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优质抗除草剂谷子新品种龙谷38
《中国种业 》 2021
摘要:龙谷38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合作,以龙谷31为母本、抗除草剂咪唑乙烟酸品系M909为父本组配杂交选育而成的抗除草剂咪唑乙烟酸谷子新品种.在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优质食用粟鉴评会上,被评为二级优质米.该品种于2021年6月通过了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DP谷子(2021) 230003.


玉米新品种龙辐玉24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龙辐玉24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自交系辐24为母本,自交系辐304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2018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0 682.8kg·hm-2,较对照品种鑫科玉2号增产11.5%;2019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469.8kg·hm-2,较对照品种鑫科玉2号增产17.9%;2020年参加黑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 259.0kg·hm-2,较对照品种克玉19增产7.6%;高产稳产性较好。2021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黑审玉20210011。龙辐玉24具有高产、抗逆性强、生态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10℃活动积温2 300℃以上区域种植。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干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特征
《玉米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熟期的9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2014、2015年在哈尔滨和北京同步开展试验,研究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率及产量在不同生态区之间、品种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并存在生态区、品种、年际间的显著互作效应。玉米各器官的干物质转运在不同生态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哈尔滨生态区,茎和鞘没有干物质转运输出,只有叶片干物质转运输出;北京生态区茎、鞘和叶片均有干物质转运输出。对比两个生态区叶片转运率,哈尔滨生态区比北京高6个百分点,叶片对子粒的贡献率哈尔滨比北京高1.8个百分点。


齐齐哈尔市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发生规律
《应用昆虫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齐齐哈尔市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成虫发生规律,为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2019年,通过在齐齐哈尔市玉米田间罩网,定点观察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羽化动态、虫体大小、发生数量与温度及降雨量的关系。【结果】成虫羽化出土始见期在7月上中旬,初期羽化出土的成虫虫体偏小;7月下旬-8月上旬为成虫羽化出土高峰期,虫体的长度与宽度明显增大,8月上中旬,羽化出土的成虫虫体达到最大值;8月中旬以后羽化出土成虫数量明显下降,成虫虫体的长度与宽度逐渐减小;到8月下旬-9月上旬只有少量的成虫羽化出土,成虫虫体的大小与初期羽化出土期的相近;9月中旬以后零星羽化出土的成虫虫体大小达到最小值;9月下旬以后未见有成虫羽化出土,10月上旬田间成虫消失。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羽化出土持续时间在61-74 d,平均1 m2玉米田羽化出土的成虫12.0-97.8头。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羽化出土始见期、盛发期、持续时间影响较大,5-7月温度高有利于成虫羽化出土。降雨量对羽化出土的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总量影响较大,6-8月降雨量大羽化出土的成虫数量减少。【结论】齐齐哈尔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在7月上中旬羽化出土,8月上中旬达到高峰,与当地玉米抽雄吐丝期相遇,8月中旬后成虫羽化数量明显减少,8月下至9月初仅有零星羽化出土,9月下旬无新羽化出土,10月上旬田间成虫消失。成虫虫体大小与羽化时期密切相关,以羽化盛期的虫体最大。温度和降水影响成虫的羽化时间和数量。


发酵饲料对巴民杂交猪肉质性能影响的研究
《猪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了研究发酵饲料对巴民杂交猪肉质性能的影响,试验将12头体重60 kg的巴民杂交猪随机分成2组,每组6头,分别饲喂益生菌制备发酵饲料(试验组)和常规饲料(对照组)70 d至体重110 kg左右,对试验猪只的背最长肌肉色、系水力、滴水损失和肌内脂肪含量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肉品相比,试验组的亮度值(L*值)和黄度值(b*值)低于对照组,红度值(a*值)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系水力提高了0.44个百分点,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滴水损失降低了0.07个百分点,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肌内脂肪含量提高了0.14个百分点,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在肉色、系水力、肌内脂肪等指标方面皆有所改善.试验结果说明饲喂发酵饲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巴民杂交猪肉品肉质,对其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优质肉品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发酵饲料;巴民杂交猪;肉质性能;肉色;系水力;滴水损失;肌内脂肪


高凝胶性抗线大豆品种齐农1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促进高凝胶性抗线大豆品种齐农12号的应用推广,本文详细介绍了其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相关栽培技术。齐农12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以合丰50为母本,MN090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系谱法选择育成。其11S∶7S球蛋白比值达2.4~2.6,凝胶性较好,较适宜作为大豆分离蛋白的加工原料,平均蛋白质含量39.71%,平均脂肪含量20.76%,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2 783.2kg·hm-2,比对照品种嫩丰18增产14.8%,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832.6kg·hm-2,较对照品种嫩丰18增产15.0%,品质及产量表现突出,于2020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为黑审豆20200005)。


药动药效同步模型在兽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兽用药物在预防以及治疗动物疾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动物健康生长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随着兽药的广泛使用,临床分离菌株对于兽药的耐药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就给动物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如何合理地使用兽药并减少耐药性问题的出现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研究的逐渐加深,药动药效同步模型又称为PK/PD模型,逐渐成为指导合理使用兽药的重要工具之一。PK/PD模型通过科学的数学计算可以为药物的剂量以及给药间隔提供科学依据。因其具有高效、省时、经济的优点,被许多相关研究人员使用,为兽药的合理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关键词: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效学 药动药效同步模型 蒙特卡洛模拟 细菌耐药性


我国马铃薯黑胫病发生特点及防治研究进展
《新疆农垦科技 》 2021
摘要:马铃薯黑胫病是马铃薯生产和贮藏中危害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引起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主要有黑腐果胶杆菌、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巴西亚种和狄基氏菌属的菊果胶杆菌.本文通过对我国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种类、生物学特征、发病规律进行归纳,并总结出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我国马铃薯黑胫病的研究和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关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研究
《种子科技 》 2021
摘要: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农业体系制定了完善的制度建设与相关法律法规,但目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整体架构问题层出不穷.主要分析了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确保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发挥实际效用.
关键词: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