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南南渡江唇?染色体核型和银染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海南南渡江野生唇?(Hemibarbus labeo)为材料,采用腹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秋水仙素,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分析唇?染色体核型和银染(Ag-NORs)。结果显示,唇?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50,核型公式为2n=18m+12sm+12st+8t,其染色体臂数(NF)为80,未发现异型染色体,Ag-NORs出现在第5对和第11对同源染色体的短臂末端。鮈亚科鱼类染色体进化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唇?具有鮈亚科鱼类的原始核型。本研究不仅补充了唇?的细胞遗传学数据,为研究鮈亚科/?属鱼类的分类与进化提供了数据资料,也为唇?的种质资源保护、种质改良等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蛋白激酶C-alpha(PKCα)的基因克隆和免疫应答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蛋白激酶C(PKC)广泛参与哺乳动物T、B淋巴细胞涉及的免疫反应并发挥重要作用,然而PKC在鱼类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却少有报道。本研究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中克隆了PKC家族的典型成员PKCα(命名为CsPKCα),并进行了分子特征和表达模式分析。CsPKCα的cDNA全长为2315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2013 bp。qRT-PCR分析显示,CsPKCα在各个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鳃、肝脏、皮肤和肠中具有较高的转录水平,表明CsPKCα可能在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随后检测了CsPKCα在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感染后6种免疫相关组织(鳃、肝脏、皮肤、肠、脾脏和肾)中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发现细菌侵染后24 h或48 h,CsPKCα在鳃、肾脏、皮肤和脾脏中显著上调,侵染后12 h在肝中有显著性下调。研究表明,CsPKCα可能在应对哈维氏弧菌的免疫应答中发挥作用,但是否参与病原菌侵染的巨噬细胞激活以及与T、B细胞相关的信号通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是关于PKCα参与鱼类细菌性免疫反应的首次报道。
关键词: 半滑舌鳎 蛋白激酶C-alpha 哈维氏弧菌 免疫应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网囊网目尺寸选择性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支撑《全国海洋捕捞准用渔具目录》的实施与管理,本文利用套网法在黄海区海州湾海域开展了黄海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网囊选择性研究.在分析渔获的基础上,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Logistic模型等分析方法,获得了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渔获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主要渔获物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的选择性曲线.研究显示,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加,渔获物质量和逃逸率均逐渐增加;竹荚鱼、小黄鱼和带鱼的50%选择体长(L0.5)逐渐增大,且L0.5与网囊网目尺寸呈线性关系;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按照底拖网54 mm网目尺寸标准执行偏小.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小黄鱼、竹荚鱼和带鱼最小可捕规格,变水层疏目拖网网囊最佳网目尺寸分别为65.78、78.82和67.36 mm.在目前渔业资源状况下,为保护小黄鱼等中小型经济鱼类,建议将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网目内径)设定为66 mm.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近海捕捞渔具管理以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海州湾 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 渔获物 选择性 套网法 网囊网目尺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雌蟹抱卵前后能量代谢酶的变化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天然群体和养殖群体的性成熟中华绒螯蟹雌蟹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中华绒螯蟹抱卵前后不同组织中能量代谢酶[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脱氢酶(PK)、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精氨酸激酶(AK)]的活性,探讨雌蟹在抱卵繁殖期间能量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雌蟹抱卵前肝胰腺和肌肉组织HK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后.抱卵前后肝胰腺和肌肉组织PFK活性无显著差异.雌蟹抱卵前肝胰腺组织PK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后,而抱卵前肌肉组织PK活性显著低于抱卵后.雌蟹抱卵前肝胰腺组织SDH活性高于抱卵后,但差异不显著;抱卵前肌肉组织SDH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后.雌蟹抱卵前肝胰腺组织MDH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后,而抱卵后肌肉组织MDH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前.雌蟹抱卵前肝胰腺组织AK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后,而抱卵后肌肉组织AK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前.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群体和养殖群体抱卵前主要利用肝胰腺中的糖酵解酶、三羧酸循环酶和精氨酸激酶催化底物释放能量,但抱卵后主要利用肌肉组织中的糖酵解酶、三羧酸循环酶和精氨酸激酶催化底物释放能量;两个群体抱卵前后HK、PFK、PK、SDH、MDH和AK活性都呈现出组织差异性,在能量代谢中发挥特定作用.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抱卵蟹 肝胰腺 性腺 能量代谢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4年秋季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20 CSCD
