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加热消毒设备处理西瓜重茬基质工艺优化及栽培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西瓜重茬基质再生利用障碍问题,降低基质栽培经济成本,该研究设计研发了一台利用导热油夹套加热,高温消毒处理重茬基质的设备.从节能和病原菌杀灭的角度,优化该设备的运行参数,获得重茬基质消毒技术.通过对再生基质栽培后西瓜枯萎病发病情况和尖孢镰刀菌数量的调查,验证该技术在田间尺度上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西瓜基质栽培前后容重和孔隙度变化显著,全氮、速效氮、速效钾显著(P<0.05)下降33.0%、40.3%和33.5%,但仍在适宜栽培范围,再次利用需补充养分,而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数量)显著增加是限制重茬基质再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利用该消毒设备对西瓜重茬基质消毒的最佳运行参数为:单次进料量为3 m3,基质含水率为40%,高温(70℃)消毒2.0~2.5h.田间验证试验显示,连茬种植西瓜后,经消毒处理的重茬基质枯萎病发病率与新基质无差异,分析基质中病原菌数量发现,经过高温处理后重茬基质中尖孢镰刀菌数量与新基质处理无差异,均显著低于未经消毒处理.此外,西瓜采收后的生长指标(植株干质量、单果质量和产量)均与新基质无差异.因此,基于导热油外加热的消毒设备处理西瓜重茬基质工艺达到了很好的灭菌效果,满足西瓜生产需求.整个工艺的经济成本为42.25~53.50元/m3,可以控制在新基质价格的6%以内.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草莓育种新动态及发展趋势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莓作为重要的浆果类作物之一,其栽培面积和产量一直居于世界小浆果生产的首位,业已成为我国效益最好的农业产业。栽培草莓选育始于19世纪初的英国,我国草莓育种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50年代,本文按照时间节点介绍了国内外草莓育种历程及代表性草莓品种。八倍体栽培草莓基因组中亚基因组间存在高度同源性,到目前为止未组装出较为完整的参考基因组;二倍体森林草莓基因组经过多次修订具有较高的完整性和精密性。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大量的草莓品质和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被开发,这些标记也被应用于草莓育种项目中,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我国草莓育种存在亲本遗传背景狭窄、育种方法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草莓育种未来方向和发展趋势。


7个饲草谷子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养分分布格局
《中国草地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江苏地区7个饲草谷子品种在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茎秆、穗、叶片和全株中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张杂谷10号、张杂谷13号和大同37的茎秆、叶片和全株中粗蛋白质(CP)含量抽穗期显著高于灌浆期和成熟期(P<0.05);赤谷16、张杂谷16、豫谷18和衡饲1号的茎秆、穗和全株中CP含量灌浆期显著高于抽穗期和成熟期(P<0.05)。大同37的茎秆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灌浆期(P<0.05),其它6个品种茎秆中的WSC含量均为成熟期最高;穗中的WSC含量7个参试品种均为成熟期最低;叶中的WSC含量7个参试品种均为抽穗期最低。7个参试品种全株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为抽穗期最高。7个参试品种穗和全株的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抽穗期显著高于成熟期(P<0.05)。综合分析表明,供试饲草谷子品种在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茎秆、穗、叶片和全株中的各营养成分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抽穗期张杂谷13号茎秆、穗及全株中的CP含量高于其它品种,NDF和ADF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品质较好;灌浆期张杂谷16和豫谷18全株中CP含量高于其它品种,NDF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品质较好。


