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水稻激光育种的研究——Ⅱ.糙米激光处理诱发变异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对水稻吉粳88的糙米进行了不同波长、功率及时间的激光处理熏由于处理的功率大、时间长,各处理组合的成苗率均显著下降,处理的强度越大,成苗率越低。但品种性状在绝大多数处理组合内都出现了遗传变异,而且变异类型丰富,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质量性状为芒性变异,占全部变异株的80%以上,然后依次为着粒密度、粒长、熟期和株高,数量性状中单株穗数变异频率最高,其次为穗粒数,千粒重变异频率最低,各类变异为选育新品种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试验还明确了激光处理的功率在10~20mw;时间5~10min效果较好,说明激光照射可以作为有效的育种新方法应用于水稻新品种选育。

关键词: 水稻 激光 育种 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NA分子表达技术研究进展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CSCD

摘要:RNA作为基因表达的产物,在基因研究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RNA分子技术被建立起来,为基因克隆和基因表达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工具。根据RNA分子表达技术的技术基础,将RNA分子技术分为4类: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差示筛选、扣除杂交、RNase保护分析、基因芯片和微阵列;以PCR技术为基础的差异显示PCR、c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以消减杂交和PCR相结合为基础的cDNA代表性差示分析、抑制性消减杂交、交互式扣除RNA差别显示技术、全长基因获得消减杂交、基因鉴定集成法、快速消减杂交;以测序为基础的表达序列标签、基因表达系列分析、表达序列标签串联排列连接、GeneCalling等技术。

关键词: RNA 分子表达 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1%福·戊种衣剂防治玉米病害的药效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11%福·戊种衣剂与玉米种子以1∶50拌种包衣,其防治玉米苗期病害效果为68.06%~84.20%,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害的效果为56.02%~78.45%,玉米增产的幅度为8.58%~33.70%。

关键词: 福美双 戊唑醇 玉米 病害 药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进展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近20多年来,我国大豆科技工作者开展了野生大豆资源的评价与利用研究,鉴定出一批性状特异的野生大豆种质,研究出克服野生大豆不良性状的技术,为大豆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利用 育种 生物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专用型玉米品种现状及育种对策

玉米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育成的各类优质专用型玉米品种及生产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提出了我省专用型玉米品种选育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指出专用型玉米品种育种要加强专用玉米资源创新、专用玉米品质分析及加强改进育种方法研究。

关键词: 专用型玉米 品种现状 育种对策 吉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根瘤菌吸附剂的选择及样品检测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通过对快慢生型大豆根瘤菌在补充营养液的草炭、蛭石中直接发酵培养58d后,每克蛭石快生菌数可维持到1.8×108,慢生菌数可维持到1.3×108。每克草炭快生菌数为1.7×108,慢生菌数为1.2×108,两种吸附剂保存根瘤菌数都很稳定,但蛭石要优于草炭。而不同接种量的慢生型大豆根瘤菌在草炭、蛭石中发酵40d后,菌数即可达到108/g,表明制备根瘤菌剂时,没必要接入更多的根瘤菌数,菌数的增殖与最初的接种量关系不大。对大豆根瘤菌剂经3年检测结果,有效活菌数都能维持在1.3~1.85×108/g,杂菌数为10%,重金属含量Cd为0.0252mg/kg、Pb为2.99mg/kg、Cr为69.6mg/kg、As为<0.007mg/kg,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农业行业制定的有关微生物肥料标准。

关键词: 根瘤菌 吸附剂 菌数 重金属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技术在落叶果树上的应用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分子标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果树品种的鉴定、亲子关系的认定、芽变的鉴定、种质遗传基础评价与分类、重要农艺性状的连锁标记和果树杂交苗的早期预选等领域。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分子标记技术在落叶果树上的应用进展,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发展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 分子标记 果树 品种鉴定 分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家大区北方春大豆参试品种(系)对大豆花叶病抗性鉴定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2004年对国家大区北方春大豆参试的36份材料进行了大豆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在防蚜网室内,人工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MV1号和SMV3号株系。鉴定结果表明,在鉴定的36份材料中没有免疫的。接种SMV1号表现为抗的仅6份,占总数的16.67%,中抗的13份,占总数36.11%,中感的15份占41.67%,感病的1份占2.78%,高感的仅1份占2.78%。接种SMV3号表现为抗的仅2份占5.56%,中抗的2份占5.56%,中感的5份占13.89%,感病的15份占41.67%,高感的12份占33.33%。

关键词: 大豆品种 大豆花叶病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东北大豆与日本大豆品种PEPCase基因的多态性(英文)

作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鸭共作技术的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安全、绿色高效、实用的新技术,2002~2004年开展稻鸭共作技术研究。结果证明,稻鸭共作技术显示了除草、除病虫、增肥、中耕浑水对水稻生长的刺激、省工节本和增加经济效益等效果。特别是不施化肥和农药生产的大米和鸭肉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效益农业。稻鸭共作技术稻谷产量略低于对照区,但经济收入每公顷却增加4073元,效果十分明显。

关键词: 水稻 麻鸭 稻鸭共作 生态农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