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垦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580条记录
用CRISPR-Cas9在绵羊成纤维细胞ACTG1导入荧光标记基因

新疆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绵羊成纤维细胞中,针对ACTG1基因羧基端,定点导入荧光蛋白标记基因,将外源基因定点导入绵羊基因组中,建立有效的方法。【方法】CRISPR-Cas9系统在绵羊成纤维细胞基因组特定区域引起DNA双链断裂,从而诱导细胞修复断裂的的基因组。通过NHEJ修复途径,在特定位点导入外源基因,改善定点导入效率。【结果】采用CRISPaint通用供体模板,结合CRISPR-Cas9系统,在绵羊成纤维细胞ACTG1基因导入荧光标记效率达1.4%,获得了外源基因定点导入的单克隆细胞株。【结论】CRISPR-Cas9系统结合NHEJ,能够有效的将大的外源DNA序列导入绵羊成纤维细胞的预定基因组位点。

关键词: 绵羊 成纤维细胞 ACTG1 CRISPR-Cas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粒棘球绦虫CD151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编码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细粒棘球绦虫四跨膜蛋白家族成员CD151(Eg-CD151)分子特性和各发育阶段表达水平,为研发包虫病疫苗奠定基础。方法从NCBI数据库下载Eg-CD151氨基酸序列,利用ProtParam、NetPhos 3.1 Server、GPS-SUMO 2.0、Euk-mPLoc 2.0、SOPMA、SWISS MODEL、SignalP 4.1 Server、TMHMM、SMART、Antibody Epitope Prediction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Eg-CD151蛋白的理化性质、磷酸化位点、棕榈酰化修饰位点、亚细胞定位、二级结构、三维结构、跨膜区域、结构域、B细胞抗原表位;利用DNAMAN和MEGA进行同源序列分析并建立系统发育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发育阶段Eg-CD151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Eg-CD151蛋白由170 aa组成,为一种不稳定的跨膜蛋白,无信号肽,含2个跨膜区,分别位于6-28、136-158 aa, 3个B细胞抗原表位位于非跨膜区域;存在14个磷酸化位点,包含3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5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6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含一个棕榈酰化位点(139-143 aa);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占60.00%。同源序列比对显示,Eg-CD151与其终末宿主犬、赤狐及中间宿主牛的CD151进化关系较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原头蚴、成虫两个发育阶段Eg-CD151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信息学分析Eg-CD151存在多个B细胞抗原表位,可作为包虫病诊断及疫苗候选抗原。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CD151 抗原表位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绵羊MTNR1A基因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与产羔数的相关性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褪黑素受体1A (melatonin receptor 1A, MTNR1A)是影响绵羊(Ovis aries)季节性繁殖和产羔数的重要基因。为研究MTNR1A基因与多胎萨福克羊和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产羔性状的相关性,利用PCR、测序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技术检测MTNR1A基因外显子2在2个绵羊群体中的基因多态性,通过连锁不平衡分析构建单倍型,应用基因关联分析探究MTNR1A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绵羊产羔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2个绵羊品种中MTNR1A基因外显子2区域存在SNP1 (G735A)、SNP2 (G753A)和SNP3 (C845A),3个SNPs中SNP1和SNP2为同义突变,SNP3为错义突变,导致第282位的丙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A282D),且均存在3种基因型,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并表现为中度多态。相关性分析显示,SNP1和SNP2位点均与绵羊产羔性状极显著相关(P<0.01),GG基因型个体产羔数均极显著高于AG基因型与AA基因型个体(P<0.01);SNP3位点与绵羊产羔数显著相关(P<0.05),CC基因型个体产羔数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MTNR1A基因存在4种单倍型,不同单倍型极显著影响绵羊产羔数(P<0.01),单倍型H1 (GGC)与绵羊高产羔数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MTNR1A基因与多胎萨福克羊和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产羔性状密切相关,MTNR1A基因H1是绵羊高产羔数的主要单倍型,SNP1、SNP2和SNP3位点可以作为绵羊高繁殖力的分子标记用于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关键词: 褪黑素受体1A基因(MTNR1A)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倍型 产羔数 绵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和播量对免耕复种饲料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播期、播量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大面积推广复种饲料油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试验,以播期为主区,播量为副区,设置2个播期、4个播量,3次重复,共24个小区。【结果】不同播期、播量对饲料油菜的湿重、株高、收获株数均影响显著,正常播种条件下2016、2017年饲油2号播量为12 kg/hm2时产量最高,分别为81 893.0和87 309.9 kg/hm2,且品质最佳。【结论】新疆地区复播饲料油菜生育期60~65 d,即可收割,需要≥10℃积温1 100~1 500℃,选择合适的播期和播量,产量和品质均可达到饲草要求,能够满足大部分地区麦后复种的要求,为冷凉地区麦后复种的首选。

