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海神狐海域非均质性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分频反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结果显示,这一区域水合物储层具有纵横向分布不均质性、规模小且变化快的特点,使得精确评价水合物资源量面临诸多困难。根据井震数据分析了水合物分布特点,利用分频反演方法对该区水合物的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分频反演是利用测井和地震资料,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的方法研究不同探测频率下的振幅响应(AVF),将AVF作为独立信息引入反演,建立起测井和地震波形间的非线性关系,充分利用地震中全频带信息,实现高分辨率的反演结果。采用该方法进行预测的结果与实际钻井情况非常吻合,验证这一技术适用于预测非均质性天然气水合物空间分布。基于预测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综合分析表明:水合物分布不均匀的主控因素除温压条件外,晚中新世之后的频繁构造运动使较深部的热解气沿着断层、气烟囱向上运移,形成厚块状"流体运移通道型"天然气水合物藏,而浅部沉积物中以扩散方式在渗透性良好的储层形成薄层状天然气水合物藏。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空间分布 非均质性 分频反演 神狐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拖式多道高分辨率地震探测系统在南海首次应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主研发的深拖式多道高分辨率地震探测系统(Kuiyang-ST2000)主要由高声源级、宽频带的等离子体电火花震源和48道(道间距为3.125m)数字零浮力拖缆组成,最大作业深度可达2000m。系统采集作业时将震源及接收缆同时拖曳于近海底(小于100m),缩短与被探测目标的距离,降低地震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因海水吸收导致的衰减,且能克服海面拖曳勘探方式中多次波、气泡效应、海洋噪声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应用Kuiyang-ST2000系统在中国南海E海域进行了首次实际采集试验(工区海底深度约1500m,系统作业深度约1400m),所得海试数据具有较高信噪比,经精细处理后的最终成像剖面具有很高垂向、横向分辨率,验证了Kuiyang-ST2000系统的优越性,且弥补了海上常规多道地震探测系统分辨率不足的缺点。
关键词: 深拖地震系统 电火花震源 多道拖缆 高分辨率地震 垂向分辨率 横向分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分频编码的弹性波全波形反演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计算量与计算效率限制了全波形反演方法的应用,震源编码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全波形反演的计算量,提升反演效率。传统震源编码技术要求各炮具有相同的接收点排列,在观测系统适应性方面存在不足,无法直接应用于滚动排列观测系统。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分频编码的弹性波全波形反演方法,即在正演过程中仍可同时对多个炮记录进行正向延拓,给每一炮赋以不同频率的谐波震源,使同时进行正向延拓的各炮波场在频谱上互不重合;在炮点波场正传和残差反传过程中,采用相位灵敏度检测技术提取每炮的单频波场,实现各炮波场的完全分离,用于构建波形反演梯度,实现模型更新。同传统震源编码技术相比,该方法不受观测系统限制,能应用于排列滚动的观测系统,具有更广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 弹性波 全波形反演 震源编码 分频编码 相位灵敏度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古宙多岩浆通道与穹脊构造的动力学关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太古宙时期岩石圈的主要散热方式是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既为岩石圈提供了新的物质,也为岩石圈变形提供了动力条件。目前已发现残留的太古宙构造变形记录显示,那时"大陆"内部广泛发育与垂向运动过程有关的穹脊构造。但对于这种垂向构造是如何与太古宙岩浆活动联系起来的,目前还不清楚。为了研究岩浆的动力作用与穹脊构造间的关系,基于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设置了大小为879 km×400 km的二维数值模型,通过设置多岩浆通道条件模拟太古宙岩浆的侵入过程。实验结果显示出岩浆活动弱化了岩石圈并造成岩石圈的强烈变形。其中,岩浆通道的正上方呈现出正地形,并形成TTG穹窿。密集排布的岩浆通道之间呈现负地形,形成绿岩带坳陷。穹窿在演化过程中发生水平扩张,导致绿岩带不断收窄形成"钱袋子"构造样式,二者共同组成穹脊构造。本研究认为将岩浆活动作为调节岩石圈变形的条件符合太古宙地质背景。岩浆通道条件能为穹脊构造的产生提供驱动力,是造成太古宙岩石圈变形的重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横摇运动下养殖工船水环境流场特性数值分析
《中国造船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发展以大型游弋式养殖工船为核心的深远海养殖工程可为渔业养殖提供新的养殖手段。论文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养殖工船舱内水环境流场特性,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水流速度分布的均匀性以及换水效率,建立了养殖船舱内水环境适渔性的评估方法。典型海况中船舶横摇运动对养殖鱼舱中流场的影响研究表明:横摇运动可加快水流速度缩短换水时间,但同时加剧了养殖水环境水流速度的非均匀性,相比之下进水射流形成的推流影响并不显著;横摇角和横摇周期的影响研究表明水流速度随横摇角增大而增大,而随着横摇周期的增大而减小;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横摇角和横摇周期对水的停留时间影响不大;在养舱中心存在低速区,进水口产生的射流对低速区影响不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组藻红蛋白对H22荷瘤小鼠的调节与保护作用
《中国新药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重组藻红蛋白(recombinant phycoerythrin,RPE)对H22荷瘤小鼠抗氧化、免疫调节活性与肠道屏障保护作用。方法:选用H22肝癌细胞建立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灌胃的方式,用不同剂量RPE干预,并与正常对照、模型组、阳性对照以及样品组进行比较,通过测定其血清中炎性因子、抗氧化因子、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水平;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以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 eosin staining,HE)观察空肠组织黏膜上皮结构等,评价其对荷瘤小鼠抗氧化、免疫调节活性和肠道屏障作用。结果:低、高剂量RPE干预组抑瘤率分别可达21.33%和38.91%;与模型组相比,高、低剂量RPE干预组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力明显提高,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降低(P <0.05);炎性因子白介素-12(interleukin,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IFN-γ)显著降低(P <0.05); D-乳糖含量和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活力显著降低(P <0.05);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重组藻红蛋白干预,小鼠肠道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的表达量增高,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P <0.05); HE染色结果表明,RPE干预组小鼠空肠组织黏膜上皮结构较模型组受损明显减轻。结论:重组藻红蛋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小鼠的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可通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调节血清中的炎性因子的水平,降低血清中的D-乳酸浓度和DAO活力,提高肠道occludin和ZO-1蛋白的表达,修复受损的黏膜,起到调节小鼠免疫功能,保护肠道屏障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gBiS_2/T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生阴极保护性能研究
