 mmol.L-1;SA提高叶片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使过氧化氢(H2O2)累积减少.可见在薯瘟病菌浸染下,SA能够降低膜脂过氧化作用,可诱导甘薯对薯瘟病产生抗性.

关键词: 水杨酸(SA) 甘薯 薯瘟病 诱导抗病性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口库区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评价及其防治对策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水口库区流域内18个镇(乡)的农业面源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染、人粪尿、农村固体废物及生活垃圾、化肥、畜禽养殖、农田养分流失、村镇地表径流、水产养殖等)调查,并采用等标排放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05年该流域全年CODcr、TN和TP的排污量分别为6288.87t、4450.07t和1448.82t,总等标排放量为19357.55×106m3,其中CODcr、TN和TP的污染率指数分别为2.17%、22.99%和74.85%,故磷和氮是水口库区流域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率指数大小排在前3位的污染源为农田水土流失、水产养殖和畜禽粪尿,分别为41.95%、36.81%和10.60%,三者总和占全流域污染率的89.36%,是该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各乡镇间相比较,2005年全年等标排放量以黄田镇居第1位,达2942.14×106m3,污染率指数为15.20%;水口镇和东桥镇次之。不同乡镇的主要污染源有所不同,例如黄墩办、水东办以生活污水为主,炉下镇、大横镇等以畜禽粪尿为主,梅溪镇、东桥镇等以农田养分流失为主,水口镇、尤溪口镇等以水产养殖为主,不同乡镇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上应各有所侧重。最后提出水口库区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主要包括:完善农业立法、强化经营管理措施,加强农化物质投入最小化技术研究,开展畜禽粪便多用途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倡清洁生产,合理投放鱼饲料和药物、减少流失率。

关键词: 水口库区流域 农业面源污染 调查评价 防治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热脂肪土芽孢杆菌CHB1固体发酵工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菌量为指标,以麸皮、豆粕为基本发酵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嗜热脂肪土芽孢杆菌CHB1固体发酵培养基与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CHB1最佳固体发酵工艺为:250mL三角瓶中装麸皮11.3g,豆粕3.7g,pH8.0磷酸缓冲液润湿混匀,含水量50%,接种量15%(V/m),55℃,培养24h,菌量达8.12×108CFU·g-1,比优化前提高8倍以上。通过对CHB1固体发酵工艺的优化,可实现CHB1高密度培养,降低CHB1生产成本,提高其在堆肥化中的作用效果。

关键词: 嗜热脂肪土芽孢杆菌CHB1 固体发酵 菌量 工艺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N方式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N含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规律,阐明水稻-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机理。【方法】设总施N量为225 kg/hm2,按基肥+分蘖肥与穗肥的施N比例设N1、N2、N33种处理,对应的施N比例分别为8∶2,7∶3和6∶4,并以全生育期不施肥为空白对照(N0),对不同施N方式下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1)各处理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氨化细菌、硝酸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N含量在水稻移栽后缓慢上升,到分蘖期达到最大;然后又逐渐下降,到孕穗期达最小值;之后随着水稻继续生长(孕穗期~齐穗期)又逐渐回升。根际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在水稻移栽后逐渐增强,到孕穗期达最高值;之后又逐渐下降,到成熟期达最小值。随着水稻生长,真菌、反硝化细菌、反硫化细菌数量逐渐减少,在孕穗期均达最小值;然后随着水稻继续生长,其数量又增加。(2)施肥处理水稻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N含量及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水稻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显著高于施肥处理。(3)在孕穗期至齐穗期,施肥处理间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氨化细菌、硝酸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均是N3处理最大,N2处理次之,N1处理最小。【结论】适当增加水稻中、后期施N比例,有利于促进水稻中、后期的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氨化细菌、硝酸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生长,间接地提高根际土壤中脲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为稻株的快速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根际营养环境和物质基础。

关键词: 水稻 施N方式 土壤微生物 生态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镧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中国稀土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南非马唐盆栽试验研究了La对红壤-牧草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结果表明,高浓度La对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和自生固氮菌均有毒害作用,而且土壤细菌、放线菌和自生固氮菌对La的敏感性均大于真菌。对La浓度-土壤微生物数量的生物学参数模拟的计算结果表明,La对土壤细菌、放线菌以及真菌的EC50(半效应浓度)值随时间延长而增加,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La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具有减弱的趋势。

关键词: 微生物 红壤 南非马唐 稀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对芒果授粉生物学的影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台农1号(MangiferaindicaL.‘Tainong 1’)和爱文(MangiferaindicaL.‘Irwin’)品种为材料,进行花粉离体萌发试验和人工授粉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芒果花粉活力有显著影响:温度介于10~20℃时,台农1号花粉发芽率为6.25%,爱文为1.05%;温度在20℃以上时,萌发率随温度的上升有增加趋势;温度在25~30℃之间时,台农1号与爱文的花粉萌发率分别为36.52%和15.47%,达最高.自然低温(气温10~20℃间)影响授粉率,并抑制芒果花粉管生长;常温(气温25~30℃)下花粉管进入胚囊的平均时间为24 h,低温条件下,授粉48 h后花粉管虽能进入胚珠,但未能到达胚囊.

关键词: 离体萌发 花粉活力 人工授粉 花粉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圆环病毒全基因组克隆与序列分析

病毒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鸭圆环病毒全基因组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运用重叠PCR技术从鸭组织脏器提取的DNA中扩增出2条核苷酸序列,拼接后对其核酸组成、基因组结构及病毒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获病毒核酸为大小1995nt的环型DNA,包含6个ORF,与登录在GenBank中克隆株MuDCV(AY228555)的同源性高达97·4%,可见所扩增的核酸序列为鸭圆环病毒基因组序列。

关键词: 鸭圆环病毒 全基因组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