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膜微垄沟穴播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水稀少,且冬小麦生育期内50%以上为<10 mm的无效降水。如何充分集蓄这部分降水,是该区冬小麦稳产高产和提高降水利用效率的关键。【方法】于2011—2015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104°36′E,35°35′N)进行大田定位试验,以冬小麦中粮1号为试验材料,设全膜微垄沟穴播(PRF)、全膜覆土穴播(PMS)、覆砂穴播(SM)和露地穴播(CK)4个处理,测定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生物量、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计算不同生育期土壤贮水量、阶段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等,以明确PRF处理对土壤水分含量、冬小麦阶段耗水量、产量及WUE的影响。【结果】在播前和返青期,PRF处理在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较PMS、SM处理和CK分别平均增加24.3、38.8、7.4 mm和18.2、26.9、67.8 mm。PRF处理抽穗—灌浆期耗水量平均较PMS处理增加了36.0 mm,返青—抽穗和灌浆—成熟期耗水量平均较SM增加12.1和16.7 mm,较CK增加40.8和37.6 mm。PRF处理的生物量较PMS处理增加了2.2%—15.4%,分别在2011—2012年的灌浆期和成熟期、2014—2015年的苗期和抽穗期达显著差异,在苗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SM和CK。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4年均表现为PRF处理>PMS处理>SM处理,3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CK。PRF处理的产量最高,为4 373.6—4 950.0 kg·hm-2,较PMS处理增加2.4%—12.7%,并在2012—2013和2014—2015年达显著差异;显著高于SM处理(除2012—2013年)和CK(增产35.8%—43.8%)。PRF处理的WUE较PMS处理增加0.4%—12.8%,除2013—2014外均达显著性差异;显著高于SM处理(除2014—2015年)和CK(提高8.1%—42.1%)。【结论】全膜微垄沟穴播能较为充分地利用<10 mm的无效降水,提高冬小麦播前和返青期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促进小麦灌浆期间耗水,增加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冬小麦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
关键词: 全膜覆盖微垄沟穴播 冬小麦 贮水量 耗水特性 产量 西北黄土高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北方梯田旱地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土壤与作物 》 2016
摘要:在北方梯田旱地山地黄麻土上,应用全覆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选用金凯5号为试验材料,通过3年定位试验,研究施氮量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素平衡与硝态氮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225 kg·hm~(-2),3年平均子粒产量、植株吸氮量、平均当季氮肥利用率、累积氮肥利用率、累积氮肥农学利用率、累积氮肥偏生产力和施氮纯利润分别为:12 213 kg·hm~(-2)~12 321 kg·hm~(-2)、183 kg·hm~(-2)~201.3 kg·hm~(-2)、23.4%~25.9%、45.6%~51.3%、20.4 kg·kg-1~24.9 kg·kg-1、54.8 kg·kg-1~67.9 kg·kg-1、2 562元·hm~(-2)~3 363元·hm~(-2)。本试验条件下,连作玉米施氮200 kg·hm~(-2)可提高氮素利用率,氮素达到平衡,氮素当季平均利用率达到最大值,能有效防控0~2 m土层内硝态氮含量与累积的风险,实现玉米高产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棵间土壤蒸发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微型棵间土壤蒸发皿,测定传统耕作(CK)、常规垄作沟灌(FRB)、固定道保护性耕作(PRB)和固定道平作(ZT)4种耕作模式下棵间土壤蒸发,研究棵间土壤蒸发量与蒸腾之间的关系,蒸发占蒸散的比例及其随叶面积指数(LAI)和表层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固定道耕作无论是平作还是垄作栽培,在拔节后期均比传统耕作和常规垄作沟灌能更好抑制土壤蒸发。与平作栽培相比,沟垄地形对垄床和垄沟棵间土壤蒸发均有促进作用,且垄沟棵间土壤蒸发要大于垄床。春小麦三叶期至拔节期,CK、ZT、FRB和PRB棵间土壤蒸发量占田间耗水量的比值分别为64.96%、53.16%、74.99%和51.99%。拔节后,各处理棵间土壤蒸发占时段耗水量的比值均降到45%以下。抽穗至灌浆初期,各处理棵间土壤蒸发占时段耗水量的比例在24.46%~31.07%。4种耕作模式相对棵间土壤蒸发强度均随表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增大而增加,随LAI的增加而显著减小,两者均呈良好的指数函数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亚麻籽氢氰酸提取条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亚麻籽中的氢氰酸含量检测的效率,同时确保其准确性,用响应面法对异烟酸-巴比妥酸比色法前处理中的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运用Design Expert 7.0数据分析软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了氢氰酸提取率与各影响因子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氢氰酸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液固比50∶1(m L/g)、提取时间45 min、氢氧化钠吸收液浓度10 g/L,氢氰酸实际提取率可达96.12%。结论:此方法真实可靠,可用于大批量检测亚麻籽中的氢氰酸含量。
