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高蛋白基因分子标记及其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大豆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高蛋白大豆黑农35和高油大豆黑农45作为亲本杂交获得F2分离群体,进行大豆高蛋白基因SSR分子标记。共筛选覆盖大豆全基因组的251对SSR引物,其中40对SSR引物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用这40对SSR引物分别对F2分离群体进行扩增,用Mapmaker Exp3.0和Mapmaker QTL1.1软件进行作图和定位分析。定位得到高蛋白QTL1个,与satt532连锁,遗传距离为0.2cM,贡献率为32.7%,位于大豆公共遗传图谱的D1a+Q连锁群。利用该引物在不同大豆材料中进行高蛋白材料检测和筛选,在56份高蛋白材料中筛选到47份,检出率达到83.93%。说明引物satt532具有一定的检测通用性,可以利用它筛选高蛋白大豆材料。


马尔柯夫模型在洪河湿地景观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利用3S技术并应用MATLAB6.5软件辅助计算,对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近40年景观类型进行统计调查、转化分析,并应用马尔科夫模型,建立初始矩阵和转移概率矩阵,对未来景观类型转化情况进行了定量预测。稳定状态时的水域、灌木林、乔木林、沼泽湿地、耕地、荒草地、道路面积将占洪河湿地总面积的0.14%、28.04%、0.69%、62.46%、6.54%、1.79%、0.34%。


马铃薯早熟组合重要农艺性状分离趋势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选用4种杂交类型共21个早熟杂交组合,对其产量性状的群体分离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亲本与实生苗世代在皮色和薯形这两个性状上表现出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但亲本间的遗传效应不同;各类杂交组合类型后代分离群体的商品薯率频数分布表现相似,为偏态多峰曲线分布,初步推断马铃薯商品早熟性的遗传可能由两个主效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共同控制;在单株块茎重、单株块茎数和块茎均重上各杂交类型的总体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呈连续性偏小分布;比重更接近于正态分布。


不同大豆品种光合特性的比较
《大豆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物光合作用与产量密切相关,为了探讨大豆品种光合特性差异,选用不同的大豆品种对光合速率,光合日变化等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整个生育期间叶片光合速率动态变化不同,有的品种前期光合速率高,后期衰减较快,有的品种则相反,有的品种整个生育期光合速率都较高;不同节位叶片光合速率从壮龄叶开始向下呈下降趋势,但品种间的下降幅度差异显著;不同品种叶片正面、背面光合速率相差较大,不同生育时期背面光合速率占正面光合速率比率也不同;不同环境下品种间光合日变化差异很大,在相同环境下由于各品种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一样,使日变化仍有较大差异。因此,选择高光效品种时应兼顾各项光合特性指标。


不同大豆基因型耐低磷能力的评价
《大豆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方法,在低磷(LP)和高磷(HP)水平下,对黑龙江省广泛种植的20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筛选大豆耐低磷基因型,为合理布局大豆种植品种,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黑河27、垦鉴27、绥农4、丰收24、克交05-1397与垦鉴4、绥农10、丰收25、绥农23、绥农18相比,在根干重、冠干重、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植株磷含量、分泌性酸性磷酸酶活性等方面差异显著,确定了黑河27、垦鉴27、绥农4、丰收24、克交05-1397为耐低磷基因型,垦鉴4、绥农10、丰收25、绥农23、绥农18为不耐低磷基因型。


野猪RBP4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变异初步研究
《生物学杂志 》 2008 CSCD
摘要:视黄醇结合蛋白是体内一类将维生素A从肝中转运至靶组织以实现维生素A的细胞内转运代谢的特异的运载蛋白,在协助维生素A发挥生理功能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一个影响猪的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维生素A代谢障碍及肥胖症的候选基因。为了进一步揭示其群体遗传变异,寻找新的遗传标记,本研究对野猪(Sus scrofa ussuricus)RBP4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和序列分析,并对所发现的点突变进行了基于限制性内切酶MspⅠ的PCR-RFLP分析。序列分析表明野猪与大白猪相比存在着4个SNPs;该基因在野猪的肝脏、肾脏、肺、大肠和肌肉中表达,在心脏、胃、脾、小肠和睾丸中不表达;对14头野猪的酶切多态性分析表明该突变位点是多态位点,并且3种基因型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