南粳系列水稻品种的食味品质与稻米理化特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3个优良食味南粳品种的主要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特点及与亲本间的差异,为水稻优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南粳9108、南粳5055及其父本关东194、母本武粳13和武香粳14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稻米理化特性、支链淀粉分支结构、RVA谱黏滞性、热力学特性、米饭食味特性等25个食味品质相关性状的差异,分析稻米理化性状与米饭食味特征值间的关系、化学成分和支链淀粉分支结构与理化特性间的关系。【结果】3个南粳品种在大多数性状上具有一致性,与常规粳稻亲本武粳13和武香粳14相比,3个南粳品种均具有更小的直链淀粉含量、峰值时间、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回复值、消减值、回生焓、回生率和米饭硬度值,更大的胶稠度、崩解值、米饭黏度值和综合食味值。在支链淀粉分支结构上,3个南粳品种的A链(DP6-12)比例更大,而B1链(DP13-24)更小。3个南粳品种大多数性状均与关东194相似,说明南粳系列品种的食味品质特性遗传自关东194。3个南粳品种中亦存在差异性状,南粳46的蛋白质含量和热力学参数更低,南粳9108的脂肪含量更高,而南粳5055的成糊温度更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除蛋白质含量、糊化温度、峰值时间外,米饭综合食味值与稻米大多数理化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而稻米理化特性主要受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结论】3个南粳品种食味品质的优异特性是具有更低的糊化和回生特性,更高的胶稠度和米饭黏性,更短的糊化时间和更大的崩解性能。较低的直链淀粉含量是其优良食味品质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蛋白质含量和支链淀粉分支链比例主要对糊化和回生特性起作用。
关键词: 水稻 蒸煮食味品质 直链淀粉含量 支链淀粉链长 RVA谱


猪肉12-脂肪氧合酶催化结构域的表达、纯化及其酶学性质分析
《食品科学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在猪肉贮藏、加工过程中对脂肪氧化及风味形成的作用机制。通过序列分析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获得了猪肉12-脂肪氧合酶催化结构域(12-lipoxygenase catalytic domain,12-LOXcd)的编码基因,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经镍柱亲和层析和Superdex G200凝胶过滤层析纯化得到12-LOXcd蛋白,并研究其酶学性质。结果表明,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pMBP-12-LOXcd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可溶性表达了猪肉12-LOXcd,该重组蛋白经纯化可达电泳纯。12-LOXcd以亚油酸为底物的比活力为2 826.7 U/mg,最适pH值为6.0,最适作用温度为30℃。亚油酸K_m为0.40 mmol/L,亚麻酸K_m为0.55 mmol/L,花生四烯酸K_m为4.15 mmol/L,表明最适底物为亚油酸。与大豆LOX相比,该酶在较高NaCl质量分数(9%)时仍保持活性稳定;对热较不稳定,在60℃条件下失活,但优于大豆LOX的热稳定性;此外,12-LOXcd的pH值稳定性也优于大豆LOX,在碱性条件下仍能保留部分活力。


一种农用气液两相喷头的设计与喷雾特性仿真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文丘里原理设计了一款农用气液两相喷头,并采用k-ε湍流模型,利用FLUENT和CFX求解器对喷头内部气流场进行了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喷头出口平面中心区域的气流速度达到亚音速和超音速,喷头出口的气流速度随着两相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当气相入口压力一定时,液相入口压力的增大可使喷头下方两侧气流朝喷头轴向集中,喷口中心区域气流速度的实测值与仿真值的相对偏差≤10%,仿真结果真实可靠.雾滴粒径测试结果表明:在0.05 MPa的恒定水压下,雾滴粒径随着气压的增高而降低;在常用工作气压下,距喷头喷射距离1.6 m处,粒径65μm以下的雾滴比例≥85%,雾滴体积中径(D50)<50μm.所设计的喷头雾化性能优异,可获得烟雾级雾滴,适用于在设施农业中进行整棚弥散性喷雾防治病虫害.
关键词: 气液两相 喷头 文丘里效应 计算流体力学(CFD) 喷雾特性


