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97条记录
普通小麦-簇毛麦T6VS·6AL易位染色体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簇毛麦6VS导入小麦背景后对品质的影响,利用普通小麦-簇毛麦T6VS.6AL易位系和地方品种辉县红构建的一套小麦F8重组近交家系(RIL)群体,通过分子标记结合白粉病抗性鉴定,筛选出66个包含和94个不包含T6VS.6AL的纯合家系,并分别组成两个亚群体,于2005-2006年分别在江苏南京和河南郑州通过随机区组设计(各3个重复)进行14个品质性状差异比较。结果表明,3对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在群体及其两个亚群体中均符合1∶1分离。方差分析发现,T6VS.6AL亚群体面粉平均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和50 mm处抗延阻力均显著高于非T6VS.6AL亚群体,揭示该易位系对这些性状表现正向效应;T6VS.6AL亚群体籽粒平均容重、面粉峰值黏度和面团弱化度显著低于非T6VS.6AL亚群体,揭示该易位系对这些性状具有负向效应,而T6VS.6AL亚群体面粉平均蛋白质含量、干面筋、湿面筋、出粉率、形成时间、拉伸面积和延伸度与非T6VS.6AL亚群体无显著差异,揭示该易位系对这些性状影响较小。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重组近交家系 T6VS.6AL 小麦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硅对黄瓜苯丙酸类代谢的影响及与抗白粉病的关系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抗/感白粉病的"津春4号"和"ZJ02-0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硅酸盐和诱导接种白粉菌处理后黄瓜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以及阿魏酸、木质素和绿原酸含量的动态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接种的情况下,施硅与否对抗/感品种植株叶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以及阿魏酸、木质素和绿原酸含量均无显著影响。接种白粉病菌后,黄瓜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明显升高,抗病品种酶活性明显高于感病品种;伴随酶活性的变化,阿魏酸、木质素和绿原酸含量也明显增加;施硅能显著提高黄瓜感病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但对抗病品种的影响不显著。施硅能显著降低感病品种植株的白粉病病情指数,提高其对白粉病的抗病能力,相对防治效果达41.56%。

关键词: 黄瓜 白粉病 苯丙氨酸解氨酶 木质素 绿原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玉米LAI与冠层反射光谱的定量关系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不同角度研究夏玉米LAI与其对应冠层反射光谱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夏玉米LAI与冠层反射光谱的定量关系以由多个单波段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最优,其次是由DVI(900,730)建立的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再次是由SAVI(950,600)建立的幂函数回归模型.

关键词: 夏玉米 冠层反射光谱 LAI 回归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及转基因作物现状

大豆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受体细胞,使目的基因在植物受体中表达,从而获得优良性状的植株,达到快速培育植物新品种的目的。将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在培育优质、高产和抗逆植物新品种中具有巨大潜力。目前,在各种转基因物种中,大豆仍是难转化的作物之一,建立有效的转化系统是改良大豆品质性状和研究大豆功能基因的先决条件。综述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分子机理,影响大豆遗传转化因素,提高大豆转化效率的最新研究进展及转基因大豆生产现状。

关键词: 大豆 农杆菌 遗传转化 转基因作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3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E.coli原核表达并纯化的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非结构蛋白3B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间接ELISA筛选出分泌鼠IgG的杂交瘤细胞株,将该杂交瘤细胞注射小鼠产生的腹水,用间接ELISA法筛选获得6株能稳定分泌抗3B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3E5、4B1、4D7、4E11、7B2、8B11。鉴定结果显示,4B1和4E11细胞分泌IgG1,其余4株细胞分泌IgG2b;纯化后6株腹水单抗的纯度达90%以上,对3B蛋白的ELISA滴度均可达到1∶100000以上;6株单抗均不与FMDV结构蛋白VP1和3D非结构蛋白发生反应;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所制备的单抗能够识别3B蛋白;杂交瘤细胞株连续培养3个月以及冻存6个月后复苏,细胞生长良好,杂交瘤细胞分泌的抗体效价稳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非结构蛋白 3B蛋白 单克隆抗体

