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97条记录
新育成大豆品种对SMV和SCN的抗性评价

大豆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接种我国大豆产区主要流行SMV株系SC-3及SC-7和SCN 1号生理小种的条件下,对新育成的参加2004~2007年国家及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大豆区试的品种分别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抗SMV鉴定的334个品种中,对SC-3抗性较好(高抗和抗病)的品种数有148个,占参试品种数的44.31%;对SC-7抗性较好的有71个,占参试品种数的21.26%。同时对2个株系抗性表现较好的有55个,占参试品种数的16.47%。这些抗性较好的品种既可用于大豆生产,也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研究还显示,来自于西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的参试品种一般抗性较好。抗SCN鉴定的193个大豆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25个,占12.92%。汾9877-10、邯601、蒙9793-1、沧豆九号等7个品种兼抗SMV和SCN 2种病害。

关键词: 品种 大豆花叶病毒 大豆胞囊线虫 抗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农家种红蚰麦抗白粉病遗传分析及SSR分子标记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小麦农家种红蚰麦抗白粉病的遗传基础,对红蚰麦和豫麦13的杂交F2代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红蚰麦携带1对显性的抗白粉病基因(暂命名为Pmhym)。利用SSR标记和F2代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将该基因定位在7B染色体的长臂上,与3个微卫星标记Xwmc232、Xgwm577和Xwmc526连锁,遗传距离分别是14.3、25.6和57.2cM。分子标记分析表明该基因不同于已有被定位在7BL上的Pm5系列复等位基因,因而推测Pmhym是1个新的抗白粉病基因。上述结果将为开展Pmhym基因的精细定位奠定基础。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抗病遗传分析 SSR标记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链霉素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西北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链霉素经氧-羧甲基羟胺肟化处理后引入羧基,采用EDC一步法分别合成免疫原BSA-EDC-SM和包被抗原OVA-EDC-SM;用戊二醛法和1,4-丁二醇缩水甘油醚分别合成BSA-GA-SM和BSA-di-SM;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和紫外扫描测得BSA-EDC-SM、BSA-GA-SM和BSA-di-SM的BSA与SM的分子结合比分别为1∶23、1∶15和1∶10。用3种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获得了高价、敏感和特异的抗血清。BSA-EDC-SM免疫组中1#小鼠的多克隆抗体对SM的IC50为45.8μg/mL,对双氢链霉素(DHSM)的交叉反应为90.6%,与其他氨基糖苷类药物或抗生素药物的交叉反应均小于0.001%。BSA-di-SM和BSA-GA-SM免疫组的多克隆抗体对DHSM、其他氨基糖苷类药物或抗生素类药物的交叉反应均小于0.001%。

关键词: 链霉素 人工抗原 制备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份特异玉米地方品种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8对稳定的SSR引物分析了20份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124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4.43个,每对引物可以稳定检测到2~9个多态性片断,遗传相似系数为0.56~0.85。聚类分析将此材料划分为3个大群,其中来自山西地方品种划分在一个类群内,而来自河南的地方种质分布在3个类群中,多样性较高。据此结果,可对这些地方品种进行针对性的保存和改良利用。

关键词: 玉米 地方品种 SSR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鼠FcγRⅢ原核表达、纯化及鉴定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制备纯化重组蛋白mFcγRⅢ,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从克隆载体mRⅢ-T中扩增mFcγRⅢ胞外区,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mRⅢ,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对重组表达蛋白进行鉴定;表达产物通过包涵体纯化后用稀释方法复性;ELISA检测复性蛋白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mRⅢ,纯化和复性了重组蛋白mFcγRⅢ;复性的重组蛋白mFcγRⅢ具有较强的体外活性。结论:原核重组蛋白mFcγRⅢ复性后具有较强的体外结合配体特性,为探索重组蛋白治疗自身免疫病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FcγRⅢ重组蛋白 原核表达 包涵体 复性

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玉米地下害虫、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

