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肃省河西绿洲干旱灌区施氮量对小麦-玉米间作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土壤与作物 》 2016
摘要:小麦玉米间作种植是甘肃省河西一熟制灌区的主要种植模式,对提高当地粮食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2种作物间作时,除了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外,单位面积养分和水分的充足供应也是保证高产的关键。河西地区主要依赖祁连山雪水灌溉,水资源量少,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是高效利用水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河西干旱灌区小麦玉米间作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间作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小麦带土壤中的含水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变化较小,而玉米带土壤中的含水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无论小麦产量还是玉米产量都是先增加而后降低,施氮375 kg·hm~(-2)时小麦玉米间作产量都达到最高,施氮562.5 kg·hm~(-2)时产量反而有所降低,施氮量对小麦玉米间作的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水分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单峰变化趋势,施氮量超过375 kg·hm~(-2)时,水分利用效率有所下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量有机肥与氮肥配施方可提高河西绿洲土壤肥力及作物生产效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河西绿洲灌溉农业区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及玉米制种基地,结合当地耕作制度进行土壤有效培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以河西灌漠土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探讨了长期施用一种或者多种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肥配合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为筛选出适于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除对照外,在施磷肥(P_2O_5)150 kg/hm~2的基础上,再设12个处理:单施用农家肥120 t/hm~2(M);单施绿肥45 t/hm~2(G);单施秸秆10.5 t/hm~2(S);单施氮肥375 kg/hm~2(N);农家肥60 t/hm~2+绿肥22.5 t/hm~2(1/2MG);农家肥60 t/hm~2+秸秆5.25 t/hm~2(1/2MS);农家肥60 t/hm~2+氮肥187.5 kg/hm~2(1/2MN);绿肥22.5 t/hm~2+氮肥187.5 kg/hm~2(1/2GN);秸秆60 t/hm~2+氮肥187.5 kg/hm~2(1/2SN);农家肥40 t/hm~2+绿肥15 t/hm~2+氮肥124.5 kg/hm~2(1/3MGN);农家肥40 t/hm~2+秸秆3495 kg/hm~2+氮肥124.5 kg/hm~2(1/3MSN);农家肥30 t/hm~2+秸秆2625 kg/hm~2+绿肥11.25 t/hm~2+氮肥94.5kg/hm~2(1/4MGSN)。调查了耕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变化以及几种主要土壤酶活力,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综合比较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质量与经济收益的影响。【结果】长期不施肥、单施氮肥(N)、氮肥配施绿肥或者秸秆均会造成土壤钾素匮缺,较1988年初测土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下降了16.59%、39.37%、25.04%、23.31%;M、G、S三种有机肥单施或与氮配施均能提高土壤碱解氮、土壤有效磷、土壤有效钾、土壤有机质(SOM)含量,不同施肥方式下,其含量大小总体表现为高量有机肥>减量有机肥+减量N>N>CK;M、G、S、N单施或1/2MN、1/2GN、1/2SN处理均能提高蔗糖酶、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G、1/2GN处理对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的活性的效果最显著,M、G、MN、GN处理对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效果最显著;主成分得分进行聚类分析,不同处理培肥土壤质量效果由高到低分成四类,分别为一类高量有机肥M、G、1/2MG>二种有机肥与氮肥减量配施1/2MN、1/3MSN、1/3MGN、1/2GN、1/2MS、1/4MSGN>三类氮肥、秸秆、秸秆与氮肥N、1/2SN、S>四类不施肥(CK);各施肥方式均能提高作物产量,与不施肥(CK)相比,增产幅度为12.21%~235.4%,肥料贡献率在10.89%~70.18%之间,单施肥增产总趋势为N>G>M>S,减量配施肥增产总趋势为1/2GN>1/2MN>1/2MS,施肥方式以有机肥配施N对产量贡献最大;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施N或有机肥与N配施对于提高净收益作用较大。【结论】通过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经济效益与产量综合比较,农家肥、绿肥和秸秆长期单施成本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低,维持土壤养分和产量需要的用量大。