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兰州百合DNA提取方法比较及RAPD体系的快速优化
《甘肃林业科技 》 2017
摘要:以兰州百合鳞片和叶片为试材,采用改良CTAB法获得了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为优化兰州百合RAPD-PCR反应体系,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兰州百合RAPD-PCR反应体系中的5种主要因素进行4水平共计16个组合设计,并选用3种反应程序,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分析,最终获得最佳反应体系为:20 uL反应体系中含30 ng模板DNA、0.5μmol/L随机引物、0.2 mmol/L dNTPs、2.25 mmol/L MgCl2,及1.5U Taq DNA聚合酶.最佳反应程序:94℃预变性4 min;94℃变性1 min,36℃退火1.5 min;72℃延伸2 min;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7 mi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米尔贝霉素类似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寻找高活性的米尔贝霉素衍生物.【方法】以伊维菌素为原料,经脱糖后,将其进一步转变为13-氨基米尔贝霉素类似物,通过三组分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米尔贝菌素磺酰脒类化合物(7a-7i),并初步测定了其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豆蚜(Aphis craccivora)的室内活性.【结果】各衍生物对豆蚜、朱砂叶螨均有较好的触杀活性,其中7f,7h和7i对朱砂叶螨24h的LC_(50)值分别为0.010 4、0.009 6、0.014 4mg/L,7i对豆蚜24h的LC50值为7.807 2mg/L.【结论】米尔贝霉素13位氨基上磺酰化的结构修饰有助于提高米尔贝霉素类化合物的杀螨、杀蚜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强制通风智能控制仪对马铃薯贮藏窖的环境调控效果试验
《粮食加工 》 2017
摘要:采用自主研发的强制通风智能控制仪,分别对排风式和送风式的马铃薯贮藏窖进行强制通风管理,研究控制仪对不同通风方式马铃薯贮藏窖内温湿度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窖的薯堆外部平均温度比薯堆内部高1.5℃,窖外过道的平均温湿度比窖顶外部低0.6℃和5.2%,安装控制仪的两个贮藏窖内温度波动较小,自然通风的贮藏窖内温度波动较大;与自然通风的马铃薯贮藏窖相比,不论采用送风式还是排风式通风,安装控制仪的贮藏窖内温度都能够得到有效调控,其贮藏窖内的平均温度比自然通风贮藏窖低1.2℃,但是对贮藏窖内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小。因此,在马铃薯贮藏期间,控制适宜的通风时间非常重要,通过采用自主研发的控制仪就能够实现马铃薯贮藏期间通风管理的智能化,达到有效调控窖温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沿黄灌区马铃薯/大豆套作效应分析
《甘肃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应用土地当量比、产量当量、产值当量等不同量化指标,对甘肃沿黄灌区马铃薯套作大豆产出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测定薯豆套作复合群体光合参数、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作物品质及调查间套作系统中杂草生长状况等,研究马铃薯间套作大豆的生理效应及微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马铃薯套作大豆的模式(薯/豆)显著提高了日照利用率、≥10℃温度利用率、绿色期降水利用率及地面覆盖期利用率,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及土地利用率,具有良好的产出效果,单位面积产量间作当量比、产值间作当量比分别为1.53和1.49。由于马铃薯对氮素和钾素吸收量大,而大豆对磷素比较敏感,马铃薯/大豆套作模式具有很强的养分吸收互补特性,可显著提高作物对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化肥施用量。马铃薯/大豆连续套作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和酶活性,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铃薯连作障碍;还能降低马铃薯淀粉含量,极显著降低还原糖的含量,提高商品薯率、维生素C和蛋白质含量。马铃薯套作大豆栽培模式实现了土地、劳动力、土壤养分和水热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约化利用,具有提高土地产出量及可持续利用性的优势,同时能适应机械化作业,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适宜在西北沿黄灌区大面积示范推广。
关键词: 马铃薯/大豆 沿黄灌区 连作障碍 品质 产出效果 生态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对胡麻叶和蒴果皮中叶绿素质量分数、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陇亚杂1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施磷(P2O5)水平(0、75、150、225kg/hm2),研究磷素营养对胡麻叶和蒴果皮中叶绿素、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和蒴果皮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质量分数均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与不施磷相比,叶片中平均分别增加19.05%、32.51%和22.72%,蒴果皮中平均分别增加43.21%、37.50%和41.65%;与不施磷相比,籽粒产量、含油率、油产量和籽粒粗蛋白均随施磷水平而提高,平均分别提高19.91%、1.20%、23.55%和10.17%;籽粒中亚麻酸质量分数随施磷水平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平均升高3.70%。施磷量与籽粒产量、亚麻酸质量分数正相关;与含油率、油产量和籽粒粗蛋白质量分数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叶片和盛花期蒴果皮叶绿素质量分数极显著正相关;子实期叶片中叶绿素质量分数与籽粒产量、含油率和油产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子实期蒴果皮中叶绿素质量分数与籽粒产量和油产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试验表明,施磷提高叶片和蒴果皮中叶绿素质量分数和籽粒产量,同时也改善胡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灌区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甘肃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甘肃灌区既是农作物优质高产区,也是典型的干旱缺水地区。随着灌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土地流转逐年深入,节水节肥显著、增产增效突出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始在该区推广和应用。但受灌溉制度滞后、施肥体系陈旧,以及可供选择的专用水溶性肥料缺乏等诸多因素制约,技术应用成效受到一定影响,推广速度缓慢。立足不同生态区域特点,结合测土配方技术,围绕高值经济作物和区域优势主导产业,面向不同土地经营主体,研发并生产速溶性好、肥效显著的专用水溶肥,研究并确定指导性强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参数,集成提出水肥一体化综合技术体系,并建成可供参考的技术高效应用模式,借助政策引导,强化技术培训,重视示范区建设和带动,是推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甘肃灌区快速应用,实现农业持续高效和生态安全双赢的必由之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宜穴播块数及种植密度促进黑膜垄作马铃薯节水增产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与农机配套的农艺技术,对于促进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提高马铃薯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寻求适宜于机械操作的马铃薯栽培措施,该文于2013—2016年连续4 a在不同降雨年型下设置不同颜色地膜(白膜和黑膜)、马铃薯穴播块数(1块和2块)、种植密度(72 720、51 945、40 395株/hm~2)处理,进行裂区试验,研究膜色穴块数和密度对旱作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旱作马铃薯采用黑色地膜覆盖、整薯或穴播2块以及缩小株距增加单位面积株数均能显著增加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对产量影响大小是覆膜>播种块数>株距。其中,在黑膜覆盖条件下平均产量较白膜覆盖增产8.1%,且黑膜在不同年份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是:丰水年>平水年>歉水年。穴播2块较穴播1块增产12.9%;穴播块数在不同年份对产量的影响大小是歉水年>丰水年>平水年,歉水年份整薯播种增产效果大;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的年份顺序是平水年>丰水年>歉水年,株距减小,产量增加。同时,不同降水年型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歉水年>平水年>丰水年),农机农艺融合及集成栽培显著提高了旱地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 地膜 降水 垄 马铃薯 块数 密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道地中药材黄芪农药残留的脱除方法
《吉林农业 》 2017
摘要:笔者查阅近5年国内外文献,综合目前我国道地中药材黄芪中农药残留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着重整理了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和常用的农药残留脱除手段,为黄芪中农药残留检测及脱除提供科学依据。旨在加强对道地中药材农药施用状况进行监管,合理用药、防止残留超标,保障中药材及其产品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