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和糙米铜、锌、铁、锰和镉积累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施氮、磷、钾肥(NPK)、施氮、磷、钾肥兼稻草还田(NPKS)、施氮、磷、钾肥兼2倍稻草还田(NPKS2)、施氮、磷、钾肥兼施紫云英(NPKG)和施氮、磷、钾肥兼施猪粪5个处理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和糙米铜、锌、铁、锰和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铜、全锌和全镉因秸秆还田或施用紫云英、猪粪有明显提高,尤其是施用猪粪,土壤全铜、全锌和全镉较仅施用氮、磷、钾肥分别增长53.6%、23.6%、406.2%,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全铁和全锰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长期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有效态铜、锌和镉含量,其中施用猪粪土壤有效铜、锌和镉含量增加最为显著,分别比NPK处理增长了335.9%、320.8%、421.4%。长期施用猪粪明显地增加了糙米中镉含量,并超过国家卫生标准。长期施用畜禽粪便类的有机肥对农产品的安全应予以足够的关注。


链霉素金标单克隆抗体快速检测试纸的研制及其特性鉴定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分泌抗链霉素单克隆抗体(STRmAb)杂交瘤细胞株并生产了STRmAb,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技术成功研制出STR残留快速检测试纸(STR-Strip),并对其性能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目测检测限为12.5μg/kg;与氯霉素等药物无交叉反应;其敏感性与竞争ELISA试剂盒相当,符合率为100%。研制的快速检测试纸可以在10min内显示结果,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简便等特点,适合STR残留的现场快速检测。


禽脑脊髓炎病毒VP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提取的禽脑脊髓炎病毒总RNA为模板,以P1和P2为引物,反转录为cDNA,再以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pMD18-T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pMD18-T-VP1,PstⅠ/BamHⅠ双酶切及PCR确认正确后,利用pMD18-T-VP1重组质粒为模板,以P3和P4为引物,经PCR扩增获得了大小约810bp的产物。VP1基因和pBI121植物表达载体用SmaⅠ和SacⅠ双酶切,经纯化后连接,再转化到EHA105农杆菌中,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表明,成功地构建了重组质粒pBI121-VP1,为进一步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VP1蛋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禽脑脊髓炎病毒 VP1基因 pBI121植物表达载体


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绿盲蝽若虫人工饲料配方
《植物保护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10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得出影响绿盲蝽若虫总历期的人工饲料各因子顺序为:鸡蛋>啤酒酵母>小麦胚>大豆卵磷脂、复合维生素>卵黄>利马豆粉>蜂蜜水>蔗糖>大豆粉;影响绿盲蝽若虫存活率的因子顺序为:鸡蛋>啤酒酵母>利马豆粉>大豆卵磷脂、复合维生素>大豆粉>蔗糖>蜂蜜水>小麦胚>卵黄。综合两种结果,优选出绿盲蝽若虫人工饲料配方,其成分如下:蔗糖2.8 g、啤酒酵母粉0.25 g、50%蜂蜜水2.5 g、鸡蛋22.5 g、小麦胚10 g、利马豆粉30 g、大豆粉2.5 g、卵黄30 g、大豆卵磷脂1.5 g、复合维生素1.2 g、水164 g。此优化配方饲养绿盲蝽若虫存活率为80.57%,与四季豆饲养的若虫存活率71.13%没有显著差异;若虫总历期为11.80 d,较四季豆饲养的总历期10.4 d延长约1 d。


