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生物学特性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旨在研究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探索温度、pH、光照、培养基、碳源及氮源等条件对该病原体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菌丝分别在30℃、pH 7、8条件下生长最快;持续黑暗及PDA培养基上生长状况最好;可有效利用多种碳、氮源,其中以淀粉、氯化铵最适。分生孢子的产量及萌发率分别在25、30℃,pH 7、8条件下最高;光照亦利于孢子的产生和萌发;PSA培养基适于产孢,PDA培养基适于孢子萌发;所试条件的产孢及孢子萌发最适碳源分别为乳糖、果糖,氮源为氯化铵及L-半胱氨酸。系统掌握了该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为亚麻田间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亚麻枯萎病 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萝卜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通过在产奶牛日粮中添加胡萝卜,研究胡萝卜不同饲喂量对舍饲奶牛的奶产量和乳成分的影响。试验牛选用中国荷斯坦奶牛,体重500~600 kg,胎次为头胎、泌乳100 d左右的健康荷斯坦奶牛30头,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3个处理组,试验1组为对照组(基础日粮),试验2组(基础日粮+5 kg胡萝卜)、试验3组(基础日粮+7.5 kg胡萝卜)为试验组,基础日粮由全株青贮玉米、羊草和精料组成。研究结果显示,奶牛在添加胡萝卜后能够显著提高产奶量,90 d后试验2组的产奶量比对照组提高了11.94%(P<0.05),试验3组的产奶量比对照组提高了16.17%(P<0.05),牛奶的风味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农51’子叶节和胚尖再生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一个高效的大豆再生体系用于大豆的遗传转化,选用‘黑农51’的子叶节和胚尖作为外植体,建立了黑农51的子叶节和胚尖再生体系,并研究了6-BA和IBA对大豆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农51’子叶节最适芽诱导培养基为MSB5+1.0mg/L6-BA+0.2mg/LIBA,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B5+1.0mg/LIBA;胚尖最适芽诱导培养基为MSB5+0.4mg/L6-BA+0.2mg/LIBA,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B5+2.0mg/LIBA。‘黑农51’子叶节再生体系的出芽率、出芽数、芽伸长数和生根率4个指标均高于胚尖再生体系,更适合作为遗传转化的受体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在防治马铃薯类病毒病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病(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PSTVd)是威胁我国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已经给我国的马铃薯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了经济损失。在防治该病害方面存在着脱除难,检测不到位,脱毒种薯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今后,要加大PSTVd脱毒技术的研究,选用健康的马铃薯作为原始材料,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完善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控制体系,加大种薯质量监管力度等措施,控制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病,确保我国马铃薯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 问题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生物农药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Harpins蛋白、B5、G3、嗜线虫杆菌、蜡介轮支菌菌土、"818"发酵液和恩益碧种衣剂7种不同类型生物农药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南京农业大学提供的Harpins蛋白在使用浓度为45 mg.L-1时防治效果最好,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平均发病率仅为0.12%,防治效果达到75%,平均产量比对照增加7%。其次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所提供的"818"发酵液,防治效果达到58.3%。45 mg.L-1Harpins蛋白、"818"发酵液防效与对照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关键词: 生物农药 大豆疫霉根腐病 Harpins蛋白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对大豆群体碳氮代谢相关指标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垦农4号大豆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对大豆群体碳氮代谢相关指标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单株叶片氮素、可溶性蛋白、淀粉及蔗糖积累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低密度与高密度群体间差距显著;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大豆子粒中蛋白质的含量有所上升,脂肪的含量有所下降;各生育时期氮素、可溶性蛋白、淀粉和蔗糖积累量与子粒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内单株的荚数、粒数、粒重逐渐减少。在密度36万株/hm2时,群体产量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民猪ZFAND5基因的克隆与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NCBI上已公布野猪的ZFAND5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PCR扩增,构建真核表达载体,酶切鉴定并测序。克隆并分析ZFAND5(Zinc finger,AN1-type domain5)基因序列,构建ZFAND5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为转染细胞提供基础。通过研究首次获得了民猪的ZFAND5基因的全序列及其完整的cDNA序列,对测序结果比对后发现,ZFAND5基因的2个外显子中共发现4个点突变,其中643点碱基突变造成HhaⅡ酶切位点的缺失,对所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ZFAND5酶切鉴定并测序,证明插入片段长度为262bp,与预期结果一致。初步研究了ZFAND5基因功能及多态性,成功构建pcDNA3.1(-)-ZFAND5真核表达载体,为细胞水平上的表达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木耳菌丝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及单核鉴定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了黑木耳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及单核化的问题。结果表明,培养了8 d的黑木耳菌丝体用硫酸镁做稳渗剂,2.0%的溶壁酶酶解,31℃下水浴4 h所产生的原生质体数量最多,可以达到11.5×107个.mL-1,0.5 mol.mL-1硫酸镁渗透压稳定剂,RM5再生培养基条件下再生率最高,最高可达1.63%。原生质体再生的菌丝接种到PDA综合培养基的培养皿上,25℃静止培养。待菌丝长满整个平皿后,用剪刀剪边长1 cm正方形大小的透明胶布,用其粘平皿内的菌丝并在显微镜下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