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脂肪源日粮补充维生素E对罗氏沼虾生长、免疫及肉品质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完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饲料配方,降低罗氏沼虾饲料成本。研究采用3×2双因素设计,配制6组饲料,分别包含鱼油(fish oil, FO)、豆油(soybean oil, SO)、菜籽油(rapeseed oil, RO)三种脂肪源;200 mg/kg (200VE)和600 mg/kg (600VE)两个维生素E (VE)水平。养殖实验在温室水泥池中进行,每个处理3个重复,养殖期8周,每天定点定量投喂3次。结果显示,相对于FO组, SO和RO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饵料系数显著下降(P<0.05),而VE对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无显著影响(P>0.05)。对于血淋巴抗氧化指标,在相同VE水平下,FO组血淋巴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低于SO和RO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均显著高于SO和RO组(P<0.05), SO组丙二醛(MDA)水平均显著低于FO和RO组(P<0.05)。在相同脂肪源下, 600VE可显著提高FO组T-AOC活性, RO组GPX活性以及SO和RO组SOD活性(P<0.05),而VE水平对MDA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对于血淋巴生理生化指标,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甘油三酯(TC)受日粮影响显著(P<0.05);AST和ALB受氨氮应激影响显著(P<0.05)。此外,日粮脂肪源和VE水平对肉质也有显著影响。其中, SO组肌肉鲜度和滋味强度较高; RO组鱼腥味较低; FO组肌肉亮度较高,气味强度较低。在200 mg/kg VE水平下, FO组肌肉硬度、胶黏性、耐咀性、黏性和回复性显著高于植物油组(P<0.05); RO组的肌肉蒸煮损失显著高于其余组(P<0.05)。600VE水平可明显提高肌肉嫩度和多汁性(P<0.05),而对肌肉蒸煮损失和滴水损失无显著影响(P>0.05)。上述结果表明,相对于鱼油,豆油和菜籽油等植物油是罗氏沼虾更优质的脂肪源, VE在以鱼油为单一脂肪源的饲料中有一定的促生长和缓解应激的作用,且脂肪源和VE均显著影响肌肉品质。本研究结果将为降低鱼油在罗氏沼虾饲料中的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株副溶血性弧菌裂解性噬菌体VpJYP2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株副溶血性弧菌裂解性噬菌体VpJYP2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探讨VpJYP2对生三文鱼片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杀菌效果.结果显示,噬菌体VpJYP2的噬菌斑透明,直径为1~2 mm,外有晕圈;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其头部呈二十面体立体结构,直径约64 nm,尾部长约70 nm,尾鞘带宽约20 nm,属于肌尾病毒科(Myoviridae);VpJYP2基因组全长25363 bp,含有45个开放阅读框,推定为已知功能的有13个;VpJYP2在40~50℃稳定,在pH 4~11稳定,最佳感染复数为0.01,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约为5 min,裂解期约为55 min,裂解量约为45.VpJYP2能显著降低生三文鱼片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含量.结果表明,VpJYP2具有作为副溶血性弧菌生物杀菌剂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裂解性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杀菌作用 生三文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U-net模型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水体提取中的应用
《国土资源遥感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安徽省巢湖流域为研究区,采用U-net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对高分一号(GF-1)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水体信息提取,并对比分析了2种模型的水体提取结果和效率.结果表明:①对于大面积水体,2种模型的水体提取结果均具有较高的精度;②对于小面积水体,随机森林模型水体提取结果存在较多细碎图斑,U-net模型水体提取结果和人工目视解译结果更加符合;③对于遥感影像中城市建筑物阴影和山体阴影,U-net模型能较好地消除阴影影响,正确提取水体,而随机森林模型存在较多将阴影误分为水体的现象;④总体来看,在复杂地表覆盖类型条件下,U-net模型提取水体的总体精度为98. 69%,Kappa系数为0. 95,均高于随机森林模型,在2种模型漏分误差相当的情况下,U-net模型错分误差远小于随机森林模型.U-net模型避免了人工提取分类特征的过程,自动化程度更高,训练效率较高,适用于遥感影像中水体高精度提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育进展与展望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长江上游渔业资源衰退的代表性物种,目前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社会关注度空前。在圆口铜鱼自然繁殖条件几尽丧失的情况下,人工驯养繁育成为保护该物种的极重要选择。近年来,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对圆口铜鱼的保护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总结了圆口铜鱼养殖生物学、人工驯养与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濒危物种 人工驯养 人工繁殖 鱼类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喉拟水龟Dmrt1基因克隆及其表达特征
