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斑玉蕈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食用菌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是糖酵解和卡尔文循环中的关键酶,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发现斑玉蕈菌丝的GAPDH表达随培养基中葡萄糖添加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首次克隆了斑玉蕈GAPDH的DNA和cDNA序列,结果斑玉蕈gpd基因长2 724 bp,对比基因组DNA和cDNA序列知其中有7个内含子、8个外显子;其理论分子量为36.15 kD、编码蛋白质含338个氨基酸、等电点(PI)为8.24。
关键词: 斑玉蕈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猴头菌不同生长发育期粗蛋白、粗多糖含量及水溶性粗多糖体外免疫活性
《食用菌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测定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华中猴头菌株不同生长发育期子实体中的粗蛋白、粗多糖和水溶性粗多糖中β-葡聚糖含量,并研究不同生长发育期子实体粗多糖体外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的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不同生长发育期子实体的粗蛋白、粗多糖和β-葡聚糖含量以及粗多糖体外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的活性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猴头菌子实体中粗蛋白含量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小菌刺期比前一时期有所增加),而多糖含量则总体呈上升趋势(小菌刺期比后一时期高),β-葡聚糖含量呈先快速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分裂期粗多糖在浓度500μg/mL时对RAW264.7释放NO的促进作用较强。
关键词: 猴头菌 生长发育期 粗蛋白 粗多糖 β-葡聚糖 NO释放量


配方含氮量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单一氮源配方试验、优化配方试验及复合配方试验,筛选出最佳含氮量时的最佳配方,研究配方含氮量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氮源配方试验中,当麸皮添加量30%配方含氮量0.7933%,米糠添加量40%配方含氮量0.8146%,玉米粉添加量50%配方含氮量0.8036%,分别达到3组配方产量最大值。单一氮源优化配方试验验证了以上结果。以配方含氮量为0.80~0.81设计氮源复合配方,配方6:木屑29%,玉米芯29%,麸皮16%,玉米粉25%,石灰1%可以达到最大产量为152.70 g,且商品性状良好。


农民专业合作社: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载体——以浙江临海市上盘西兰花合作社为例
《农村经济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难点和成因,介绍了上盘西兰花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解析了合作社得以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在机制,认为合作社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社员的经济利益是根本,建立高效的监督机制是关键,提高社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是基础。


醇沉条件对猴头菌多糖得率和品质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以粗多糖得率和含量为评价指标,对水提醇沉制备猴头菌多糖(Hericium erinaceuspolysaccharides,HEP)工艺中主要醇沉条件进行了筛选,得出猴头菌多糖醇沉的最佳工艺条件:提取液的浓缩比(粗提液体积∶子实体干重,mL∶g)为3∶1,醇沉浓度70%,加入乙醇时浓缩液温度为40℃,醇沉时间和静置温度分别为8 h和4℃。不同醇沉浓度得到的多糖分子量分布及体外免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醇沉浓度为40%时,得到的多糖大分子部分占的比例较高,活性较好。醇沉浓度越高,多糖含有的小分子物质越多。


蛹虫草无性孢子的交配型基因类型的分子鉴定
《上海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方法对供试的蛹虫草栽培用亲本菌株及其100株无性孢子单孢分离株的交配型基因类型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栽培用的亲本菌株同时含有MAT-HMG(MAT1-2-1)和MAT-alpha(MAT1-1-1和MAT1-1-2)两种类型交配型基因;100株单孢分离株中,40株只含有MAT-alpha类型交配型基因,25株只含有MAT-HMG类型交配型基因,其余35株含有两种与亲本相同交配型基因。


几株桑天牛成虫肠道优势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蚕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桑天牛成虫肠道微生态环境,探索破坏桑天牛营养利用等功能的生物防治新途径,对健康桑天牛成虫肠道的优势细菌进行分离鉴定。选择平皿上出现3个以上的菌落作为肠道优势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共获得6个菌株。6个菌株均呈杆状,革兰染色和氧化酶反应均呈阴性,在25~35℃、pH 5.5~9.5的环境中生长良好,但各菌株的菌落形态及多种生化性状有差异。通过菌体形态观察、染色反应、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16S rDNA碱基序列测定与同源性分析,鉴定1、2、3号菌株分别为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4、5、6号菌株分别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沙雷氏菌属(Serrati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关键词: 桑天牛 肠道细菌 优势菌株 形态 生理生化特征 16SrDNA碱基序列


电子束处理对番茄种子萌发和M_1代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日本引进的ESS-010-03型电子直线加速器辐照装置处理番茄品种‘1479’种子,对其萌发和M1代植株生长进行观测,通过室内发芽试验和田间栽培统计种子发芽、出苗和植株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电子加速器处理种子后对番茄种子萌发和M1代植株生长发育产生显著影响。达到400 Gy的电子束处理显著降低了种子的萌发水平和幼苗的存活率。辐照组植株生长缓慢,株高和茎粗显著低于对照组;电子加速器处理显著增加了幼苗的侧枝数、侧根数和生物量的积累,降低了根冠比;且对番茄生殖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增加了花的败育和畸形果的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