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产量与群体质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水稻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栽培技术,可以充分挖掘水稻产量潜力,大幅度提高单产。论文旨在探明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方法】于2010—2011年在贵州省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不同生态稻区,以当地具有高产潜力的杂交籼稻品种为试材,设计精确定量施肥模式(accurate fertilizer,AF)与常规施肥模式(conventional fertilizer,CF),通过对两种施肥模式的比较,研究不同施肥模式的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精确定量施肥模式以斯坦福(Stanford)方程为基础,根据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及氮肥当季利用率计算总施氮量,各阶段的施肥量根据目标产量的阶段需氮量确定。精确施肥模式的总氮按照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为30%﹕20%﹕35%﹕15%施用,常规施肥模式氮素总量按基肥﹕分蘖肥﹕促保花肥为20%﹕60%﹕20%施用。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取地上部分测定叶面积和干物质量,成熟期考查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结果】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点的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12.4%—48.0%,从产量构成因素看,穗数和穗粒数均较常规施肥模式有不同程度提高,穗数增加8.1%以上,穗粒数增加2.5%以上,群体颖花量增加14.3%以上,而结实率和千粒重两种施肥模式的差异较小;比较分析两种施肥模式的穗型大小,精确定量施肥模式较常规施肥模式穗粒数小于100粒的小穗比例降低、100—250粒的大穗和250粒以上的特大穗比例增加,小穗比例减少了36.7%—100%,大穗比例提高了2.2%—11.4%,特大穗比例提高了23.3%—94.9%;在叶面积指数与粒叶比方面;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的群体叶面积指数拔节前有所降低(4.2%—11.8%)、抽穗期显著提高(4.2%—13.9%);粒叶比明显增大,其中颖花/叶为9.3%—32.7%、实粒/叶为12.8%—35.7%、粒重/叶为10.1%—36.3%;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拔节前有所降低,拔节至抽穗期提高了9.8%—50.8%,抽穗至成熟期提高了26.9%—62.7%。【结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贵州杂交籼稻产量,其途径主要通过控制拔节前的群体生长,促进拔节后的群体发展,适度减小拔节前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扩大拔节后尤其是抽穗后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在稳定提高穗数的基础上,控制晚生小穗数量、促进大穗形成,提高穗粒数和粒叶比,实现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的高积累,从而获得高产。


两个油菜新品种不同耕作方式与种植密度的产量表现
《贵州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给黔油22号和黔油28号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参考,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比较了翻耕移栽和免耕移栽及4种种植密度(2 500株/667m2、4 000株/667m2、5 500株/667m2和7 000株/667m2)下两品种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1)黔油22号在翻耕移栽和免耕移栽条件下,种植密度为5 500株/667m2时的产量最高,分别为185.37kg/667m2和176.04kg/667m2,与其他密度处理间差异极显著。2)黔油28号在翻耕移栽条件下,种植密度为4 000株/667m2时的产量最高,达177.36kg/667m2;在免耕移栽条件下,种植密度为7 000株/667m2时的产量最高,达170.36kg/667m2,且两种耕作方式下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结论:在遵义及相似生态区,黔油22号进行翻耕移栽和免耕移栽的最佳密度为5 500株/667m2;黔油28号翻耕移栽的密度为4 000株/667m2,免耕移栽的密度为7 000株/667m2。
关键词: 免耕移栽 翻耕移栽 种植密度 黔油28号 黔油22号 产量


贵州育成杂交玉米品种的产量变化与种质基础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贵州杂交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统计分析了2000-2012年贵州省审定115个杂交玉米品种的产量变化及其亲本种质基础。结果表明:12000-2012年贵州省育成杂交玉米品种的产量由500 kg/667m2左右逐步增加到近年的615 kg/667m2以上,且审定品种与对照品种的产量增幅逐渐缩小,对照品种在年际间的稳产性逐渐增强。2贵州省杂交玉米品种的种质基础主要是Suwan、PB、地方种质和Reid种质,suwan(PB种质)×改良Reid种质是贵州省的玉米杂优模式之一,也是贵州省抗逆性和丰产性玉米育种的代表模式。