因此,提倡适量有机肥与氮肥配施,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保证土壤肥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作物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磷量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土壤速效磷和磷肥利用率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中施肥不科学和磷肥利用率低的问题,2011—2013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设置了三年定位试验,研究了P2O5投入量为0 kg·hm-2(CK)、120 kg·hm-2(P1)、240kg·hm-2(P2)和480 kg·hm-2(P3)对春玉米产量、土壤速效磷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但过量投入磷肥会使玉米减产,玉米产量整体表现为P1>P2>P3>CK;在同一生育时期,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速效磷累积量呈增加趋势;随着种植年限延长,施磷处理土壤速效磷累积量增幅呈增大趋势,与2011年播前基础量相比,2013年收获后累积量增加53.6%~208.5%;磷肥利用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优化施磷量下,磷肥当季和累计利用率达到最大,为15.51%、13.91%。综合考虑玉米产量、磷肥利用率和生态环境安全,P2O5的投入量以120 kg·hm-2为宜。
关键词: 速效磷累积量 磷肥利用率 产量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 春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直播与移栽当归药材的质量比较研究
《中药材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不同栽培方式所产当归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直观法观测当归药材的外观性状;采用2010年版中国药典方法测定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浸出物含量;通过RP-HPLC法测定阿魏酸及Z-藁本内酯的含量。结果:直播当归单株个头较小;直播与移栽当归中阿魏酸与Z-藁本内酯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520与1.343 mg/g,221.2与173.3 mg/g,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浸出物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85%、0.49%、63.93%,5.40%、0.62%、60.41%。结论:直播与移栽当归各指标成分均达药典标准,直播当归的单株个头较移栽当归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IS技术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研究
《北方农业学报 》 2016
摘要:文章选取了甘肃省民勤县作为研究区域,运用GIS技术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根据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6年测土施肥土壤养分数据,制作了民勤县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研究了该区域土壤养分空间的、时间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从1980年到2006年,土壤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分别增加了11.2%,214.2%,1.04%,土壤速效钾减少了27.40%,这种时间上的变异主要是由耕作、施肥等人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的原因则各有不同,速效钾的含量变化主要受土壤母质影响较大,碱解氮的含量变化主要受农民施肥及耕作习惯影响较大,而有机质和速效磷的含量变化是受施肥、耕作、种植、灌溉等人为因素和结构性共同影响的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宜施氮量提高温室砂田滴灌甜瓜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率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设施砂田甜瓜生产中的水肥瓶颈问题,该文通过大田试验,研究西北旱区设施砂田甜瓜传统水肥管理与滴灌施肥处理对不同生育时期甜瓜生长、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从而确定甜瓜高效的灌溉方式及适宜的氮肥用量。试验设置了2个对照处理:大水漫灌不施氮肥(CK0)和大水漫灌传统施氮(CK),并在灌水量减少40%的滴灌条件下设置了4个氮肥水平:不施氮(T1)、传统施氮量N 180 kg/hm2(T2)、减氮40%即N 108 kg/hm2(T3)、增氮40%即N 252 kg/hm2(T4),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滴灌施肥处理较对照在甜瓜生长后期光合、植株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等生理、生长指标均显著提高,甜瓜增产7.40%~14.35%,水、氮利用率分别提高28.81%~40.65%和22.78%~77.22%,果实品质中可溶性固形物及Vc含量也显著提高,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且滴灌可减少砂层含土量,从而延长砂田的使用年限。相同滴灌条件不同氮水平处理间,甜瓜植株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光合指标、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率则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T2和T3处理的甜瓜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率最高。综合分析表明,滴灌施肥是西北旱区设施砂田甜瓜栽培优质高产、高效和节水节肥的水肥管理模式,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108~180 kg/hm2。
关键词: 氮肥 灌溉 温室 砂田 甜瓜 产量 品质 水氮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科5号辣椒杂交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甘肃农业科技 》 2016
摘要:从范围、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生产制度、基地选择、育苗、栽培与管理、杂交授粉、采种与保存、主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规范了甘科5号辣椒杂交种子生产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