DT40细胞sIgMλ轻链基因的克隆鉴定及原核表达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从鸡法氏囊淋巴瘤细胞系DT40中扩增sIgMλ轻链基因并在E.coli中进行了表达。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IgMλ轻链基因全长852nt,含有一个长度为657nt的ORF及长度为195nt的3'-UTR,该基因与鸡Igλ基因的序列同源性为95%,差异位点主要存在于λ轻链的可变区。氨基酸序列预测结果表明,DT40sIgMλ蛋白与鸡Igλ蛋白的序列同源性为92.6%。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pET-λ在E.coliBL21(DE3)中成功的获得大量表达。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sIgM在IBDV感染法氏囊B淋巴细胞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DT40细胞 sIgM λ轻链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AA对不同土壤保水和蒸发性能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土柱法研究了不同PAA施入量对3种黄土高原主要土壤类型(黄绵土、黑垆土和塿土)的持水性能、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土壤蒸发量的影响,以进一步阐明PAA的保水和蒸发作用。结果表明,施入PAA提高了土壤的持水性能。在未加入PAA之前黑垆土的持水性能最低,塿土的最高,黄绵土的次之;加入PAA后,黑垆土的持水能力显著增加,几乎为对照的2倍,塿土和黄绵土也都比对照高。土壤的供水能力随PAA用量的增加而增强,不同土壤类型之间表现为:塿土>黑垆土>黄绵土。未加入PAA时,3种土壤饱和导水率大小为:塿土>黑垆土>黄绵土;加入PAA后,3种土壤的饱和导水率都降低,且基本随PAA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水分条件下,PAA的施入提高了土壤的抗蒸发性能,随PAA用量的增加,塿土和黑垆土的土壤蒸发量增加,但都低于对照,而黄绵土的土壤蒸发量随PAA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施PAA54.5 mg/kg的塿土、黑垆土和施PAA225.8 mg/kg的黄绵土与对照相比,土壤蒸发量分别减少了44.0%,44.6%和30.6%。

关键词: PAA 土壤类型 土壤持水性能 土壤水分蒸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子粒棉子糖含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作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棉子糖是人与动物重要的营养成分。为了研究生态因子对大豆子粒中棉子糖含量的影响,2001—2002年在河南省夏大豆主产区的3个试点,以豫豆25为材料分13期播种,将78个样本子粒的棉子糖含量与气象、土壤养分和海拔等37个生态因子进行统计分析。诸样本棉子糖含量的变异范围为0.220%~0.869%。用逐步回归法筛选出8个生态因子与大豆棉子糖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各因子对于棉子糖含量影响的最大、最小值分别为0.392%和0.156%,按各因子的贡献大小依次为鼓粒成熟期昼夜温差、分枝期日照、土壤pH值、花荚期日照、土壤锰含量、花荚期降水、分枝期降水、出苗期降水。该结果对高棉子糖含量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大豆 棉子糖 生态因子 分期播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异黄酮与脂肪、蛋白质含量基因定位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与脂肪、蛋白质含量基因定位及相关性,为大豆品质改良、分子育种及基因克隆等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SSR技术,对晋豆23号和灰布支杂交构建的F13代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474个家系进行了连锁图谱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利用WinQTLCart2.0软件分析了影响大豆异黄酮含量、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3个重要品质性状的QTL,通过复合区间作图分析,检测QTL;同时,对异黄酮与脂肪、蛋白质的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检测到23个QTL,其中控制异黄酮含量QTL有6个,分别定位在J、N、D2和G染色体的连锁群上;控制脂肪含量的QTL有11个,分别定位在第A1、A2、B2、C2和D2染色体的连锁群上;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有6个,分别定位在B2、C2、G和H1染色体的连锁群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异黄酮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和蛋白质脂肪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3个重要品质性状的部分基因定位结果与其相关性分析是一致的,其结果对大豆品质育种应用有重要利用价值。

关键词: 大豆 SSR QTL 品质 异黄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可阻断IBDV感染的抗CEF膜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筛选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及细胞免疫组化方法,筛选可特异性阻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的抗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膜蛋白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IBDV的CEF受体奠定基础。【方法】用CEF细胞免疫Balb/c小鼠,经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上清。单层CEF用杂交瘤细胞上清孵育2h后接种IBDV,病毒感染后固定细胞,先后与F22-EA6-Biotin及Streptavidin-HRP进行反应,最后用AEC染色,显微镜下计数,统计感染细胞减少的百分率以判定单抗上清阻断IBDV感染的效果。【结果】利用细胞组化的方法,共计检测了768株杂交瘤细胞上清,6株(1A5、1H11、2B12、3G1、4D10和4B8)显示有阻断IBDV感染的效果,其中4B8可完全阻断IBDV对CEF的感染,该单抗针对的CEF膜蛋白很有可能是IBDV的细胞受体。【结论】筛选到的抗CEF膜蛋白的单抗可以阻断IBDV感染CEF,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这些单抗可以用于进一步研究IBDV的CEF细胞受体。

关键词: 鸡胚成纤维细胞 IBDV受体 Biotin Streptavidi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