《材料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开发一种更加清洁、高效、价廉、低耗能的阴极防护材料,通过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和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法制备了一种AgBiS_2/TiO_2纳米管阵列复合物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分别表征了复合材料的化学组成、表面形貌以及光学吸收性能;通过电流密度、开路电位、Tafel极化曲线评价了AgBiS_2/TiO_2纳米管阵列薄膜复合材料的光电转化性能和光生阴极保护性能。结果表明:AgBiS_2修饰TiO_2纳米管阵列后的复合物薄膜,可见光照下表现出优异的光电化学性能,304不锈钢的开路电位从-183 mV(vs SCE,下同)降至约-950 mV,闭光后,电极电位可在-800 mV保持12 h以上。与纯TiO_2纳米阵列薄膜相比,AgBiS_2/TiO_2纳米复合物薄膜对304不锈钢在3.5%(质量分数) NaCl腐蚀介质中具有更优异的光生阴极保护效果。
关键词: AgBiS_2 光生阴极保护 AgBiS_2/TiO_2纳米复合材料 304不锈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州湾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
《水产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本研究根据2016—2017年4次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胶州湾鱼类生物量粒径谱,比较分析了各季节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参数的异质性。结果显示,胶州湾Sheldon型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呈现单峰模式,鱼类粒径范围为-3~10粒径级,粒径分布相对均匀,且峰值位于5~6粒径级,主要由大泷六线鱼和褐菖鲉等小型鱼类构成。各季节鱼类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曲率和曲度差异显著,其中春季曲率最大且曲线较平缓,夏季曲率最小且曲线相对陡峭。谱线曲度和曲率的季节变化主要与粒径小的细纹狮子鱼、大泷六线鱼、玉筋鱼及长丝虾虎鱼等地方常栖性种类和赤鼻棱鳀、白姑鱼等季节洄游性种类的出现有关。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ABC)曲线表明,春季处于未干扰状态,冬季处于中度干扰状态,夏秋季处于严重干扰状态。研究表明,胶州湾鱼类群落总体处于严重干扰状态,鱼类生物量谱呈现单峰型,粒径结构以小型粒径鱼类为主,且地方常栖性和季节洄游性鱼类等补充群体的数量和粒径大小影响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的峰型和曲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典型珊瑚礁区域冬春季节底栖生物分布研究
《海洋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掌握底栖生物在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时空分布,在2018年冬季、2019年春季利用采样工具珊瑚礁监测结构(autonomous reef monitoring structures,ARMS)和采样方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大亚湾典型珊瑚礁区域的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采样调查共鉴定出底栖生物包括棘皮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藻类、节肢动物5大门类91种,其中,在冬季获得底栖生物5大门类49种,软体动物最多(36种);春季采获底栖生物4大门类48种,软体动物最多(32种).冬春两季珊瑚礁区域底栖生物平均密度分别为1 962.51个·m-2、76.27个·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693.37 g·m-2、107.09 g·m-2.冬春季丰富度指数(D)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春季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显著高于冬季(P<0.05).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说明冬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春季底栖动物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基于丰度进行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图分析表明,底栖生物相似性系数的季节性差异远远大于相同季节各站间的差异;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冬季和春季的群落结构差异显著(R=0.44,P=0.01).冬春两季大亚湾典型珊瑚礁区域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温度、营养盐和降雨的季节性变化有关.大亚湾珊瑚礁较高的生物量和丰度显示了其具有丰富的底栖生物资源,而较低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可能与陆源污染、旅游等人类干扰有关,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连续型时滞差分模型的南大西洋长鳍金枪鱼资源评估
《海洋湖沼通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大西洋长鳍金枪鱼群体是全球资源状况维持较好的金枪鱼群体之一,剩余产量模型(Surplus production model, SPM)、年龄结构模型(Age-structured population model, ASPM)和贝叶斯产量模型(Bayesian surplus production model, BSPM)等都已成功运用于该群体的资源评估.连续型时滞差分模型(Continuous delay-difference model, CTD-DM)是在时滞差分模型(Delay-difference model, D-DM)基础上考虑了生物过程充分时间延迟构建起来的模型,比起ASPM需要较少的数据,并且比SPM更具有生物学意义.本文在离散型D-DM基础上构建了CTD-DM,并应用在南大西洋长鳍金枪鱼渔业数据中.结果显示,CTD-DM评估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MSY) 80%置信区间为21510-23118 t (中值22398 t),较ASPM和SPM等MSY评估结果偏保守.相对生物量B2011/BMSY和相对捕捞死亡系数F2011/FMSY分别为1.45和1.04,当前该群体相对资源量水平较好,但是相对捕捞死亡系数较高;BSPM和CTD-DM的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当捕捞死亡率均等于0.2时在2025年取得最大持续产量,考虑到当前渔业持保守态度和预防性策略的理念,建议捕捞死亡率应控制在0.15以内.
关键词: 连续型时滞差分模型 最大可持续产量 长鳍金枪鱼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