《水生生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环境依赖型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研究把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Temperature sex determination,TSD)的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Dmrt1基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黄喉拟水龟雌雄性腺转录组数据筛选和克隆了Dmrt1 cDNA全长序列,RACE-PCR结果显示该序列全长1811 bp,包括3′端非编码区572 bp,开放阅读框1110 bp,共编码370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显示,黄喉拟水龟Dmrt1基因与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同源性最高,达97.57%;与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Dmrt1同源性达75.54%.与小鼠(Mus musculus)Dmrt1同源性达63.25%,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Dmrt1同源性最低,为21.62%.定量PCR(RT-qPCR)结果显示,Dmrt1在成年黄喉拟水龟卵巢中表达较少,在精巢中表达较为明显,但其他体组织中表达量极少,且Dmrt1在25℃产雄温度下胚胎发育的19—22期表达量逐步增加且显著高于32℃产雌温度下表达量.原位杂交分析显示,黄喉拟水龟Dmrt1主要在支持细胞中表达,在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中有少量表达.以上研究结果表明,Dmrt1基因可能参与黄喉拟水龟性别决定和雄性性腺分化过程,参与雄性性腺的发育过程,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黄喉拟水龟温度依赖型性别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条件下黑足鲍干露耐受能力和生化响应的模拟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黑足鲍(Haliotis iris)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干露的耐受能力及生化响应情况,于2019年11月在新西兰进行了黑足鲍的室内可控实验.结果显示,黑足鲍的耐干露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10℃和15℃条件下干露胁迫的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48.80 h、33.75 h和23.20 h;各实验组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力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从0 h的11.45~12.70 U/mg降低到1.43~1.83 U/mg,温度越高的实验组CCO活力降低的速率越快,且各实验组CCO活力的最小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延胡索酸还原酶(FRD)、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一氧化氮(NO)含量呈先升高再降低趋势,温度越高的实验组,指标到达最大值的时间越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只在4℃实验组表现出协同作用,其余两个实验组SOD酶未被激活;丙二醛(MDA)含量持续升高,从0 h的2.71~3.01μmol/mg增长到8.62~9.10μmol/mg,温度越高的实验组,MDA含量到达最大值的时间越短,且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黑足鲍可以通过保持一定时间的有氧呼吸和糖酵解的异化作用来应对干露胁迫,但是随着干露时间的延长,代谢系统紊乱,乳酸大量积累.同时,干露胁迫也导致了免疫相关功能的紊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从而影响其生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糖定性定量的色谱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糖类为多羟基的醛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是组成生物体的四大组分之一,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的主要来源.糖类有单糖、寡糖和多糖3种形式,在生命体中大都以多糖的形式存在.多糖结构复杂,相对分子质量大,由10个以上的单糖组成,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多糖的生物活性与其单糖组成密不可分,因此,研究多糖中单糖组成的定性与定量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单糖是一种含有多羟基的亲水性大分子,具有结构相似、亲水性、无发色基团和荧光基团的性质,其定性与定量工作极具挑战.本文以四种单糖定量色谱方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研究现状为重点进行论述,对色谱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势进行分析与评述,并对单糖的色谱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气相色谱 毛细管电泳 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 单糖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网箱控制法和模型法的长江4种淡水鱼目标强度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TS)是将回波积分值转换成绝对资源量的关键参数,同时也是渔业声学技术的热点研究内容.2012年12月及2013年6-7月,在三峡水库中华鲟基地网箱内使用BioSonics DT-X(199 kHz)分裂波式科学回声仪测定了4种共计31尾不同鳔室构造和体型的长江淡水鱼类背腹方向的目标强度,并将此结果与基尔霍夫近似模型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实验鱼包括鳊(Parabramis pekinensis) 6尾、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8尾、鲇(Silurus asotus)10尾及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7尾.结果表明,模型法测定结果与网箱控制法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构建4种鱼TS值(dB)与体长(BL, cm)的标准方程分别为鳊:TS=20lg(BL)-70.1 (R~2=0.94);鲢:TS=20lg(BL)-67.0 (R~2=0.80);鲇:TS=20lg(BL)-74.5 (R~2=0.80)及长江鲟:TS=20lg(BL)-66.1 (R~2=0.94).模型法获得实验鱼目标强度的分布表明,鱼类不同的形态学特征及鳔室数量会影响目标强度的大小与分布特征.低频(38 kHz)下鳊、鲇及长江鲟目标强度最大值对应的姿态倾角出现在-10°~0°,而鲢目标强度最大值出现在-20°~-10°,且不同种类鱼的目标强度最大值所对应姿态倾角的位置各不相同.本研究通过网箱控制法和模型法测定了4种不同鳔室构造和体型的长江淡水鱼类目标强度,可为长江淡水鱼类目标强度研究提供有益借鉴,为采用渔业声学方法进行长江淡水鱼类垂直原位监测评估资源量提供相关参数.
