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7889条记录
国内生物产业发展环境与对策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近期国家发布的生物产业政策、文件、规划等,借鉴国外生物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从管理的角度,分发展水平、发展体制、发展政策、发展措施等4个方面,阐述了国内生物产业发展状况,预测了生物产业的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内生物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为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产业 发展 对策 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常规稻新品种黄银占的选育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银占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应用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常规稻新品种,2013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等,产量与对照种优优128(三系杂交稻)相当。介绍了黄银占的选育过程、选育结果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黄银占 优质稻 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哺乳动物RNAi抗病毒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兽医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RNAi是由双链小RNA(siRNA)介导的以序列特异性方式诱导同源mRNA降解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其特异性和高效性,已成为当前广泛应用的特异性基因阻断技术。虽然内源性RNAi机制在果蝇、秀丽隐杆线虫、拟南芥等低等动植物中的抗病毒侵染作用已较为明确,但在高等动物尤其在哺乳动物抗病毒感染中的研究一直处于探讨阶段。近期,《Science》等顶级学术期刊上,连续发表将RNAi应用于哺乳动物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性研究。发现去除病毒中的抑制蛋白,乳鼠体内产生大量内源性siRNA并对病毒进行攻击,且成功抑制病毒扩增,使得乳鼠存活。研究结果均证明RNAi在哺乳动物中也具有抗病毒功能,从而为高等动物病毒病的预防及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简单回顾RNAi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叙述RNAi在哺乳动物水平上的研究情况,尤其是近期应用RNAi在小鼠以抵抗病毒对机体的感染和相关应用与安全性问题取得的新进展。

关键词: RNA干扰 哺乳动物 抗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稻两鸭共作对稻田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鸭稻共作是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的重要技术,对稻田土壤养分消耗具有一定的缓冲和调控作用。但在鸭稻共作有机生产模式中,外源性化肥投入的缺乏常常成为水稻高产的限制因素。为更好地解决有机种植中土壤养分供应的问题,对常规鸭稻共作进行了调整,建立了2种"一稻两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对常规稻作、常规鸭稻共作、一稻两鸭轮养及一稻两鸭套养4种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进行定位监测。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稻作,3种鸭稻共作模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全钾、全氮的含量,同时减小碱解氮的消耗。与比生产前期相比,生产结束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而3种鸭稻共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比生产前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4种种植模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在生产结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然而一稻两鸭套养和一稻两鸭轮养模式下土壤全磷含量的降低程度低于常规稻作。早稻生产结束后,一稻两鸭套养和一稻两鸭轮养模式下的土壤全磷含量比常规稻作分别高出13.53%和11.01%。与常规鸭稻共作模式相比,一稻两鸭轮养和套养模式增加了全氮以及全钾有机物的积累,同时减缓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下降。晚稻生产结束后,一稻两鸭套养模式下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比常规鸭稻共作模式高出3.7%,10.39%和7.59%。产量测定结果表明,早稻时期一稻两鸭套养模式下的水稻产量比常规鸭稻共作模式高12.90%,晚稻时期则比常规鸭稻共作高12.19%。一稻两鸭共作模式中,由于两批鸭子的存在,其排便和中耕作用几乎贯穿于水稻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因此培肥效果与常规鸭稻共作相比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系统内的养分循环利用起到了更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鸭稻共作 一稻两鸭 土壤养分 养分消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钾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形成、品质及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低氮磷水平下施钾处理(常规施钾(225.0 kg/hm2)、减钾28%(175.5 kg/hm2)和不施钾(0 kg/hm2))对水稻粤晶丝苗2号、桂香占、华优8305和天优998的产量形成、品质及钾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钾相比,减钾28%提高华优8305的结实率及天优998的有效穗和结实率,进而增产;桂香占的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提高,但每穗总粒数下降,因而稳产;粤晶丝苗2号有明显的减穗减粒效应。减钾28%有利改善华优8305的稻米品质;不利改善另外3个水稻品种稻米碾磨品质。适度减钾对水稻剑叶和籽粒生理代谢酶活性无显著负面影响,减钾28%有利提高钾素利用率。低氮磷水平下减钾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品种

关键词: 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 减钾 产量形成 品质 钾吸收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脂加工过程中氧化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中国油脂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脂是人体重要的储能物质,营养价值丰富,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但其极易氧化酸败,生成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其营养价值大幅降低。以常见油脂的加工工艺(包括提取、精炼和成品油后加工)为主线,着重介绍各加工工艺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针对油脂氧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可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 油脂 氧化 提取 精炼 抗氧化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理的间套作种植能够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但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旱地作物种类或旱稻上,而水田环境下水稻间作体系的作物搭配及种植模式研究目前还十分缺乏。本文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微环境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无显著的防控效果。但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期间,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纹枯病病丛率分别比单作处理低64.3%和88.2%,稻瘟病病叶率在灌浆期和乳熟期显著低于单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显著降低了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叶片POD、SOD和CAT酶活性与单作模式相比出现了不同程度降低,单作模式下水稻较高的病害发生程度可能是导致叶片保护酶活性增高的原因;间作栽培在早午时段降低了水稻叶片表面的空气湿度,且水稻叶片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在多数时段均高于单作栽培,说明间作栽培模式改善了稻田小气候环境,有利于降低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光合气体交换日进程测定结果表明,灌浆期间水稻/慈姑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在日间大部分时段均高于单作水稻,说明间作栽培模式提高了水稻的群体光能利用率以及群体光合效率;间作栽培模式下的土地当量比为1.17,表明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能起到良好的增产效果。

关键词: 水稻 慈姑 间作 病虫害 微环境 保护酶 光合效率 土地当量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编码桔小实蝇抗阿维菌素的GABA受体基因5'端序列片段克隆与分析

环境昆虫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室内培育出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的敏感品系和抗阿维菌素品系(AvR90),抗性品系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是敏感品系的113.12倍。克隆出桔小实蝇抗阿维菌素品系和敏感品系中编码GABA受体基因5'端序列1053 bp,发现AvR90品系与敏感品系的该片段的碱基有一个差异(A496T),但其推导的氨基酸相比没有位点发生突变。

关键词: 桔小实蝇 抗药性 阿维菌素 GABA受体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级稻高产栽培施肥技术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上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超级稻生长的影响。2年4季的试验结果表明,以基施缓释肥和有机肥基础上增施配方肥的技术方案,可显著提高水稻根系的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总根尖数和有利于吸收养分的根长(直径0~0.3 mm),增强超级稻对养分的吸收转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水稻生育后期群体的衰老速度,进而提高超级稻产量,在南方双季稻上获得每667 m2产量646.2 kg、最高712.4 kg的普遍高产水平;通过施肥措施等栽培技术的改进可显著提升超级稻的增产潜力,达到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目的。基于经济效益分析,超级稻施用水稻缓释肥,在获得适度高产条件下可提高种植效益,同时减少施肥人工投入,在经济上是合算可行的。

关键词: 超级稻 高产栽培 施肥技术 缓释肥 配方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作物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135个寒地粳稻品种(系)作为供试材料,研究产量构成主要因素对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和穗长对产量直接构成因素穗粒数和结实率有显著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穗数×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大于两者单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之和。千粒重单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小于穗粒数单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但千粒重与结实率的结合效应却大于穗粒数与结实率的结合效应。综合而言,协调好穗数和穗粒数之间的矛盾是水稻获得高产的首要途径,其次要兼顾结实率和千粒重两因素及两者结合对产量的影响。

关键词: 寒地粳稻 产量 构成因素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