甘蓝型油菜双低pol CMS恢复系2350C的选育与应用
《贵州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给三系杂交油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优良恢复系,以双低pol CMS恢复系5900C为母本、单低pol CMS恢复系Q16C为父本,采用去雄杂交和连续定向选择方法,于2009年成功转育成综合性状好、品质优、含油率较高的pol CMS恢复系2350C。该恢复系具有成熟期早、抗病能力强,较易配出强优组合的特点,其芥酸含量为(0.50±0.12)%,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为(33.23±2.34)μmol/g,含油率为(42.36±0.67)%,利用5900C恢复系组配的三系杂交油菜组合已先后进入国家和贵州省油菜区域试验。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波利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恢复系 双低油菜


10个糖能兼用甘蔗品种(系)的性状表现
《贵州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满足贵州蔗糖业对甘蔗良种的需求,为今后甘蔗生产燃料乙醇进行品种储备,于2011—2012年以贵州主栽品种桂糖11号为对照,对鉴选出的10个甘蔗品种(系)进行新植和宿根品比试验,了解不同糖能兼用甘蔗品种(系)在贵州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桂糖96/211、黔蔗06/212和德蔗03/83综合表现优良,蔗茎产量分别超对照24.49%、29.89%和25.45%,蔗糖含量超对照34.92%、38.92%和37.08%,可发酵糖含量超对照33.46%、38.63%和39.31%,并且蔗茎产量达到能源甘蔗品种120t/hm2以上的技术要求,在贵州既可作为优良的糖蔗品种(系)推广应用,也可作为能源蔗开发利用;赣蔗18号、黔蔗06/89、云蔗03/45和黔蔗06/156蔗糖含量分别超对照27.69%、25.15%、19.15%和11.69%,可作为优良糖蔗品种(系)推广应用。


草菇α-淀粉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食用菌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草菇α-淀粉酶基因进行基本理化性质、内含子和外显子结构、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和功能位点的预测与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编码草菇α-淀粉酶的基因有5个,分别为GME2151、GME6695、GME9075、GME10698和GME10705;5个基因编码的蛋白相对分子量介于38.8~64.6kD之间,磷酸化以Ser位点为主,大都存在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在细胞外,保守结构域和空间结构相似度较高。和其它的担子菌一样,草菇α-淀粉酶可以分为两类:GME9075和GME10698归为α-淀粉酶Ⅰ类,GME2151、GME6695和GME10705属于α-淀粉酶Ⅱ类。


百脉根对干旱胁迫的生长、生理生态响应及其抗旱性评价
《水土保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来源的百脉根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研究各百脉根材料对干旱的生长、生理生态响应,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其抗旱性。研究结果表明:(1)连续干旱导致百脉根材料幼苗死亡、株高和干物质受到抑制、根冠重量比较对照显著提高。(2)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百脉根材料的相对含水量呈降低趋势,相对电导率值和MDA含量呈增加趋势,S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干旱28d后,各百脉根材料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除材料B04、B05和B08外)、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光化学量子产量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下降;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除B12、B02和B01外)升高。(4)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幼苗生长、生理生态等16个指标评价出8个百脉根材料间的抗旱性顺序为B08>B04>B05>B18>B03>B12>B02>B01。


饲用灌木多花木兰移栽技术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多花木兰(Indigofera amblyatha Craib.)移栽技术,采用4因素2水平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各因素及水平和处理对成活率、小区产量和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带土移栽和根系打浆能有效提高多花木兰移栽成活率;带土移栽能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熟土压根和修剪利于壮苗增产。最优移栽技术措施为带土移栽、根系打浆、熟土压根和修剪。
关键词: 饲用灌木 多花木兰(Indigofera amblyatha Craib.) 移栽 正交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