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植物抗非生物胁迫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非生物胁迫因子有干旱、盐渍、低温、风害、重金属、臭氧和紫外辐射等,是制约植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综述了植物抗旱、耐盐和耐低温3方面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论述了植物抗逆基因工程研究策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植物 基因工程 非生物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激光育种的研究——Ⅰ.种子及减数分裂期幼穗激光处理诱发变异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对吉粳88水稻种子及减数分裂期幼穗进行了不同波长、功率及时间的激光处理,对种子的激光处理由于强度不足,品种性状未发生遗传变异,对幼穗的激光处理适当增加了强度,结果有的处理组合在M1和M2代均出现了变异株,其中早熟变异的出现频率最高,占变异株数的75%,其次为粒重变异、芒性变异、穗粒数变异、着粒密度变异和株高变异,占变异株数的比例分别为67%、58%、58%、50%和42%。

关键词: 水稻 激光 育种 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水稻生物技术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通过对吉林省近30年来水稻生物技术育种的研究现状分析,阐述了吉林省水稻生物技术育种的研发特色和优势,指明了吉林省水稻生物技术育种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水稻 生物技术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原红牛及其杂种牛群体微卫星DNA遗传多态性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草原红牛、草原红牛与利木赞杂交后代群体在8个微卫星座位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在草原红牛中,ETH225,IDVGA2,IDVGA46,IDVGA44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42 0,0.673 6,0.521 8,0.575 0,这4个座位为高度变异座位。另4个座位BM2113,BM1824,IDVGA55,TGLA44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69 8,0.360 4,0.353 8,0.470 8,属于中度多态性座位。在杂种牛中,这8个座位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大于0.500 0,属于高度多态性座位。

关键词: 草原红牛 微卫星DNA 遗传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地螟成虫活动与幼虫发育的观察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草地螟地面种群一般在夜间活动。成虫以21:00时至午夜在蜜源植物丰富的植被环境内活动最为频繁,在多种杂草和作物上产卵,卵多产在幼虫寄主植株的中、下部。幼虫3龄前多在卵寄主植物上栖息取食。测定了20℃和30℃恒温条件下饲育的幼虫头部、胸部宽度和身体长度。提出鉴别草地螟幼虫龄期时应按幼虫的头宽再辅以体长或胸宽,田间幼虫发生调查应侧重成虫活动频繁、幼虫喜食植物较多的植被环境。

关键词: 草地螟 幼虫发育 草地螟寄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植物保护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玉米秸秆垛中越冬代亚洲玉米螟的调查数据分析,明确了吉林省中部地区(公主岭)越冬代玉米螟蛹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通过对田间系统调查数据分析,明确了一、二代玉米螟卵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一代玉米螟卵的孵化率达90%以上,卵很少被寄生和捕食,一代幼虫化蛹率为89%~94%。二代玉米螟的田间整个落卵期卵粒赤眼蜂寄生率达70%,卵被捕食和脱落很少,在9月12日左右二代老龄幼虫占92.7%,未见二代幼虫化蛹。研究表明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螟已由每年发生1.5代转变为每年发生2代。并对导致世代数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发生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春玉米骨干自交系组织培养再生系统研究

玉米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北玉米骨干自交系在诱导愈伤组织和植株再生中,基因型差异非常显著。自交系7922最高愈伤诱导率达89.1%,芽苗率为66.4%;而最低的921诱导率仅有18.9%,芽苗率为0。再生途径主要有两种:7922主要以体胚发生途径为主,4122、8902主要以器官发生途径为主。2熏4-D是体胚诱导不可缺少的植物生长激素,适当的细胞分裂素能促进诱导4112、8902不定芽的产生。而且,再生途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组织培养 再生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应用的玉米品种玉米螟抗性分析及对策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对我省生产上应用的玉米品种玉米螟抗性进行了连续2年田间接虫鉴定。结果表明,我省现没有高感或高抗玉米螟品种,这就是说缺乏高抗玉米螟的育种材料或种质资源。因此,需要引进或创新高抗玉米螟的育种材料,选育出高抗玉米螟的新品种,从根本上解决玉米螟的危害。

关键词: 玉米 玉米螟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粳型杂交水稻研究现状及对策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介绍了吉林省粳型杂交水稻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和吉林省继续开展粳型杂交水稻品种选育与利用研究的对策。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现状 问题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亚洲玉米螟无害化防治技术研究

玉米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表明:新疆一代亚洲玉米螟成虫产卵盛期应用球孢白僵菌75~120g/hm2灌心或120~180g/hm2喷雾,防效相当或优于3%呋喃丹37.5~45.0kg/hm2。螟黄赤眼蜂防治新疆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优于松毛虫赤眼蜂,放蜂量为60万~120万头/hm2,放蜂3~4次,公顷设45~90个放蜂点,放蜂间隔3~5d,其卵块寄生率为56.2%~95.6%,平均65.45%;卵粒寄生率为33.7%~72.1%,平均55.1%;虫口减退率为35.7%~88.2%,平均62.0%。放蜂技术、蜂卡质量、田间小气候和化学农药等对放蜂效果影响较大。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无害化防治 球孢白僵菌 赤眼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