关键词: 饲料油菜 复种 播期 播量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巴胺引发对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多巴胺(Dopamine,DA)引发对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新疆自育水稻品种新稻17号为研究对象,分别用0(纯水)、0.1、0.5、1、1.5mg/L的DA溶液(分别用S0、S0.1、S0.5、S1、S1.5表示)引发种子,采用浓度为100 mmol/L的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以未引发无盐胁迫处理作为对照1(CK),未引发有盐胁迫处理作为对照2(S-CK),研究多巴胺引发对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盐胁迫下(S-CK)水稻种子的萌发受到明显抑制且萌发速率降低,幼苗长势弱。引发处理不同程度缓解了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提高发芽率(13.3%~25.8%)和发芽速率,促进幼苗生长;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增加(16.4%~51.8%和6.5%~31.2%),超氧化物歧化酶(28.9%~72.7%)、过氧化物酶(15.0%~60.1%)和过氧化氢酶(35.1%~133.0%)活性显著提高,丙二醛(7.1%~26.8%)含量明显降低。表明对种子进行引发处理,通过增强盐胁迫下水稻种子活力,提高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强了水稻种子及幼苗的耐盐性,其中1.0 mg/L的多巴胺溶液(S1)引发效果优于水引发(S0)。【结论】对于新疆自育水稻品种新稻17而言,1.0 mg/L多巴胺溶液引发能够有效提高其对盐胁迫的抵抗能力,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关键词: 水稻 种子引发 盐胁迫 多巴胺 萌发 幼苗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芽胞杆菌BvR001对大丽轮枝菌抑制效果研究

植物保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发绿色、安全、高效的作物黄萎病生物防治产品,本研究以生防菌株BvR001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黄萎病菌的抑菌效果测定、可湿性粉剂研制、在寄主根际的定殖能力与防效测定,明确该菌株对黄萎病具有防控效果。gyrB序列检测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芽胞杆菌属,并且与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进化关系最近,推测其可能是贝莱斯芽胞杆菌;平板对峙试验表明,该菌对2种基因型(落叶型和非落叶型)大丽轮枝菌Vd991和D08047菌落扩展的抑制率分别为78.6%和85%;研发了该菌的可湿性粉剂配方(WPBvR001):吸附量为1.2 L/kg的发酵液-硅藻土母粉87%、十二烷基磺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5%、羧甲基纤维素钠2%、维生素C 1%,该配方得到的制剂活芽胞量为7.65×108 cfu/g、润湿时间38 s、悬浮率为62.16%、杂菌率为0、pH 6.89±0.02、细度通过率(≤45μm)99.99%、干燥减量0.67%;利用烟草和棉花测试发现,该菌剂对寄主植物安全无毒,且能有效定殖于寄主根际,显著降低了黄萎病菌繁殖扩展,对黄萎病具有良好的防效。

关键词: 芽胞杆菌 可湿性粉剂 黄萎病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预干燥方式和水分转换点对真空冷冻联合干燥苹果脆片品质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真空冷冻干燥(FD)苹果脆片硬脆性不佳,吸湿性强,干燥能耗高等问题,研究热风、真空微波、热泵、中短波红外等不同预干燥方式联合真空冷冻干燥(AD-FD、MVD-FD、HPD-FD、IRD-FD)对苹果脆片色泽、香气、硬度、脆度、吸湿性、微观结构、酚类物质等感官品质和营养功能成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效果较好的热泵干燥作为预干燥方式,研究热泵干燥至不同水分转换点(水分比:0.2,0.4,0.6,0.8)后联合真空冷冻干燥(H2F、H4F、H6F、H8F)对苹果脆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联合干燥方式均可有效提高脆片硬度。与FD单一方式制备苹果脆片相比,热泵联合真空冷冻干燥(水分转换点0.4)的有效干燥时间缩短22.7%,干燥能耗降低18.3%,苹果脆片硬度提高35%,脆度提高94%,吸湿性降低12.2%(2h),微观结构保持良好,绿原酸等主要酚类物质保留率达到70.8%,香气更为接近鲜苹果。综合考虑,热泵联合真空冷冻干燥可作为一种制备高品质苹果脆片的绿色节能干燥方法。

