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7889条记录
农业电视节目在农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电视在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是当前农民获取农业信息最常用的途径,农业电视节目具有推广普及先进农业科技知识和提高农民科学素养的作用,是农民最喜欢的学习农业技能和了解市场信息的方式。现阶段我国农业电视节目仍存在着数量不足、针对性不强、节目观赏性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8亿多农村观众的收视需求。通过对5个农业频道的数据调研及对200名花都区农民的问卷调查,分析现阶段我国农业电视节目在农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现状和观众认可度,提出提升农业电视节目应用效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电视节目 传播 农业信息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源自杂交稻组合五优308稻瘟病菌致病性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采自广东韶关、河源、梅州等稻区严重感染稻瘟病的杂交稻组合五优308穗瘟标样进行了稻瘟病菌分离,获得源自不同地点的穗瘟标样分离物18个,利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小种鉴别品种和11个单基因系对分离物进行了致病性分析。结果表明:所分离菌株鉴定出ZB13、ZB15、ZC13等3个小种,分别占分离菌株的66.67%、27.78%、5.56%;对分离菌株表现出高感的抗性基因有Pi-ta2、Pi-sh、Pi-i,对分离菌株具有抗性较好的基因有Pi-kh、Pi-1、Pi2、Pi-9及Pi-50等;所有分离物均能回接上杂交稻五优308,使接种品种表现感病。选取GDHY-308-1401等3个菌株对广东部分品种(组合)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在测定的45个品种(组合)中,表现感至高感的品种(组合)有13个,占28.89%;中感的有2个,占4.44%;中抗至高抗的有30个,占66.67%。其中与五优308同一类型的杂交稻组合五丰优9802、五优613、五优1179对接种菌株表现出良好抗性,在五优308感病的稻区可考虑种植上述抗病品种。

关键词: 五优308 稻瘟病菌 致病性 水稻品种(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库容量类型基因型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特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以源于珍汕97×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27个家系)为材料,测定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NSC)含量和积累量(移栽后30d、抽穗期和成熟期)、叶面积、穗颈节间直径和维管束数量、产量等,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家系按库容量大小聚类,研究不同库容量类型水稻茎鞘NSC积累与转运特征。结果显示:家系间库容量存在较大的变异,变幅为289.4~945.4g/m2;按库容量从小到大依次可聚类为A、B、C、D、E和F共6种类型,平均库容量分别为388.0、575.3、667.3、728.4、793.4、887.2g/m2;抽穗期NSC含量和积累量均显著大于移栽后30d和成熟期。总体上,小库容量类型(类型A和B)移栽后30d NSC含量和积累量显著高于大库容量类型,相反在成熟期低于大库容量类型;在抽穗期,NSC含量在不同类型间变化不大,而大库容量类型茎鞘NSC积累量大于小库容量类型。大库容量家系穗颈节维管束多,但源库比(单位库容量的叶面积)较小;移栽后30d到抽穗期,不同库容量类型基因型间NSC含量的变化无差异,然而积累量的变化随着库容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随着库容量的增加,NSC表观转运量显著增加,而茎鞘NSC对产量的表观贡献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特点。大库容量类型茎鞘NSC对产量的表观贡献较高,这与其抽穗前茎鞘NSC积累量高、灌浆结实期NSC表观转运量大、茎维管束多、源库比小紧密相关。由于大库容量类型源库比率较小,采取增源(尤其是茎鞘中NSC的积累)的栽培措施利于大库容量基因型获得高产。

关键词: 水稻 库容量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积累与转运 重组自交系

海南番茄蕨叶型CMV分子检测及其序列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鉴定引起海南定安县番茄叶片呈蕨叶型或变窄成线条状,叶片表面凹凸不平、生长不规则等症状的病原物,对该病样的叶片提取总RNA,反转录成第一链c DNA,然后根据CMV RNA1保守序列设计2对特异引物,再利用常规PCR方法鉴定其病原是否为CMV。利用两对特异引物进行PCR方法扩增后,分别获得大小约为500 bp和700 bp的目的 DNA条带,经序列相似性比对,发现海南定安县番茄的病原物为CMV。构建系统进化树和同源性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引起番茄叶片蕨叶和生长不规则的CMV为重花叶株系(包括蕨叶症状),属CMV IB亚组。本研究鉴定了CMV是引起番茄叶片蕨叶和生长不规则等症状的重要病原物,通过序列比较和同源分析确定了该病原物为CMV的重花叶株系(包括蕨叶症状)。

关键词: 番茄 黄瓜花叶病毒 PCR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理化性质对土壤吸附-解吸苄嘧磺隆的影响

环境科学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其吸附-解吸BSM(苄嘧磺隆)的影响,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采自我国东南沿海和中部14个省区的21个土壤样品对BSM的吸附-解吸行为,以及BSM吸附-解吸行为与土壤p H、w(有机质)、w(TN)、w(黏粒)、CEC(阳离子交换量)等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BSM在土壤中的等温吸附线可用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不同土壤对BSM的吸附强度差异较大,Kf(Freundlich常数)介于0.52~24.05之间.土壤p H、w(有机质)是影响BSM吸附的主要因素,二者对Kf的解释率为58.1%;土壤对BSM的吸附还受w(TN)、w(黏粒)等的影响.土壤对BSM的吸附-解吸存在滞后现象,HI(迟滞系数)与土壤p 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w(黏粒)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土壤p H对HI的解释率为33.0%.吸附平衡溶液p H与Kd(分配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对其进行调节可显著改变土壤对BSM的分配能力.

