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垦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580条记录
噻虫嗪在棉叶中残留消解动态及对棉蚜的防治效果评价

新疆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噻虫嗪种衣剂在棉叶中的消解动态,评价其对棉蚜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QuEChERS-UPLC-MS/MS方法,定期测定棉叶中噻虫嗪的含量,田间调查噻虫嗪种衣剂对棉蚜防治效果。【结果】0.01~0.50 mg/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在0.01、0.20、0.50 mg/kg添加水平下,噻虫嗪在棉叶中的平均回收率在93.4%~119.71%,相对标准偏差为0.34%~5.18%,方法检测限为0.001 mg/kg。噻虫嗪在棉叶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3.85~4.03 d。下部叶中噻虫嗪含量分别占各处理总浓度的59.42%~76.39%,噻虫嗪主要分布在下部叶片。出苗后30 d时,600 g/100kg处理防效最佳,仍可达87.90%。【结论】使用600 g/100kg浓度噻虫嗪种子处理,可较好地防治苗期蚜虫。

关键词: 噻虫嗪 种衣剂 棉蚜 消解动态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萨福克羊呼吸道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引起新疆石河子及周边地区因呼吸道感染致死的多胎萨福克羊细菌性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收集2018年2月~2020年1月期间7个规模化养殖场13份因呼吸道感染致死的多胎萨福克羊的肺、肝、脾、淋巴组织样品,采用常规细菌分离方法结合kmt基因检测方法分离鉴定出6株(46.15%)多杀性巴氏杆菌(Pm);利用多重PCR检测分离株荚膜血清分型、脂多糖分型,结果显示荚膜血清D型2株(33.3%)、A型1株(16.7%)、未定型3株(50%);脂多糖L3型3株(50%)、L6型2株(33.3%)、未定型1株(16.7%);利用PCR方法检测分离株25种毒力基因、11种耐药基因,结果显示6株Pm毒力基因exbB、exbD、tonB、ompA、oma87、psl、sodC、plpB、fimA、fur、sodA检出率最高为100%,未检测到hsf1、hsf2、tbpA、plpE、ptfA、tadD、toxA基因,其中携带毒力相关基因pmHAS、hgbB、pfhA、ompH、nanB、nanH、hgbA的菌株数分别为5株(83.3%)、4株(66.7%)、4株(66.7%)、4株(66.7%)、4株(66.7%)、3株(50%)、2株(33.3%)。利用K-B纸片法检测分离菌株的耐药表型,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对复方新诺明(磺胺类)耐药,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中介;大部分菌株对青霉素、阿莫西林等19种抗生素敏感。6株Pm均携带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blaTEM,未检测到其他耐药相关基因。分离菌株对磺胺类药物耐药性较强,但不携带磺胺类耐药基因,表明分离株的耐药性是由多种耐药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结果为Pm致萨福克羊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荚膜 脂多糖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什拜羊不同发育阶段骨骼肌中miR-486靶基因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深入挖掘巴什拜羊不同发育阶段骨骼肌中miR-486的靶基因,为最终阐明巴什拜羊优良肉质性状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为巴什拜羊的持续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集了巴什拜羊胎儿期40,50,60,80,100和120 d,以及出生当天,出生后30,60和90 d共计10个不同发育阶段的骨骼肌组织,分别利用胎儿期6个阶段的混合mRNA和出生后4个阶段的混合mRNA构建了胎儿期和出生后骨骼肌中miR-486调控靶基因的cDNA文库,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cDNA文库中的靶基因信息进行了深入挖掘。在对所得候选靶基因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选择10个候选靶基因,使用qRT-PCR检测其在巴什拜羊上述10个不同发育阶段骨骼肌中表达量的变化,结合课题组前期获得的miR-486在巴什拜羊不同发育阶段骨骼肌中的表达规律,对其靶向调控关系及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验证和分析。进而选择其中的4个候选靶基因使用荧光素酶报告载体试验和巴什拜羊骨骼肌卫星细胞中的靶向调控试验最终确认其靶向调控关系。【结果】通过对两个cDNA文库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分析,胎儿期和出生后分别获得了123个和118个miR-486的靶基因,因其靶向调控关系未经实验验证,故暂称为候选靶基因。其中有96个为两个阶段共表达的候选靶基因,其余27个和22个分别为胎儿期和出生后骨骼肌中特异表达的候选靶基因。GO和KEGG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候选靶基因显著富集于与肌肉分化和肌纤维发育相关的代谢和信号转导通路,诸如PI3k-Akt、MAPK、Wnt、Adherens junction和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等。qRT-PCR检测结果表明所选10个候选靶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巴什拜羊骨骼肌中均有表达,但其表达变化规律有所不同。PTEN、Foxo1、Dock3、PAX7、IGF1R、PIK3I1和FBN1在胎儿期巴什拜羊骨骼肌中呈高表达,出生后其表达量显著下调,而OLFM4的表达量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ARHGAP5和PDCD4在胎儿期和出生后巴什拜羊骨骼肌中的表达量未见显著变化。对其中4个候选靶基因的进一步试验验证,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试验结果表明,miR-486可以高效结合在其候选靶基因PTEN、Foxo1、IGF1R和PIK3R1的靶位点上,进而极显著抑制其后萤火虫荧光素酶的活性;巴什拜羊骨骼肌卫星细胞中的靶向调控试验结果亦表明miR-486可以显著下调上述4个候选靶基因的mRNA水平,抑制其生物学功能。所以可以确证在巴什拜羊骨骼肌中miR-486可以靶向调控PTEN、Foxo1、IGF1R和PIK3R1的表达。