脱脂麦胚中谷胱甘肽与麦胚蛋白提取
《食品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脱脂麦胚中谷胱甘肽(GSH)和麦胚蛋白的提取进行研究。首先采用低pH值条件从脱脂麦胚中提取谷胱甘肽,并采用超滤将该提取液中的谷胱甘肽与蛋白质进行分离。再对提取过GSH后的麦胚残渣中的蛋白质进行碱提研究。最后合并超滤分离出的蛋白质与碱提蛋白质,采用等电点沉淀法对麦胚蛋白进行纯化制备。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分别对GSH和麦胚蛋白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最终确定GSH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pH6.3、提取时间15min、固液比1:13(g/mL)、提取温度55℃,GSH的得率和提取率分别为0.31%和72.1%。麦胚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pH10.5、提取温度65℃、固液比1:11、提取时间60min。提取蛋白质相对于碱提用沉淀的得率为39.2%,提取率为90.4%。相对于总麦胚得率为20.8%,提取率为58.8%。合并超滤截留液与碱提离心上清液,确定沉淀蛋白质最佳pH4.2,蛋白质沉淀率为97.5%,所得蛋白质含量达85.2%,相对于脱脂麦胚中总蛋白质提取率为81.1%。


保水剂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及利用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保水剂施用后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水分利用的作用机理,在豫西丘陵旱作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保水剂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保水、作物的耗水特征、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提高了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0~10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促进了生物量的积累、降低了小麦耗水量、提高了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各处理中,60和90kg/hm2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及储水量均较其他处理高,而耗水量最低。播种-拔节期,保水剂用量越高干物质积累越显著;拔节-孕穗期及灌浆-收获期,60kg/hm2处理较对照增加的干物质量最高;而孕穗-灌浆期,30kg/hm2干物质量增加最为显著。各生育阶段,除孕穗-灌浆期外,60kg/hm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最终,60kg/hm2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较对照增产47.4%,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0.6kg/(mm·hm2)。
关键词: 作物 土壤水分 产量 冬小麦 保水剂 水分利用效率


河南省半冬性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
《麦类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河南省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规律,利用近二十年河南省小麦冬水组区域试验数据,对新育成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年份的延后,抽穗期和成熟期呈提前趋势,株高呈降低趋势,每666.7 m2有效穗数和全生育期天数呈减少趋势,穗粒数、千粒重、灌浆时间和每666.7 m2产量则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千粒重、穗粒数以及灌浆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期、成熟期以及全生育期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产量的提高主要与抽穗期提前导致灌浆时间、穗粒数以及千粒重的增加有关。文中还对今后河南省半冬性小麦品种在产量三要素、株型结构和熟期等方面的遗传改良进行了讨论。


稻草覆盖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杂交稻"天优998"为材料,设置覆盖还田和不还田2种稻草还田处理,4种氮肥处理,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稻草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显著促进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其总吸氮量比稻草不还田处理增加13.7%~20.3%,但对不同生育阶段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影响不大。与稻草不还田处理相比,稻草还田处理的水稻在分蘖中期(MT)、穗分化始期(PI)和抽穗期(HD)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实地养分管理(N1)的MT时期除外]。稻草还田可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RE)、农学利用率(A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两年平均,稻草还田处理的RE比稻草不还田处理提高8.23个百分点,相对提高23.4%,达极显著水平。AE、RE、PFP与MT~PI期间的吸氮量呈正相关,其中AE和PFP达极显著水平。RE与HD~MA期间的吸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MT施氮、促进MT~PI期间的氮素吸收对提高AE、RE和PFP有重要意义。创造条件增加抽穗后的氮素吸收,对于提高RE、减少氮肥损失和面源污染至关重要。
关键词: 水稻 稻草覆盖还田 氮素吸收 氮肥利用率 叶绿素含量


玉米干旱诱导表达基因ZmCKS2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干旱胁迫相关的抑制差减文库(SSH)中,发现一个玉米干旱胁迫诱导表达的EST序列,与拟南芥AtCKS2和AtCKS1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应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和同源克隆的方法,分离得到该基因,命名为ZmCKS2。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区267bp,编码88个氨基酸。ZmCKS2蛋白含有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CKS(cyclin-dependent kinase regulatory subunit)结构域。应用在线分析软件预测该基因上游2kb序列表明,该序列具有启动子的核心序列和增强子序列,同时还具有与干旱等多种逆境胁迫相关的调控序列。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幼穗中表达量最高,且受干旱和MeJA诱导上调表达,受低温和外源ABA诱导下调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