水肥处理对基质栽培西瓜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及 光合特性的影响
《土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水肥耦合效应对基质栽培西瓜生长状况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基质栽培西瓜的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在田间温室条件下,基质栽培西瓜"苏蜜8号",通过设置3个水分梯度和4个施肥梯度,研究不同水肥处理对西瓜产量、光合特性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中水处理(整季60 L)下,施肥量为N-P2O5-K2O(20g-10g-30g)的养分供应下,西瓜产量和植株生物量达最高值.水分、肥料及二者交互作用对西瓜产量和植株地下部生物量的影响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且影响大小顺序为肥料作用>水分作用>交互作用.灌溉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在同一水分条件下,适量增肥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水肥交互作用对西瓜不同生育期内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5),但对叶片蒸腾速率只有在膨瓜期内影响较大,在苗期影响蒸腾速率的主要因子是灌水量.
关键词: 基质栽培 水肥交互作用 灌溉水分利用效率 光合特性


紫山药淀粉的糖化工艺优化及体外消化模拟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旨在研究紫山药淀粉糖化工艺及在模拟体外消化过程中的消化特性.以还原糖含量为指标,主要考察葡萄糖糖化酶添加量、温度、pH值和时间对糖化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糖化工艺.结果表明,最优糖化工艺条件为糖化酶添加量180 U/g,糖化温度65℃,糖化pH值4.5,糖化时间60 min.体外消化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紫山药的可溶性糖、还原性糖释放率较低,且远低于酶解过程,主要是因为模拟的肠液中只有胰淀粉酶可以水解紫山药淀粉,产生糊精和糖,不能进一步水解.


江浙地区秀珍菇双翅目害虫鉴定及防治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江浙地区秀珍菇双翅目害虫的种类、发生规律及其生物防治方法,为秀珍菇双翅目害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江苏灌南、高淳和浙江淳安、江山的7个秀珍菇栽培基地采集双翅目害虫虫样,采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虫样进行分类鉴定;采用黄板诱虫法监测秀珍菇出菇棚害虫全年动态消长规律,绘制双翅目害虫消长动态曲线;在秀珍菇出菇期,采用喷雾法测定1%印楝素水分散粒剂1000倍稀释液和1200 ITU/mg苏云金芽孢杆菌以色列变种(Bti)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对双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在江浙地区7个秀珍菇栽培基地采集虫样70份,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当地秀珍菇栽培中受到4科[眼蕈蚊科(Sciaridae)、蚤蝇科(Phoridae)、果蝇科(Drosophilidae)和瘿蚊科(Cecidomyiidae)]5属[迟眼蕈蚊属(Bradysia impatiens)、厉眼蕈蚊属(Lycoriella ingenua)、异蚤蝇属(Megaselia tamilncduensis)、果蝇属(Drosophila glabriapex)和瘿蚊科未知属]双翅目虫害的危害,其中迟眼蕈蚊属的异迟眼蕈蚊发生范围最广、样本数最多;黄板监测结果显示,江浙地区秀珍菇双翅目害虫全年在5—7月和9—10月出现两个高峰;对害虫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印楝素和Bti对秀珍菇上的双翅目害虫均有明显的杀虫活性,第2次用药15 d后黄板上的平均成虫数分别只有89.73和101.27只/板,明显少于对照虫数(281.23只/板),印楝素防治效果略优于Bti,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迟眼蕈蚊属的异迟眼蕈蚊是江浙地区秀珍菇栽培中害虫种类的优势种群;在江浙地区秀珍菇出菇棚中双翅目害虫全年有两个发生高峰,分别为5—7月和9—10月;印楝素和Bti两种生物药剂对秀珍菇上的双翅目害虫均有明显的杀虫效果,可作为防治秀珍菇双翅目害虫的药剂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宿迁地区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综合防控的做法和效果
《中国蔬菜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江苏宿迁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占比较高,经过综合防控技术的改进和推广,如轮作、间作和伴生、水洗盐、增施生物菌肥、高温闷棚消毒等,有效缓解了土壤连作障碍,降低了蔬菜发病率和死苗率。江苏省宿迁市常年蔬菜生产面积14万hm(221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7万hm2(105万亩)。由于蔬菜生产设施不可移动或移动工本较大以及蔬菜生产区域性强,特别是在倡导一村(区域)一品,蔬菜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情况下,多数地区蔬菜生产种类单一;设施为蔬菜提供了适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