摘要:基于2014年秋季在渤海进行的水文、化学和生物方面的综合大面调查,研究了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结果显示:2014年渤海秋季共鉴定浮游植物3个门42属96种,其中以硅藻为主,为34属79种,占总物种的82%;甲藻门7属16种,占总物种的17%;金藻门1属1种.其中,角毛藻属的种类最多,共17种;其次为圆筛藻属,共13种.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介于(0.71~72.15)×104 cells/m3,平均为13.88×104 cells/m3,硅藻与甲藻细胞丰度比值为2:1,硅藻在莱州湾的细胞丰度极显著高于其他海区,甲藻在渤海中部海区的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威氏圆筛藻(C.wailesii)、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渤海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分布不均,局部海域由于单一优势种过量繁殖多样性降低,低值区分布于辽东湾和渤海海峡海域.与历史同期资料对比,渤海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出现明显的物种演替现象,甲藻中的角藻逐渐兴起,其在渤海中部及辽东湾的优势地位已经超过角毛藻属和圆筛藻属,渤海秋季局部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已经由硅藻控制转为硅藻和甲藻共同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体色和规格克氏原螯虾营养品质差异的研究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体色及规格克氏原螯虾(Procambraus clarkii)的营养品质差异,选择不同规格红壳虾、青壳虾,并测定其肌肉中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含量、肌肉质构等.结果显示:不同规格的克氏原螯虾肌肉水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肌肉水分随着规格的增大而降低,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随着规格增大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肌肉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为油酸(C18:1n9c).红壳虾肌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随着规格的减小而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随着规格的减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而青壳虾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随着规格的减小而增大.不同规格的红壳虾中,必需氨基酸除苯丙氨酸外,各氨基酸之间呈现显著性差异,青壳虾的呈味氨基酸随着规格的变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小规格的青壳虾、红壳虾肉质较嫩,硬度小.随着虾规格的增大,虾肉的硬度和黏性呈现显著性增大.结果表明:不同体色规格克氏原螯虾营养品质有显著区别.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raus clarkii) 规格 体色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河网典型水草床与贝类群落生物量特征
《生态学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5年和2018年12月初调查珠江河网4个江段(左滩、小塘、外海和榄核)的典型水草床群落生物量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调查了相应江段的水草床、邻近非水草床区域的主要贝类生物量时空变化,并利用CCA分析其与主要水文、水质及沉积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珠江河网典型水草床群落主要以刺苦草为优势种,偶伴生金鱼藻、穗状狐尾藻和轮叶黑藻等种类;对比两次调查结果发现,除小塘江段水草床生物量(以鲜重计)维持较稳定,高达9 kg·m~(-2)以外,其余3个江段的水草床均有种类减少、生物量下降的消落趋势。小塘江段贝类生物量最高,均值达968.8 g·m~(-2),显著高于其他江段;所调查江段水草床区域中的贝类均高于非水草床区域;在由浅至深的水草床区域,虽然水草生物量逐增,但其贝类生物量却逐减;相同江段非水草床区域的贝类生物量显著低于水草床区域,表明珠江河网水草床为贝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生长和繁育生境。径流量和水位变化可能是驱动珠江河网典型水草床群落年际演替的主要因素,而水草优势种类的保持可能受沉积物粒径组分和水体流速等因子的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安庆段一头死亡长江江豚元素含量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2017年9月12日发现于长江安庆段的1头野外死亡长江江豚样本(AQJT20170912),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其脑、心脏、肝脏、肺、肾、胃、肠、睾丸、肌肉、皮肤10种组织器官中钾(K)、钙(Ca)、钠(Na)、镁(Mg)、钴(Co)、铁(Fe)、铜(Cu)、锌(Zn)、铅(Pb)、镉(Cd)、汞(Hg)、砷(As)共12种元素的含量,以期探究各元素在其组织器官中的累积特征.结果显示,该样本Fe、Cu、Zn、Pb、Cd、Hg在不同组织器官中表现出差异性累积特征,这与水生哺乳动物组织器官元素累积特征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元素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特有的生理功能.对比分析发现,鲸类动物组织器官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累积特征有一定规律,并不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呈显著差别,总体表现为Na>K>Ca>Fe>Mg>Zn>Cu>Co.此外,AQJT20170912各个组织器官中毒性元素Pb、As的含量均较高,这应与其栖息环境的元素背景有关,应予以关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藏河流裂腹鱼类分布格局及环境影响因素 -以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为例
《生态环境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藏因其独特而复杂多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成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为探索环境因素对西藏河流裂腹鱼类分布的影响机制,2017年4月—2018年10月对西藏境内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裂腹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并监测了主要的水体理化指标.鱼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在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分别发现裂腹鱼4种、9种,两条河流分布的裂腹鱼种类各不相同.对裂腹鱼类与环境变量关系的冗余分析表明,怒江与裂腹鱼类分布有关的环境变量主要为水温(P<0.05,R2=0.1981)和流速(P<0.01,R2=0.3636),雅鲁藏布江与裂腹鱼类分布有关的环境变量主要为海拔(P<0.01,R2=0.7605)、水温(P<0.01,R2=0.2746)、Chla浓度(P<0.05,R2=0.2365),影响西藏裂腹鱼类分布的环境变量主要包括水温、流速、海拔和叶绿素a浓度.怒江裂腹鱼类的分布主要与水温、流速相关.雅鲁藏布江的裂腹鱼类的分布与水温、叶绿素a及海拔相关.裂腹鱼类的分布与水温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裂腹鱼类多样性指数与海拔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裂腹鱼类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上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3700—3900 m海拔范围内裂腹鱼种类丰度最高.不同属的物种在西藏的分布海拔有一定差异,裂腹鱼属、叶须鱼属和裸裂尻属鱼类主要分布在1700 m以上海拔;尖裸鲤属分布在3700 m以上;裸鲤属分布在4600 m以上.研究结果对西藏的裂腹鱼类资源保护及种群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西藏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管理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怒江 雅鲁藏布江 裂腹鱼类 环境因素 海拔 分布格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通天河2种高原鳅星耳石锶和钙的微化学特征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解析了青藏高原地区特有鱼类的生态类型与古环境演变的关系.[方法]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技术(EPMA),对采于长江源区通天河段的斯氏高原鳅和小头高原鳅进行星耳石Sr、Ca元素分析,同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了水中Sr元素的浓度.[结果]发现斯氏高原鳅和小头高原鳅均可分为2种生活史类型:(1)从耳石的核心至最边缘的Sr/Ca比值保持在较低水平(<3),面分布分析图呈现低Sr的蓝色,显示个体的整个生活史均在低Sr环境的水里;(2)Sr/Ca比值在2~15之间显著波动,Sr元素强度分析图呈现高Sr的绿色(斯氏高原鳅)甚至红色(小头高原鳅),暗示其高Sr环境的履历.[结论]2种高原鳅耳石Sr元素的特征与通天河上游水域Sr高、下游水域Sr相对较低的环境背景值相吻合.本研究为从新角度了解青藏高原古环境变迁提供思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