关键词: 目标强度 资源评估 长江 淡水鱼类 网箱控制法 基尔霍夫近似模型 渔业声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蔬菜漂浮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异位处理效果
《淡水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高效可行的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技术,本研究构建了一种蔬菜漂浮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进行异位生态处理,通过考察漂浮湿地蔬菜根系表面胞外酶活性和蔬菜直接吸收氮磷含量,分析了蔬菜漂浮湿地的净化机理和营养物质循环利用效率,并通过测定水生蔬菜可食用部分重金属含量判定漂浮湿地种植蔬菜的安全性.结果显示:蔬菜漂浮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中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悬浮物(TSS)的去除率分别为42.6% ~58.5%、44.6% ~59.9%、57.8% ~70.0% 以及49.7% ~74.9%,处理后出水可满足《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一级或二级排放要求.蔬菜根系表面生物膜检测到分属磷酸酶类、酯酶类、肽酶类、蛋白酶类和糖苷酶类等19种胞外酶类活性.漂浮湿地中蔬菜直接吸收利用的氮磷分别占系统净化氮磷总量的20.9%和27.6%.蔬菜漂浮湿地种植的空心菜和水芹可食用部分中Pb(铅)、Cd(镉)、Cu(铜)、Hg(汞)、As(砷)和Cr(铬)等重金属含量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限量值.结果表明,该漂浮湿地系统可作为池塘养殖尾水减排的有效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在抗高温胁迫中的表达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 TPS)是海藻糖合成的关键酶,在生物体逆境胁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温胁迫转录组测序的Unigene序列为基础,采用直接PCR扩增的方法,获得了TPS部分c DNA(完整的ORF和部分UTR)序列(LvTP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LvTPS序列包含1个2529 bp的开放阅读框,可编码84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95.4kDa,等电点为6.17。LvTPS具有Glyco-transf-20和TrehalosePPase2个功能结构域。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LvTPS与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相似性最高,为63.73%;系统进化树显示,凡纳滨对虾与中国对虾亲缘关系最近,并与蓝蟹(Callinectes sapidus)、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等无脊椎动物聚为一支,脊椎动物单独聚为一支。基因表达水平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LvTPS在鳃、肝胰腺、眼柄、心脏、神经和肌肉6种组织中均表达。鳃和肌肉表达量基本相同,为最高;眼柄、心脏和神经表达量次之,显著低于鳃和肌肉中的表达量(P<0.05);肝胰腺中表达量为最低,显著低于其他5种组织中的表达量(P<0.05)。与26℃温度下的凡纳滨对虾相比,水温升至32℃时,眼柄和心脏中的LvTPS显著上调表达(P<0.05);水温升至38℃时,鳃、肝胰腺、眼柄和心脏中LvTPS显著上调表达(P<0.05)。其中,在肝胰腺中表达量变化较显著。之后,随着温度的下降,其表达量总体呈下调趋势。回温至32℃和26℃时,6种组织中LvTPS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在神经和肌肉中,不同温度胁迫下的LvTPS基因表达量没有显著变化。上述研究结果表明,LvTPS与凡纳滨对虾应对高温胁迫过程密切相关。本研究可为解析凡纳滨对虾应答高温胁迫机制提供一些基础数据。
关键词: 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 凡纳滨对虾 高温胁迫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