西北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玉米的安全性以及对地下害虫和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2007-2008年在河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对该制剂进行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药种比1∶50~70)对玉米无不良影响;在防治地下害虫方面,该药剂在药种比为1∶50和1∶60时的平均防效分别为79.85%和71.57%,与对照药剂48%毒死蜱乳油拌种、20%福.克悬浮种衣剂包衣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防效为60.08%,显著低于2个对照药剂。在防治丝黑穗病方面,该药剂在药种比为1∶50时防效为81.06%,略高于对照药剂5%烯唑醇干粉种衣剂包衣,显著高于20%福.克悬浮种衣剂包衣;药种比为1∶60时防效为72.65%,介于两个对照药剂之间,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防效为60.95%,显著低于2个对照药剂。因此,该种衣剂的最佳使用剂量为药种比1∶50~1∶60拌种包衣。

关键词: 毒死蜱 烯唑醇 玉米种衣剂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选优良玉米自交系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玉米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标记技术研究了59份新选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用58对SSR引物共检测出681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2~25个,平均为11.7个。聚类结果表明,大部分玉米自交系聚到4大常见类群,其他少部分材料形成单独的类群。所有材料中4大类群的占78%,其中Reid类群约占51%,且在相似系数0.727处又分为2个亚类,说明这部分材料亲缘关系较近,但也有一定的遗传差异;其他类群约占22%,说明这些材料与其他材料之间遗传差异较大。从系谱的亲缘关系分析,部分已知自交系其SSR聚类结果与系谱追踪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SSR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克隆抗体在畜禽病毒性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通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着重阐述了单克隆抗体在畜禽病毒性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单克隆抗体在病毒抗原结构与抗原表位研究、以及在畜禽病毒性传染病诊断和抗病毒治疗方面的应用,对当前单克隆抗体研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研究方向做了分析。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畜禽病毒性传染病 应用

吡虫啉拌种控制全生育期小麦蚜虫有效剂量评价

植物保护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吡虫啉拌种控制全生育期小麦蚜虫有效剂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仅用吡虫啉拌种就可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将小麦蚜虫控制在防治指标之下,表现出超高效、持效的控制效果。1 kg种子用1.0~4.8 g吡虫啉(有效成分)拌种,从播种至灌浆末期,防治效果在95%以上,至乳熟期(收获期)防治效果仍高达74.49%~96.61%;千粒重比未拌种区增加了26.51%~36.55%。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吡虫啉拌种控制全生育期小麦蚜虫的经济、有效剂量为有效成分1.0~2.0 g/kg种子,最佳剂量为1.5 g/kg种子。

关键词: 吡虫啉 拌种 全生育期 小麦蚜虫 有效剂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猎物种类对东亚小花蝽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寻找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规模化饲养的饲料来源。【方法】用腐食酪螨、朱砂叶螨和桃蚜在17.5、22.5、27.5℃,RH70%下饲养东亚小花蝽,并组建生命表。【结果】腐食酪螨饲养的东亚小花蝽若虫70%-80%能发育为成虫,与桃蚜饲养没有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朱砂叶螨饲养的(低于50%);在17.5℃下,该猎物饲养的东亚小花蝽没有产卵,净生殖率Ro为0,用朱砂叶螨和桃蚜饲养时其净生殖率Ro分别为1.18和1.09;在22.5℃时用腐食酪螨、朱砂叶螨和桃蚜饲养的东亚小花蝽的净生殖率Ro分别为12.86、15.93和6.11,三种猎物均可完成小花蝽的世代增殖;在27.5℃时用腐食酪螨、朱砂叶螨和桃蚜饲养的东亚小花蝽的净生殖率Ro分别为0.88、3.02和21.70,腐食酪螨饲养的东亚小花蝽的内禀增长率为负数。【结论】腐食酪螨可以作为东亚小花蝽若虫阶段的规模化饲养的饲料。

关键词: 东亚小花蝽 饲料 增殖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