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牛β-干扰素在新城疫病毒LaSota疫苗株中的高效稳定表达及抗病毒活性检测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09 CSCD
摘要:研究利用新城疫病毒LaSota株作为表达载体,构建表达牛β-干扰素基因的重组新城疫病毒全基因组质粒pFL-BoIFN-β,与辅助质粒共转染BHK-21细胞后获得表达BoIFN-β的重组新城疫病毒。收获的鸡胚尿囊液内的重组病毒经RT-PCR检验证实重组病毒含有相应外源基因。将重组病毒尿囊液经紫外线照射以灭活新城疫病毒,利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水泡性口炎病毒在牛肾细胞上测定rL-BoIFNβ抗病毒活性,表达BoIFN-β的重组新城疫病毒能有效抑制重组水泡性口炎病毒在牛肾细胞上的复制,rL-BoIFNβ接种SPF鸡胚所收尿囊液抗病毒活性高达2×107IU/mL。结果表明:重组新城疫病毒rL-Bo...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9 CSCD
摘要: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科研管理工作为例,简要介绍了规范科研管理、加强为科研服务、建立激励机制和提高科研管理能力的成功做法,以及做好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


亚麻田常用除草剂特点与使用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9 CSCD
摘要:亚麻田杂草种类多、密度大,对亚麻危害很大,化学除草是种植亚麻必不可少的一环,介绍了亚麻田常用除草剂特点、使用技术及使用注意事项,为亚麻除草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微载体规模化培养MDCK细胞增殖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研究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株(A/Chiken/NX/9/99)在微载体大规模培养的MDCK细胞中的增殖规律,确定最佳增殖条件。方法将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株接种到生长在24孔培养板上的MDCK细胞中进行增殖试验,检测接种不同感染剂量病毒、添加不同浓度TPCK-胰酶、在不同pH值的培养液中培养,接毒后不同时间的病毒血凝素滴度(HA)。根据最佳增殖条件将病毒接种至生长在微载体上的MDCK细胞中,利用250 mL和5L转瓶逐级进行大规模增殖。结果最佳病毒增殖条件为TPCK-胰酶终浓度为10μg/mL,接毒剂量为MOI=0.025,培养液pH值为7.4,在此条件下,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株(A/Chiken/NX/9/99)适应在250 mL和5L转瓶中微载体培养的MDCK细胞内大量增殖,病毒的最高血凝价均可达到9log2(1∶512)。结论本研究为以哺乳动物细胞为基质规模化生产禽流感疫苗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关键词:微载体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 MDCK细胞 规模化培养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帮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黑龙江省望奎县通江镇正兰头村为例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9 CSCD
摘要:总结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帮建黑龙江省望奎县正兰头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深化体制改革,整合资源,发挥技术优势,致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科技素质,以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并对实践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不同种植方式对旱地玉米的增产效果研究初探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9 CSCD
摘要:选用吉单27、吉单505、江单1号三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偏垄栽培、垄距50 cm、垄距65 cm、垄距130 cm、Ⅱ1465五个玉米种植模式进行产量分析。结果表明:栽培模式产量依次为垄距50 cm(10 306.2 kg.hm-2)、垄距130 cm(9182.6kg.hm-2)、垄距65 cm(9 021.1 kg.hm-2)、Ⅱ1465(8 809.7 kg.hm-2)、偏垄(8 047.2 kg.hm-2),综合生产成本和与当前农机具相配套建议推广垄距130 cm大垄为宜。


解钾微生物K3与K4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9 CSCD
摘要:用无氮培养基从土壤中选出2株菌种,然后对菌种进行分离、鉴定以及对解钾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对不同地区及生物肥料样品进行稀释倒皿后,只有少数样品中分离到解钾菌株。该菌通过革兰氏染色实验、过氧化氢酶实验、硝酸盐还原实验、淀粉水解实验和V.P.实验等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该菌解钾效果随时间的延长菌浓度逐渐增加,但pH变化不明显。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对抗感不同大豆品种根部超微结构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不同浓度的毒素处理抗感不同的大豆品种的根部,研究毒素对大豆细胞根部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浓度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mg·mL-1)处理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根部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根部细胞内部结构均遭到了明显的破坏。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浓度为0.0897mg·mL-1)处理抗感品种根部后,抗病品种细胞内部结构基本上比较完整,而感病品种细胞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线粒体绝大多数都出现了空泡化。这说明只有在适宜浓度毒素处理下,才能在细胞超微结构上区分出抗感品种在抗性上的差异。本研究为揭示毒素在细胞水平的致病机理及寄主抗毒素的机理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应用化学诱变法筛选抗草甘膦大豆突变株系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和叠氮化钠,对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的6个农艺性状优良的大豆品种进行种子处理。不同品种按不同处理剂量分区种植,按常规法单株选择收获。不同浓度诱变剂处理大豆种子的M1代成活率均高于半致死浓度处理;对M3代35518个植株于3叶期进行喷洒1.31 ai.kg.hm2草甘膦浓度鉴定,其中40株生长正常,所获抗性植株是经5 mmol.L-1叠氮化钠诱变处理的绥农10和黑农44。2008年继续对M4代进行鉴定,抗草甘膦特性可以稳定遗传。应用化学诱变法可以在后代群体中筛选到具有抗草甘膦特性的突变株系。
关键词: 大豆 甲基磺酸乙酯 叠氮化钠 化学诱变 草甘膦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