关键词: 土壤理化性质 吸附-解吸 苄嘧磺隆 滞后现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CLCuMV)是为害锦葵科植物的重要双生病毒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CLCuMV定量检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寄主植物内的增殖动态、在介体昆虫内循环和其与寄主、介体间互作机制提供技术手段.【方法】以纯化的含CLCuMV基因组的质粒为模板,利用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对不同浓度的质粒样品进行CLCuMV扩增,制作标准曲线.依照建立的标准曲线,计算烟粉虱Bemisia tabaci及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中CLCuMV的含量.【结果和结论】该定量检测法可检测到低浓度(5.2×101μL-1)的CLCuMV,其灵敏度是常规PCR的10倍,可被用于在寄主植物和介体昆虫体内CLCuMV的定量检测.

关键词: 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 锦葵科 SYBR Green Ⅰ 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恶性入侵植物豚草的繁育系统特性

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是原产于北美的一年生恶性入侵植物,目前已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威胁农业、生态和民众健康。该种雌、雄头状花序同株,以种子繁殖,因而其有性繁殖特性对其扩散和爆发具有重要影响。运用套袋授粉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等实验方法,对入侵江苏常熟的豚草种群的繁育系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豚草花粉活力在开花后第4天开始出现,第8天到第10天花粉活力比较高;柱头可授性在开花第2天开始出现,第5天到第8天柱头可授性较高;同植株上同一时期开花的雌花的柱头可授性和雄花的花粉活力有5d左右的重叠期。不套袋处理(自然条件)和异株授粉处理下,豚草的结实率都比较高,分别达48.4%和44.4%,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同株授粉处理的结实率较低,仅3.4%,极显著低于不套袋处理和异株授粉的结实率(P<0.01)但显著大于0(P<0.05)。分析表明,豚草属于自交不亲和种,但又可部分自交亲和,不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因此,对在新分布区的零星豚草植株进行及时防除,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豚草 菊科 繁育系统 外来入侵植物 自交不亲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行距对斜排稀植甘蔗脱毒种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台糖22号二代脱毒种苗为试材,在播种量为45 000芽/hm2条件下,考察行距为1.3、1.4、1.5 m的斜排稀植模式甘蔗的生长、产量、含糖量变化。结果表明,斜排种植模式下甘蔗分蘖率、不同生育期株高、单茎重、每公顷蔗茎产量、折算每公顷含糖量均较对照下降,且随行距的增加下降幅度增大;其中1.5 m行距下斜排种植甘蔗成熟前株高与1.3 m行距、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斜排种植模式下甘蔗成茎率、单位面积有效茎数、蔗茎直径、蔗茎锤度均较对照增加,且随行距增大增加幅度变大;除1.4、1.5 m行距下斜排种植模式甘蔗成茎率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关键词: 甘蔗脱毒种苗 斜排稀植 生长 产量 含糖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八门湾红树林土壤小单孢菌的分离及其多样性

微生物学杂志 2015 CSCD

摘要:采用平板稀释法从海南八门湾红树林潮间带、木果榄和海莲红树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和筛选小单孢菌科放线菌,对其分离方法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并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探索了八门湾红树林小单孢菌科放线菌的多样性。采用4种预处理方法和5种分离培养基,经过排除重复菌株后共得到115株放线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这些放线菌分布在5个科、9个属。其中小单孢菌科的菌株约占全部菌株的90%(105株),主要分布于3个属:Micromonospora(85%),Jishengella(9.5%)和Verrucosispora(5.5%),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菌株的相似性分布于98.5%~100%之间。

关键词: 小单孢菌科 红树林 多样性 分离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S~(2-)抑制水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半效应浓度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S2-是冷浸田类低产稻田中水稻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探讨S2-对土壤-水稻生态系统的生态毒性特征,可为揭示冷浸田土壤S2-毒害临界值及其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单季常规晚粳稻秀水134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模拟冷浸田土壤S2-毒害,设外加S2-0、10、50、100、300、600和1200 mg/kg,在水稻苗期和分蘖期调查水稻生长,叶片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和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土壤微生物活性。【结果】在含一定S2-本底(12.08mg/kg)的正常稻田土壤中,随外源S2-的加入量增加,对水稻生长的抑制逐步增强。当外源S2-浓度超过50 mg/kg后,水稻的株高、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水稻叶片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SPAD值)、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则显著增加,表明50 mg/kg是本研究条件下外源S2-对水稻生长产生显著毒害影响的临界点;随外源S2-浓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三大基础菌系总量、功能菌系总量和微生物总量都随外源S2-处理水平的增大而降低,硫化细菌总量随之增加,土壤S2-浓度40 mg/kg(含本底)为多数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微生物基础菌系总量、功能菌系总量、微生物总量)EC50变化的临界值;体系中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和水稻生长存在显著相关,表明供试土壤S2-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是S2-对土壤-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同步影响的综合结果。可见,供试土壤S2-浓度40 mg/kg为导致土壤-水稻-土壤微生物系统受到显著负效应的临界值。【结论】土壤中S2-超过一定浓度将对土壤-水稻-土壤微生物系统产生显著负效应,S2-浓度40 mg/kg(含本底)为导致供试土壤-水稻-土壤微生物系统受到显著负效应的临界值,当供试土壤中S2-含量超出该浓度时,需采取合理的农艺措施控制其负效应。

关键词: 硫离子 水稻生理指标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