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植物抗非生物胁迫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吉林农业科学 》 2005 CSCD
摘要:非生物胁迫因子有干旱、盐渍、低温、风害、重金属、臭氧和紫外辐射等,是制约植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综述了植物抗旱、耐盐和耐低温3方面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论述了植物抗逆基因工程研究策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吉林省水稻生物技术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吉林农业科学 》 2005 CSCD
摘要:通过对吉林省近30年来水稻生物技术育种的研究现状分析,阐述了吉林省水稻生物技术育种的研发特色和优势,指明了吉林省水稻生物技术育种的研究方向。


草原红牛及其杂种牛群体微卫星DNA遗传多态性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草原红牛、草原红牛与利木赞杂交后代群体在8个微卫星座位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在草原红牛中,ETH225,IDVGA2,IDVGA46,IDVGA44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42 0,0.673 6,0.521 8,0.575 0,这4个座位为高度变异座位。另4个座位BM2113,BM1824,IDVGA55,TGLA44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69 8,0.360 4,0.353 8,0.470 8,属于中度多态性座位。在杂种牛中,这8个座位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大于0.500 0,属于高度多态性座位。


草地螟成虫活动与幼虫发育的观察
《吉林农业科学 》 2005 CSCD
摘要:草地螟地面种群一般在夜间活动。成虫以21:00时至午夜在蜜源植物丰富的植被环境内活动最为频繁,在多种杂草和作物上产卵,卵多产在幼虫寄主植株的中、下部。幼虫3龄前多在卵寄主植物上栖息取食。测定了20℃和30℃恒温条件下饲育的幼虫头部、胸部宽度和身体长度。提出鉴别草地螟幼虫龄期时应按幼虫的头宽再辅以体长或胸宽,田间幼虫发生调查应侧重成虫活动频繁、幼虫喜食植物较多的植被环境。


吉林省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植物保护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玉米秸秆垛中越冬代亚洲玉米螟的调查数据分析,明确了吉林省中部地区(公主岭)越冬代玉米螟蛹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通过对田间系统调查数据分析,明确了一、二代玉米螟卵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一代玉米螟卵的孵化率达90%以上,卵很少被寄生和捕食,一代幼虫化蛹率为89%~94%。二代玉米螟的田间整个落卵期卵粒赤眼蜂寄生率达70%,卵被捕食和脱落很少,在9月12日左右二代老龄幼虫占92.7%,未见二代幼虫化蛹。研究表明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螟已由每年发生1.5代转变为每年发生2代。并对导致世代数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吉林省应用的玉米品种玉米螟抗性分析及对策
《吉林农业科学 》 2005 CSCD
摘要:对我省生产上应用的玉米品种玉米螟抗性进行了连续2年田间接虫鉴定。结果表明,我省现没有高感或高抗玉米螟品种,这就是说缺乏高抗玉米螟的育种材料或种质资源。因此,需要引进或创新高抗玉米螟的育种材料,选育出高抗玉米螟的新品种,从根本上解决玉米螟的危害。


新疆亚洲玉米螟无害化防治技术研究
《玉米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表明:新疆一代亚洲玉米螟成虫产卵盛期应用球孢白僵菌75~120g/hm2灌心或120~180g/hm2喷雾,防效相当或优于3%呋喃丹37.5~45.0kg/hm2。螟黄赤眼蜂防治新疆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优于松毛虫赤眼蜂,放蜂量为60万~120万头/hm2,放蜂3~4次,公顷设45~90个放蜂点,放蜂间隔3~5d,其卵块寄生率为56.2%~95.6%,平均65.45%;卵粒寄生率为33.7%~72.1%,平均55.1%;虫口减退率为35.7%~88.2%,平均62.0%。放蜂技术、蜂卡质量、田间小气候和化学农药等对放蜂效果影响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