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海一株蚕豆根瘤菌的鉴定及抗旱性评价
《微生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研究青海干旱地区蚕豆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获得与蚕豆品种共生匹配且具有耐旱性的根瘤菌株,促进蚕豆耐旱根瘤菌在青海干旱地区生产中的应用.[方法]以分离自青海干旱地区一株菌株QHCD22为材料,利用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鉴定、Biolog细菌鉴定系统、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全基因组分析等进行菌种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通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盆栽回接干旱胁迫处理及旱作田间接种验证试验对该菌株的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QHCD22菌株属快生型根瘤菌属(Rhizobium),Rhizobium indicum种.随着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在-0.6 mPa这一更低渗透势时菌株存活数量增高,浊度由61.48%上升到69.42%,表现出较强的耐旱性.盆栽试验表明,接种根瘤菌处理(NA)的株高、植株鲜干比、根瘤数、根瘤鲜重、叶绿素含量(SPAD)、叶片相对含水量(RWC)、脯氨酸含量(PRO)、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根系活力(TCC)均高于不接种根瘤菌处理(NN),并且在正常供水条件下,NA处理的各指标也均高于NN处理.旱作田间验证试验表明接种该菌株显著提高固氮酶活性,青海13号蚕豆根瘤固氮酶活性由不接种的42.07 C2H4 nmol/(g·h)显著增加到221.78 C2H4 nmol/(g·h),青蚕14 号蚕豆由 40.60 C2H4 nmol/(g·h)显著增加到 109.78 C2H4nmol/(g·h),马牙蚕豆由 33.41 C2H4 nmol/(g·h)显著增加到643.15 C2H4 nmol/(g·h).接种根瘤菌对于增加产量具有促进作用,其中青蚕14号的增产效果显著,增产幅度达32.3%.[结论]QHCD22菌株可能为快生型根瘤菌属的一个种Rhizobium indicum,具有一定的耐旱性,研究表明接种根瘤菌可以提高蚕豆的耐旱性,尤其对干旱敏感型蚕豆品种增产效果显著,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基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的河北省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与密度对比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区域土壤有机碳、氮含量调查在构建全球土壤碳、氮循环的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河北省实地调查和试验数据为基础,根据162个典型土壤剖面的数据,分析1 m土体中不同土纲的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和密度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不同诊断表层、诊断特性土壤的有机碳、氮含量及密度值差异显著(P<0.05),有机表层、草毡表层和暗沃表层明显高于其他诊断表层,具有有机土壤物质诊断特性和均腐殖质诊断特性的土壤有机碳、氮含量高于其他土壤.(2)不同土纲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均以0~25.0 cm土层最高,呈现出较明显的表聚现象.1 m土体中,有机土、均腐土和潜育土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土纲(P<0.05).(3)不同土纲的土壤全氮含量和密度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1 m土体中,有机土、均腐土全氮含量和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土纲(P<0.05).(4)河北省不同土纲1 m土体中土壤C/N介于10~20,有机土、潜育土和均腐土C/N较高,有利于有机碳、氮的累积.河北省不同土纲的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密度和C/N存在一定差异,土纲类型的确定有助于了解土壤有机碳、氮的性质,为合理利用土壤提供关键的基础数据.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快速检测百合中的地虫硫磷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制备具有良好增强效果的L-半胱氨酸功能化修饰的金纳米粒子(L-cysteine-Au nanoparticles,L-cys-AuNPs),建立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快速检测百合中地虫硫磷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Au NPs,然后用L-半胱氨酸进行功能化修饰。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增强基底添加量、地虫磷添加量、凝聚剂种类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以确定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该基底表现出优异的增强效果,1071 cm-1可作为其特征峰。地虫硫磷的检出限为0.02 mg/L,线性范围是0.02~0.50 mg/L,相关系数r~2=0.9667,回收率为69%~112%,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RSDs)为7%~8%。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稳定性较好,可用于百合中地虫硫磷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L-半胱氨酸 金纳米粒子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 百合 地虫硫磷


辣椒单株结果数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机制,以单株结果数差异较大的辣椒材料XHB(P1)和B14-01(P2)为亲本,构建四世代遗传家系即P1、P2、F1、F2.运用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辣椒单株结果数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模型(2MG-ADI).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da、db分别为-16.33、-13.05,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ha、hb分别为-10.02、-2.51.2对主基因间的加性×显性(jab)互作效应和显性×加性(jab)互作效应的效应值分别为8.69和12.93,加性×加性上位性(i)互作效应值为6.86,显性X显性(l)的互作效应值为7.23,主基因间的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加性×显性上位性互作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68.10%,环境引起的变异占比31.9%,表明环境对辣椒结果数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关研究结果为不同单株结果数辣椒新品种的选育及相关基因的定位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辣椒 单株结果数 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法 遗传分析