【结论】对巴什拜羊不同发育阶段骨骼肌中miR-486的靶基因进行了深入挖掘,全面解析了miR-486及其靶基因在巴什拜羊骨骼肌发育过程中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所得候选靶基因数据可靠性高,可为阐明巴什拜羊优良肉质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巴什拜羊 miR-486 靶基因 骨骼肌 cDNA文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粒棘球绦虫EGR-03347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对小鼠免疫效果的初步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细粒棘球绦虫3-羟基酰基-CoA脱氢酶基因(EGR-03347)生物学功能及其免疫原性,本研究通过分析已发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高通量mRNA测序数据,从中筛选出细粒棘球绦虫脂肪酸代谢主要的调控基因之一—EGR-03347,将其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的重组质粒经诱导、纯化后通过SDS-PAGE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重组EGR-03347蛋白(rEGR-03347)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分子量约47 ku;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纯化的蛋白可与犬棘球蚴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将纯化的rEGR-03347与弗氏佐剂等体积混合并乳化后对小鼠经皮下多点注射(50μg/只),共免疫4次,分别于首免后不同时间采血分离血清,经ELISA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水平;同时采用qPCR方法检测首免后不同时间小鼠脾细胞因子(IL-4、IL-10、TNF-α、IFN-γ)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免疫组小鼠血清抗体水平逐渐升高,且在首免后56 d,即第4次免疫后抗体水平达到峰值,与对照组(PBS及佐剂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qPCR结果显示,rEGR-03347可诱导小鼠产生IFN-γ、IL-4和IL-10细胞因子,其中免疫后14 d~56 d rEGR-03347可致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上调,免疫后56 d,可诱导Th 2型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表达上调,表明rEGR-03347可诱导小鼠产生Th1和Th2两种类型的免疫反应。综上,本研究首次初步证明细粒棘球绦虫EGR-03347具有作为诊断抗原及疫苗候选抗原的潜力,为后期其诊断方法及疫苗研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3-羟基酰基-CoA脱氢酶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细胞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下陆地棉光合叶绿素荧光参数与产量品质间的关联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在控制水肥条件下,以不同抗旱性的14份陆地棉为材料,通过测定现蕾期叶片的SPAD值、光合叶绿素荧光参数、吐絮期产量、分析光合叶绿素荧光参数与产量品质间的相关性,筛选出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指标。结果表明,陆地棉18k0205的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光合速率(Pn)、光系统Ⅱ有效量子产量ΦPSII和田间产量均高于其他陆地棉材料,而18K0319的纤维长度和断裂比强度均高于其他材料,这两个材料可作为优异抗旱种质资源进行育种实践。14份材料的光合叶绿素荧光参数与产量品质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Pn)与衣分呈显著负相关,水分利用效率(WUE)与纤维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马克隆值呈显著负相关。光系统Ⅱ的有效量子产量ΦPSII与衣分呈显著负相关。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产量与Fv/Fm、SPAD、单铃重紧密关联,关联系数0.85以上;纤维长度与WUE、Fv/Fm、Fm、SPAD紧密关联,关联系数0.90以上;衣分与SPAD、单铃重、Fv/Fm紧密关联,关联系数0.88以上;纤维断裂比强度与SPAD、qP、ΦPSII紧密关联,关联系数0.89以上;马克隆值与Fv/Fm、ΦPSII、Ci紧密关联,关联系数0.87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陆地棉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与Fv/Fm、SPAD、单铃重、ΦPSII等重要性状紧密关联,上述研究结果为棉花抗旱种质资源筛选和鉴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陆地棉 抗旱 光合叶绿素荧光 灰色关联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孜然中的活性物质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孜然(Cuminum cyminum L.)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香料植物,含有枯茗醛、枯茗酸和黄酮类等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氧化、杀虫等生理作用.孜然秸秆和提取精油后的固体残留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作为动物饲料来源.本文就孜然中的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孜然的主要利用方式、营养价值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作一综述,并提出潜在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孜然;活性物质;营养价值;副产物;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纤维长度和强度的优异位点挖掘及其候选基因预测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纤维长度和强度是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纤维品质性状中的2个关键性状,其遗传基础的解析对优质棉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315个陆地棉品种(系)为关联分析群体,利用混合线性模型(MLM,mixed linear model)对来自5个环境的纤维长度和强度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结果表明,5个环境下纤维长度和强度的表型值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且广义遗传力较高,纤维长度变异系数为3.97%~8.44%,纤维强度变异系数为7.85%~11.26%。方差分析表明,基因型、环境和基因型×环境互作对纤维长度和强度均有极显著影响(P<0.001)。