关键词: 真空冷冻干燥 热泵干燥 苹果脆片 质构 酚类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耕对北疆季节性冻融期土壤热状况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秋耕对季节性冻融土壤热状况的调控作用,对比分析了翻耕(FG)、免耕(MG)、垄沟(LG)、翻耕活性炭覆盖(FH)和翻耕秸秆覆盖(FJ)5种处理对土壤温度、冻融循环以及土壤温度梯度等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传统FG处理相比,MG、LG、FH、FJ处理均减弱了土壤温度与气温的相关性,降低了整个冻融期土壤温度的升、降温幅度和不同冻融阶段土壤温度昼夜变化的变异性程度,维持土壤温度序列稳定的能力FJ>FH>LG>MG.FG处理最先冻结和融化,其余处理延缓土壤冻结和融化速度的效果为FJ>FH>LG>MG,且冻结速度和融化速度越小,冻融交替越频繁,冻融循环次数越大.各处理土壤温度梯度与气温均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相关性程度为FG>LG>MG>FH>FJ,与土壤贮水量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性程度为FJ>FH>LG>MG>FG,MG、LG、FH、FJ处理均加强了土壤水热资源的保持,其中翻耕秸秆覆盖和翻耕活性炭覆盖促进了深层土壤热量上移,更有利于改善季节性冻融期间土壤的水热状况,维持北疆春播土壤墒情.

关键词: 秋耕;季节性冻融期;热状况;北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模式下整形方式对骏枣养分运转分配过程中光合特性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骏枣不同整形方式在不同栽培密度下的光合特性,获得具有较好光合效能的栽培模式;对比较骏枣不同生育时期间净光合速率,分析枣树在营养生长阶段向生殖生长阶段转变过程中的养分运转分配规律。【方法】在2019年5~7月,利用LI-6400XT光合分析仪和SPAD-502 Plus型便携式叶绿素仪,分别测定在不同栽培密度下不同整形方式的成龄骏枣树的光合特性与叶绿素含量。【结果】I和II在7月末花期的P_n、G_s、C_i、T_r以及SPAD值显著高于5月初花期,而WUE和L_s则相反;II在5月初花期和7月末花期的P_n、G_s、T_r、L_s以及SPAD值均显著高于I,而C_i和WUE值则相反;相关分析中,P_n与G_s、T_r、WUE、SPAD,G_s与T_r、SPAD,WUE与SPA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C_i与L_s、WUE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WUE与T_r、L_s呈显著正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中,当保留3个公因子时,累积贡献率大于90%,第一主成分(光合因子)中,T_r的贡献最大,其次是G_s和P_n,第二主成分(气孔因子)中C_i、L_s的贡献较大,第三主成分(水分因子)中贡献最大的是SPAD值,其次是WUE,对I、II在不同时期的光合效率综合得分排序为:II(7月末花期)>I(7月末花期)>II(5月初花期)>I(5月初花期)。【结论】处于生殖生长阶段的7月末花期叶片的光合效能与处于营养生长阶段的5月初花期相比更强,叶片由原来累积、消耗养分的库转变为制造、输出养分的源,生殖器官花和果成为新的养分储存的库。将单轴主干形的株行距设定为(1.5×4.0)m与疏散分层形的株行距设定为(1×2.25)m相比,是当地更具有高光合效能的骏枣栽培模式。

关键词: 骏枣 整形方式 光合特性 养分运转 生育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齿链复合式残膜回收机设计与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摆杆驱动式残膜回收机拾膜机构漏捡、卸膜机构回带地膜等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齿链复合式残膜回收机。为了提高残膜回收率,该机具采用齿链式拾膜机构和杆齿式拾膜机构配合拾膜,并采用固定刮板式卸膜机构卸膜。为确保机具的可靠性,通过对拾膜、卸膜机构工作机理和动力学分析,获得拾膜机构运动轨迹和方程,确定了实现残膜捡拾、输送和脱卸的条件。以机具行进速度、拾膜齿入土深度、齿链式拾膜机构与杆齿式拾膜机构转速比(速比)为试验因素,拾膜率和缠膜率为响应值,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试验,得到各因素的响应面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作业效果的影响,并对各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试验因素对拾膜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速比>机具行进速度>拾膜齿入土深度;对缠膜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机具行进速度>拾膜齿入土深度>速比。以优化后的结果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机具行进速度0.9 m/s,拾膜齿入土深度42 mm,速比0.6时作业效果最佳,拾膜率87.2%,缠膜率1.6%,拾膜率与理论优化值相差1.3%,缠膜率与理论优化值相差6.3%,误差较小,优化模型可靠,研究结果可为齿链复合式残膜回收机最佳工作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机械 设计 试验 残膜回收 杆齿 齿链 参数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