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西绿洲区菜田掺沙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甘蓝生长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掺沙对河西绿洲区蔬菜种植田的改良效应,以河西走廊中部的高台县南华镇绿色蔬菜产业园菜地灌耕土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体积量细河沙作为添加物质,通过翻动将沙掺入耕层中,甘蓝采收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甘蓝农艺及经济性状。结果表明,掺沙土壤种植甘蓝后,土壤容重、pH值、电导率(EC)及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均与掺沙量呈反比例增长,亩掺沙量为20 m~3的处理分别较不掺沙处理下降了7.77%、2.35%、6.75%、13.74%、11.91%、25.34%和19.82%;而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含量均与掺沙量呈正比例增长,亩掺沙量为20 m~3的处理分别较不掺沙处理增大了7.10%、48.74%、50.52%和29.10%。耕层土壤掺沙后,甘蓝叶球高、球径及紧实度变大,中心柱缩短,产量增加,可塑性指数也明显升高,其中亩掺沙量为20 m~3的处理平均可塑性指数(1.248%)和产量增幅(8.83%)最大。此外,甘蓝叶球生长指标和产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显著。综上,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菜田改良土壤以亩掺沙20 m~3为宜,本研究结果为今后该地区耕地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燕麦品种(系)对麦二叉蚜生命参数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具有不同抗蚜性的燕麦品种对麦二叉蚜连续2个世代若蚜和成蚜主要生命参数的影响,在室内22℃条件下,采用网罩法对UFRGS105064-3等8个具有不同抗蚜性的燕麦品种(系)上的若蚜发育历期、存活率和成虫寿命、生殖力等生命参数进行了观测,组建了麦二叉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不同燕麦品种(系)对麦二叉蚜若蚜发育历期和成蚜生殖力有显著影响,在抗蚜性强的品种(系)上,麦二叉蚜若蚜发育历期延长,成蚜产仔量减少;以内禀增长率作为测定抗生性的指标,供试燕麦品种(系)中,UFRGS105064-3、燕2007和白燕2号的抗生性最强,其次为MF9715,QO245-7、OA1251-1、108C105和UFRGS097018-3抗生性较差。通过对比不同世代的蚜虫生物学参数发现,抗蚜品种(系)对蚜虫下世代抗生性的影响存在加重现象,抗生性在蚜虫世代间可能存在累加效应,并且这种影响随着燕麦抗性的升高而加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耕地日光温室油桃根域限制对冠层特征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非耕地日光温室油桃根域限制对冠层特征的影响。【方法】以油桃品种‘中农金辉’为试验材料,在西北地区戈壁非耕地日光温室中测定不同根域限制体积(135 L、225 L、360 L、576 L和对照1 440 L)对油桃树体生长、结果特性的影响,并用CI-110冠层分析仪分析不同处理对冠层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L135、L225和L360限根体积处理的树体干径显著低于对照处理(L1440),但仅有135 L处理显著降低了油桃平均单果质量及产量。利用CI-110冠层分析仪分析叶面积指数(LAI)、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DP),L135叶面积指数为1.81,显著低于L225(2.02)和L360(2.21)限根处理,L576限根处理的LAI为2.87,与对照处理(L1440)无显著差异。限根栽培限制了树体枝叶生长量,造成L135、L225、L360限根处理的TCDP升高到0.34、0.30和0.25。【结论】L225和L360的限根体积可在适当增大栽培密度的条件下,应用于西北非耕地日光温室桃限根生产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1—2015年《甘肃农业科技》文献计量分析
《甘肃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对2011—2015年《甘肃农业科技》刊出的1 930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表明:载文量、基金论文数、扩展总被引频次、引用刊数、影响因子呈稳步上升趋势。文献分布最多的是农作物、园艺、植物保护、农业基础科学和农业经济等5个学科,占期刊载文量的79.6%。机构发文数和以第一机构发文数最多的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影响最大的高发文作者是郭天文,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献最多是袁伟。排在前10位的关键词依次是:产量、玉米、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冬小麦、现状、甘肃省、品比试验、建议,说明"十二五"期间文献的关注点是作物产量以及农业经济问题。科技活动的重点是新品种选育与引进,以及有关农业经济与政策问题;主要关注点是产量,重点关注的作物是玉米、马铃薯、冬小麦。2015年影响因子达到0.768,列622种农业科学学科中文期刊第100名;119种农业科学总论学科中文期刊第13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小麦条锈菌条中34号的发现及其致病特性
《植物病理学报 》 2017 CSTPCD
摘要:小麦条锈菌贵农22致病类型9(简称G22-9)2009年首次在四川省仪陇县的小麦品种川麦42上检测到,目前已扩展至全国9省65县(市、区)。其出现频率从2009年的0.11%逐年上升至2015年的10.56%。从其毒性基因谱、对生产品种的致病性以及近年来的出现频率和分布范围衡量,预测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小麦条锈菌的主要优势小种。2016年经全国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研究协作组会商决定,将G22-9致病类型正式命名为条中34号。条中34号小种的出现和近年来的持续发展对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以及抗病育种产生重要影响,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一定威胁。今后应加强对该小种动态监测和抗病育种的预见性,及早调整品种布局,采取作物结构调整和药剂包衣(或拌种)等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病害流行风险,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E型麦二叉蚜在不同抗性表型燕麦上的取食行为
《昆虫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明确E型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在不同抗性表型燕麦品系上刺探取食行为的差异性,查明燕麦抗蚜因子。【方法】采用直流型刺吸电位仪(DC-EPG Giga-4)记录了E型麦二叉蚜无翅成蚜在10个抗性表型差异MN品系皮燕麦上A,B,C,Pd,E,F,G和np 8种基本波形的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结果】刺探电位图谱显示,E型麦二叉蚜在10个抗性表型差异MN品系皮燕麦上的识别时间在1.03~2.62 min之间。表型中抗的MN10253品系上非刺探时间相对较长,开始至首次刺探时间最长,分别为117.77和13.80 min,说明叶片表面可能存在不利于E型麦二叉蚜定位和识别寄主的干扰因子;表型中抗的MN08252品系上口针在叶肉组织和木质部刺探取食持续总时间以及开始至首次刺探木质部时间均为最短,分别为78.01,62.73和32.29 min,且np波发生次数多达28.57次,说明叶肉组织和木质部中可能存在抗蚜因子;表型低抗的MN06203品系上F波持续总时间和平均持续时间均最长,分别为4.96 min和5.81 s,说明该品系具有较强的机械抗性;表型低感的MN11213品系上E1时间最短,为1.94 min,开始至首次刺探韧皮部的时间最长,为246.05 min,说明抗蚜因子可能存在于韧皮部。【结论】皮燕麦表型中抗的MN10253品系叶片表面、MN08252品系的叶肉组织和木质部以及表型低感的MN11213品系韧皮部组织内可能存在抗蚜性因子,表型低抗的MN06203品系机械抗性较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