聚类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表明,315份材料可分为2个类群。GWAS共检测到5个与纤维长度和强度显著关联的SNP,其中位点D1257032285与纤维长度和强度均显著关联。与纤维长度显著关联3个SNP位点,分别位于A05、D11和D12染色体上,解释8.05%、12.47%和8.79%的表型变异,优异等位变异类型分别为A0515144433(AA)、D1124483544(TT)和D1257032285(CC);与纤维强度显著关联3个SNP位点,分别位于A08、D09和D12染色体上,解释9.03%、7.94%和7.90%的表型变异,优异等位变异类型分别为A0884604654(TT)、D0943463271(TT)和D1257032285(CC)。通过两组不同转录组数据的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筛选出30个可能与纤维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通过GO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途径分析发现,候选基因主要参与蛋白质或蛋白质复合物及5′-三磷酸腺苷(ATP)选择性且非共价地相互作用,代谢途径主要为核糖体代谢途径。本研究结果可为棉花纤维品质性状的分子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陆地棉 纤维长度 纤维强度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优异等位变异 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玛河流域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质量分析及综合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玛河流域不同连作年限(1、5、10、15、20 a和25 a)棉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碱解氮、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pH值、盐分及镉(Cr)、铬(Cd)、铅(Pb)、镍(Ni)、铜(Cu)、砷(As)共计12个指标,对比分析土壤养分特征和重金属含量,分别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法对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质量状况进行定量评价并划分等级,采用Muller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棉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结果表明:(1)pH值在开垦种植1 a和25 a连作时最高,均值为7.90,5、10 a连作时最小,pH值均值为7.75;土壤盐分含量由连作5 a的3.68 g·kg-1逐年增加至连作25 a的3.87 g·kg-1;有机质含量在种植1 a时仅11.02 g·kg-1,随后缓慢增加,至连作10 a达19.97 g·kg-1,之后降低,25 a时降至1 a水平;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与有机质相似;全氮和速效磷从种植1 a开始逐年递增,连作25 a时达最大,全氮含量0.903 g·kg-1,速效磷含量55.1 mg·kg-1.(2)土壤重金属Cr、Ni、Cu、Pb、As和Cd含量均随连作年限增加而增加,其中Cr、Ni和Cd在连作15 a时分别达93.87、33.18 mg·kg-1和0.23 mg·kg-1,有重金属富集趋势;As在连作20 a和25 a分别为12.03 mg·kg-1和13.53 mg·kg-1,为轻度污染;污染指数(ISHM)显示Pb在连作1~25 a均无污染(ISHM<0),Cu含量超标(ISHM>0).(3)因子分析法得出,SQAV评分最高的是连作10 a(0.437),其次是5 a(0.247),1 a和25 a为负值(分别为-0.712和-1.253),不利于土壤质量提升;土壤综合质量指数评价法得出5 a和10 a棉田土壤质量为"高",土壤综合质量指数(SQI)分别为1.02和1.10,1 a和25 a为"低",SQI分别为0.63和0.61,土壤质量状况最差,15 a和20 a为"中".两种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相似,说明本研究选取的评价方法合理,可以定性定量对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质量进行评价.

关键词: 连作年限;棉田;土壤质量;重金属;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巴贝斯虫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巴贝斯虫病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巴贝斯虫所引起的血液原虫病,可导致红细胞裂解从而出现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可导致牛的死亡。该病的流行情况与其传播媒介硬蜱的消长、活动规律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流行性,对于世界的畜牧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能够及早地检测到巴贝斯虫显得尤为重要。论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牛巴贝斯虫病的诊断技术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牛巴贝斯虫病的检测及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巴贝斯虫病 诊断 血清学试验 生物分子学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绦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绦虫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寄生虫,每年给人类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绦虫种类众多,生物学特性各异,目前绦虫病的防控和治疗措施尚不完善,对动物和人类的危害严重。随着生物信息学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绦虫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和解析,通过对绦虫的生物学特征和调控基因进行深度研究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绦虫病,特别是人和动物的棘球蚴病和囊虫病等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利用绦虫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组学技术,筛选绦虫感染关键的基因和蛋白质,提供绦虫病的诊断参考依据和绦虫病治疗的潜在药物靶标。本文就绦虫基因组测序完成情况和近年来绦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绦虫 基因组学 药物靶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