KOH固态预处理对蔬菜秸秆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
《环境污染与防治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KOH固态预处理对蔬菜秸秆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以黄瓜、番茄、茄子和辣椒4种蔬菜秸秆为原料,采用不同摩尔浓度的KOH(0.2~0.8 mol/L)预处理后进行中温批式厌氧消化实验.结果表明:KOH预处理能显著提高蔬菜秸秆的累积甲烷产量(p<0.05),且随着KOH浓度的增加,累积甲烷产量逐渐增大.0.6 mol/L KOH为最佳预处理试剂;经预处理后,黄瓜秸秆、番茄秸秆、茄子秸秆和辣椒秸秆累积甲烷产量分别为203.08、183.62、166.05、120.56 mL/g,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3.83%、38.74%、32.40%和32.48%.KOH预处理能有效降解蔬菜秸秆的木质纤维素,且KOH浓度越大,降解率越高.其中半纤维素降解效果最明显,降解率为7.17%~44.64%;当KOH摩尔浓度≥0.6 mol/L时,可有效降解木质素,降解率为9.04%~24.55%.同时,KOH固态预处理能够提高发酵液营养价值,减少回收预处理试剂的成本,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一株高地芽胞杆菌D30202的抑草活性及作用机制初探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新型微生物除草剂,通过萌发袋法对嗜盐高地芽胞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菌株D30202抑制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活性进行测定。通过盆栽茎叶喷雾法对不同有机溶剂萃取物的杀草谱和作物安全性进行测定和评价,并以自生油菜Brassica napus L.为供试杂草对活性菌株的抑草机理进行初探。结果表明,嗜盐高地芽胞杆菌菌株D30202发酵液的正丁醇萃取物对十字花科杂草自生油菜的除草活性最为显著,同时对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coeleste、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而经正丁醇萃取物处理的自生油菜,其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呈持续下降趋势,表明该菌株的抑草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影响光合作用等代谢过程实现的。综上所述,高地芽胞杆菌D30202可开发为禾本科作物田十字花科杂草的生物除草剂。
关键词: 嗜盐菌 杀草谱 作物安全性 抑草机理 微生物除草剂


盐碱土壤中嗜盐微生物促进植物生长与代谢调节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盐碱土壤是陆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存在多种具有特殊理化性质的微生物,参与土壤与植物根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种子萌发、根茎生长和功能代谢等过程.本文系统综述了嗜盐微生物胞内积聚或分泌的不同活性分子(吲哚-3-乙酸、细胞分裂素、嗜铁素、脱落酸等),发现它们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缓解盐胁迫、促进矿物元素的吸收以及强化溶磷固氮等调节作用.此外,多种次生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原菌黑曲霉、烟曲霉、辣椒疫霉菌和马铃薯干腐病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参与土壤改良和环境修复等过程.本文为后续盐碱土壤改良和农作物增产等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藜麦秸秆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性质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藜麦秸秆为原料,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对从藜麦秸秆中提取到的蛋白质结构特性进行表征,并研究温度和pH值对藜麦秸秆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藜麦秸秆蛋白以中低分子量的蛋白质为主,分子质量主要分布为29.0 ku~44.3 ku和小于14.3 ku;热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藜麦秸秆蛋白热稳定性较好,其变性温度为132.72℃,变性焓变为7.82 J/g;游离巯基和二硫键含量分别为10.21μmol/g和23.57μmol/g,藜麦秸秆蛋白二级结构中β-转角相对含量最高,为36.42%,α-螺旋含量为25.19%,β-折叠含量为25.91%,无规则卷曲含量为12.48%.温度为60℃时,藜麦秸秆蛋白的溶解性、吸水性和起泡性最佳,分别为53.61%、3.11 g/g和40.24%;pH值为9时,溶解性、吸水性和起泡性最好,分别为46.37%、3.34 g/g和40.86%.


不同秸秆生物炭对土壤水分入渗和蒸发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不同秸秆生物炭对土壤入渗和蒸发的影响,对于秸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取3种秸秆(油菜、藜麦和马铃薯)为原料制备生物炭,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方法,探究不同材料生物炭对土壤湿润过程、累积入渗量和蒸发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生物炭下的土壤入渗和蒸发过程存在显著差异.马铃薯杆炭显著促进了湿润锋的运移,而藜麦杆和油菜杆炭在中后期减缓了湿润锋的运移速度.添加生物炭处理均提高了土壤早期的入渗速率,降低了土壤后期的稳定入渗速率,其中马铃薯杆炭表现最好,促进了早期入渗,而且后期入渗降低少,在入渗55 min时,马铃薯杆炭累积入渗67.8 mm,比对照提高41.8%.在模拟施炭土壤的入渗过程方面,Kostiakov模型表现最优.施炭对于前期土壤蒸发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后期的土壤蒸发量.蒸发30天后,马铃薯杆、油菜杆和藜麦杆炭累积蒸发量分别比CK高5.2%,9.2%和10.2%.马铃薯杆生物炭能显著提高土壤的入渗能力.研究结果为青海省东部农区选择合适的生物炭种类提供了科学依据.


篱架栽培模式对枸杞叶片、果实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宁杞7号"枸杞为试材,对篱架栽培模式下枸杞叶片、果实形态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了枸杞篱架栽培后叶片、果实形态特征及产量变化,以期为枸杞篱架栽培模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栽培模式,篱架栽培模式下枸杞平均叶长、叶宽、叶柄长分别比传统栽培模式增大3.98、2.08、1.75 mm;叶厚及叶鲜质量分别增加1.29倍和1.13倍;平均鲜果纵径、果形指数、单果鲜质量、单株干果产量分别增大3.33 mm、0.29、0.19 g、562 g;鲜果纵径、果形指数分别增加1.88倍和1.64倍;单株干果产量增加1.62倍。表明篱架栽培模式明显使枸杞叶片变大增厚,果实颗粒饱满,单株产量增加,有利于枸杞产量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