关键词: 亚麻籽 氢氰酸 生氰糖苷 异烟酸-巴比妥酸比色法 响应面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兰州百合多糖硫酸酯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中国酿造 》 2016
摘要:从兰州百合鳞茎中提取百合多糖(LPs),用氯磺酸-吡啶法制备百合多糖硫酸酯(LPs S)。以百合多糖硫酸酯的硫含量为评价指标,依据响应面设计对反应温度、时间和酯化剂比例(氯磺酸∶吡啶)三个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得出最佳条件为反应时间1.5 h,反应温度43℃,氯磺酸与吡啶的体积比为1∶1。在此条件下,百合多糖硫酸酯中硫含量可达到10.98%。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显示在波数1 236 cm~(-1)、813 cm~(-1)处出现新吸收峰,说明百合多糖已被硫酸化。气质联用(GC-MS)分析百合多糖硫酸酯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3种单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8:14:1。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百合多糖硫酸酯具有较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并且抗氧化活性比未酯化前有所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平原区春玉米化学氮肥投入阈值
《西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北方平原区春玉米化学氮肥投入阈值,2011至201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绿洲灌区农业生态环境重点野外台站进行小区试验,研究施氮量(0、202.5、270、337.5、405、540kg·hm-2)对春玉米的产量、矿质氮累积及氮素平衡的影响,提出北方平原区春玉米化学氮肥投入阈值。结果表明:春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施氮量为270kg·hm-2时达到最大,氮肥利用率为26.6%。春玉米的吸氮量呈抛物线型,在实际施氮为309.3kg·hm-2时,吸氮量最高。施氮量为337.5kg·hm-2为氮的表观损失量迅速增加的拐点;随着施氮量增加,收获期NO-3-N残留量显著增加。各处理表观损失率高达70%左右,氮肥土壤的残留率为17.5%左右,说明过量施氮会使表观损失量迅速增加。当施氮量为282.6kg·hm-2时,氮输入与氮输出达到平衡(平衡值为0),也就是说明此施氮量水平能满足作物的需氮量。结合土壤肥力状况,综合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的累积情况考虑,北方平原区氮肥投入阈值为270~337.5kg·hm-2,能保证春玉米高产,并且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放牧型甘肃高山细毛羊短期育肥试验
《甘肃农业科技 》 2016
摘要:在甘肃省肃南县康乐草原,以5月龄放牧型甘肃高山细毛羊为研究对象,开展60 d的短期育肥试验。试验期间试验组从夏草场转入冬草场放牧,并辅以少量补饲;对照组按照传统饲养模式从夏草场转入春秋草场,自由放牧。结果表明,短期育肥的放牧羔羊育肥后体重和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羔羊(P<0.01),短期育肥经济效益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酶解条件对软儿梨榨汁率的影响
《中国食品工业 》 2016
摘要:本试验以兰州什川软儿梨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果胶酶酶解榨汁中的酶用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pH值等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果胶酶用量20mg/L、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70min、pH值为4.1的条件下,出汁率达到最高为66.4%,较传统榨汁方法提高5.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酸水解酪蛋白生产工艺条件优化
《中国食品工业 》 2016
摘要:为提高酸水解酪蛋白品质,试验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对水解和喷雾干燥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水解温度92℃、盐酸浓度35%、料液比1∶1,6、水解时间为3h时,酪蛋白水解度可达到87.00%;在进风温度120℃、出风温度90℃、进风量25m3/h、喷雾压力0.18Mpa时,喷雾干燥产品感官品质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