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绿洲盐化潮土有效锌含量与盐分离子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土壤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张掖市甘州区和临泽县绿洲盐化潮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具有代表性、正常耕作种植、前茬为玉米的典型地块0~20 cm耕层土样分析化验,研究了区域土壤有效锌和盐分离子含量特征,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不同盐分离子对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河西绿洲灌区盐化潮土有效锌含量介于0.289~0.736 mg/kg之间,平均为0.473 mg/kg,变异系数为18.68%,超过70%的土壤低于缺锌临界值(0.5 mg/kg),且土壤有效锌含量有随含盐量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效锌含量与HCO_3~–、Mg~(2+)、Na~+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Cl~–、Ca~(2+)、K~+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SO_4~(2–)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Mg~(2+)对土壤有效锌含量表现出强烈的直接和间接负效应,HCO_3~–表现出很大的直接负效应和强烈的间接正效应,Cl~–、K~+和Na~+均表现出较强的直接和间接负效应,SO_4~(2–)表现出较弱的直接和间接正效应,Ca~(2+)表现出较弱的直接和间接负效应。Mg~(2+)、HCO_3~–和Na~+是影响土壤有效锌含量变化的3个主导因素,对决定系数R~2的贡献超过了68%。

关键词: 绿洲盐化潮土 有效锌含量 盐分离子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覆盖种植方式与平衡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覆盖种植方式与平衡施肥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覆盖种植方式中,全膜覆盖垄播种植方式有利于马铃薯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增加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N、P、K平衡施肥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效果显著;与裸地平作相比,全膜覆盖垄播和全膜覆盖平作马铃薯块茎产量分别增加43.4%~60.7%和18.8%~32.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9.4%~79.6%和38.3%~50.3%;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210、105、90 kg·hm-2时,全膜覆盖垄播处理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研究表明,马铃薯在全膜覆盖垄播栽培条件下,平衡施肥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 全膜覆盖垄播 平衡施肥 马铃薯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玉米秸秆低温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土壤与作物 2017

摘要:利用从渭源县山地采集的30份样品,采用刚果红染色法和液体摇瓶发酵法筛选出了1株能够在15℃条件下降解羧甲基纤维素、玉米秸秆纤维素和高产纤维素酶的真菌菌株D5,同时测定了该菌株纤维素酶活力和对玉米秸秆的降解能力,并通过ITS r DNA序列分析对该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菌株D5液体培养7 d的木聚糖酶活为52.7 U·m L~(-1),CMCase酶活为31.5 U·m L~(-1),滤纸酶活为29.6 U·m L~(-1);菌株D5在玉米秸秆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里发酵10 d,玉米秸秆的失重率为29.8%。菌株D5经ITS r 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Penicillium sp.,在玉米秸秆降解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青霉菌 玉米秸秆 筛选 秸秆降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量对麦后复种油菜生物产量及耕层土壤养分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西北地区播量对麦后复种油菜地耕层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在甘肃省古浪县进行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播量(7.5、11.25、15.0、18.75和22.5kg/hm~2)对油菜生物产量和耕层土壤养分的影响,提出适宜的播种量。结果表明:油菜生物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播种量15.0kg/hm~2时达最大;麦后复种油菜可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增强土壤速效磷的解吸,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类物质可降低土壤pH;麦后复种油菜显著降低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应注意补施钾肥。

关键词: 麦后复种 生物产量 养分 油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客土育苗对当归种苗物质积累与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中药材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旨在为当归主产区川熟地育苗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在甘肃省宕昌县阿坞乡温室进行当归客土育苗,测定分析幼苗生长动态、种苗质量与产量等指标。结果:在夏秋季温室熟土育苗条件下,温室温度变化范围为3~33℃,当归种子播种后第10天开始出苗,18 d后苗齐。当归种苗从种子萌发到采挖,其地上部和地下部物质积累随着苗龄的延长表现出"慢-快-慢"的"S"型变化趋势,符合Logistic方程。出苗55 d后干物质积累速度加快,持续30 d,在这一时期应加强田间管理保证物质积累。当归幼苗苗龄达到115 d采挖,种苗平均根长12 cm,根粗5.7 mm。每667 m~2产净种苗638.32 kg,总苗数为86.83万株,其中优质种苗达64.25万株,占总苗数的74%。移栽后鲜药材产量为452.56 kg/667 m~2。结论:在当归主产区进行客土育苗是可行的,为川熟地育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当归 客土育苗 种苗质量 种苗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诱抗剂防治豌豆白粉病的效果及对防御酶的影响

植物保护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4种诱抗剂防治豌豆白粉病的效果及其诱导豌豆叶片防御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用不同诱抗剂进行诱导处理后第7天,对豌豆白粉病防效为16.25%~52.18%,效果最好的处理为0.1%S-诱抗素,平均防效为52.18%,处理后第10天,防效上升到20.59%~56.43%,效果最好的仍为0.1%S-诱抗素;喷施诱抗剂后增产效果明显,不同处理平均增产幅度在0.77%~12.54%之间;诱导后显著提高了抗性相关防御酶POD活性,其中0.1%S-诱抗素处理POD酶活性最高,但却降低了CAT酶活性。

关键词: 诱抗剂 豌豆白粉病 病害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d Hg Pb胁迫下不同作物可食部分重金属含量及累积特征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微区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了甘肃省3类10种主要栽培作物在Cd、Hg、Pb重度污染土壤上,作物可食部分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能力,并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2),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与富集能力有显著性差异,对Cd富集能力表现为蔬菜类>油料作物>粮食作物,对Hg、Pb富集能力表现为蔬菜类>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同一作物(除玉米和大豆外)对不同重金属吸收能力表现为Cd>Pb>Hg。经综合评价,在对甘肃地区pH值大于8.0的重金属重度污染土壤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时,Cd污染耕地可优先选择种植玉米,Hg污染耕地可优先选择种植玉米和油菜,Pb污染耕地可优先选择种植玉米和大豆。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重金属含量 农产品 累积特征 安全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玉米品种与栽培模式对黄土旱塬土壤水分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平展型传统品种酒单4号和紧凑型高产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半膜平覆(HM)、全膜双垄沟(DFM)两种覆膜方式和4.5万、9.0万株/hm~2两种种植密度,研究黄土旱塬区不同栽培模式下不同类型春玉米对土壤水分变化及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和不同栽培模式互作效应对春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春玉米生育关键期降水对各处理收获土壤水分影响明显,降水不能满足春玉米生长发育需要时,春玉米会对60 cm土层以下水分产生透支性消耗,遇到连续干旱年份,则会导致春玉米60~160 cm主要根区土壤含水量降低。在相同覆膜及品种条件下,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产量显著增加;相同密度及品种条件下,DFM覆膜产量优于HM覆膜;相同密度及覆膜方式下,紧凑型高产品种产量较平展型传统品种显著增加。DFM覆膜和紧凑型高产品种在9.0万株/hm~2种植密度下有较高产量。

关键词: 春玉米 全膜双垄沟 覆膜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蓄热设备在组装式日光温室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7

摘要:为研究适用于组装式日光温室的蓄热增温设备,在组装式试验温室中安整水袋式、水幕式和双源热泵主动蓄放热设备,研究其蓄放热量、增温效果、蓄放热成本和节能率等指标,通过试验表明:双源热泵晴天蓄热量和放热量最高,分别为704.99MJ和539.62MJ,晚间温室放热时段平均温度较对照温室高3.51℃,但节能率为29.58%,使用成本较高,双源热泵阴天蓄热量和放热量分别为185.73MJ和222.78MJ,放热时间试验温室平均温度较对照温度高2.08℃;水幕式主动蓄放热设备晴天蓄热量和放热量分别为434.62MJ和337.19MJ,放热时段试验温室平均温度较对照温室高3.13℃,节能率为70.53%;水袋式主动蓄放热设备晴天蓄热量和放热量最低,分别为167.42MJ和157.16MJ,放热时段试验温室平均室温较对照普通温室高1.40℃,节能率为69.18%。通过综合性能分析,采用水幕式主动蓄放热设备具有节能率高、使用成本低的优点,双源热泵蓄放热设备具有蓄放热量大、增温速度快的优点,可根据温室生产需要进行选择安装使用。

关键词: 组装式温室 蓄热 设备 应用 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依托8年长期(2005~2012)固定道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在0—90 cm土层的分布特征,为优化中国西北干旱区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包括固定道垄作(PRB)、固定道平作(PFT)与传统耕作(CT)三种耕作模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土壤微生物量磷(MBP)、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及小麦产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在0—90 cm土层,不同耕作方式下的TOC、POC、MBC、MBN、MBP、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均随着土层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下降后增大的分布特征;在0—60 cm,固定道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增加心土层作物生长带土壤有机碳储量,有机碳储量大小为PRB>PFT>CT;PRB、PFT较CT可以显著增加0—10 cm作物生长带TOC、POC、MBC、MBN、MBP含量、蔗糖酶、脲酶活性,其大小为PRB>PFT>CT;耕作方式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显著;TOC、POC、MBC、MBN、MBP、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论】PRB较PFT、CT能够提高耕作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增加作物产量,增大0—6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耕作方式(PRB、PFT及CT)对10 cm以下土层土壤环境改善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 固定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