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广东省农业污染源普查 的普查技术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 2019
摘要:污染源普查是一次重要的国情调查,农业污染源普查是全国污染源普查重要内容,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文章将介绍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广东省农业污染源普查的普查技术.
关键词: 广东省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普查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色革命六十载,天下粮安系终生-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院士的学术成就回顾
《广东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稻矮化育种成功60周年之际,回顾了黄耀祥院士在水稻育种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1959年通过人工杂交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矮秆品种-广场矮,开创了一条水稻矮化育种的新途径.水稻矮化育种的成功,使水稻单产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与墨西哥的小麦矮化育种一起,引领了农业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并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在水稻矮化育种基础上,黄耀祥院士先后开创了水稻丛化育种、半矮杆"早长"超高产育种、半矮秆"早长、根深"超高产(特)优质育种和超级稻育种,创建了高效的杂交育种"组群筛选法",从而建立了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丰富和发展了水稻育种学.黄耀祥院士带领育种团队先后培育出60多个水稻新品种,其中推广面积超过66.7万hm~2的品种有15个,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技成果奖15项,为我国粮食增产和水稻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回顾黄耀祥院士在水稻育种研究上取得的主要成就,展示他不断解决水稻生产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总结他求真务实、敏锐创新、甘于奉献、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以期对农业科研工作者有所启迪和激励作用.
关键词: 水稻 水稻矮化育种 绿色革命 生态育种 组群筛选 广场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蝴蝶兰与火焰兰远缘杂交育种初探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蝴蝶兰(Phalaenopsis)与火焰兰(Renanthera)进行正反远缘杂交,共计杂交组合48个,获得441株杂交后代。结果表明:1)在48个杂交组合中,有30个组合座果,仅有6个组合的种子在诱导培养基M1、M2和M3上萌发,其中M2的诱导时间最短,而多数组合能座果但蒴果内棉絮状、无种子,可能是胚发育不全或败育所致;2)火焰兰与二倍体、非整倍体蝴蝶兰杂交共有20个组合座果,但蒴果内均没有种子;与四倍体蝴蝶兰属间正反杂交有10个组合座果,其中6个经无菌播种后均获得杂种后代。因此,选择大花型四倍体蝴蝶兰与火焰兰属间杂交较易成功;3)采用组织培养无菌播种的方法进行胚抢救是提高远缘杂交成功率的有效手段,蝴蝶兰与火焰兰属间杂交成功的6个组合经无菌播种后均获得杂种后代;4)杂种F_1代遗传了双亲的特性,植株及开花性状总体上趋向蝴蝶兰,但叶端明显比蝴蝶兰下弯,叶片革质和较硬。
关键词: 蝴蝶兰属 火焰兰属 远缘杂交 亲和性 杂种F_1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肠道益生菌体外发酵山药低聚糖产短链脂肪酸的研究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短链脂肪酸具有促进肠道及人体健康的有益功能,采用体外模拟肠道内环境的方法,分析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等肠道益生菌发酵山药低聚糖产生短链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结果发现:山药低聚糖在模拟结肠环境中被乳酸菌作为碳源利用,产生对人体健康有积极作用的乳酸、乙酸及丙酸等短链脂肪酸,且产生短链脂肪酸的浓度与菌种及发酵时间相关。在48 h发酵过程中,乳酸在植物乳杆菌48 h发酵液中含量最高,达(13. 800±0. 243) mg/m L;乙酸在动物双歧杆菌48 h发酵液中含量最高,达(1. 850±0. 003) mg/m L;丙酸则在动物双歧杆菌8h发酵液中含量最高,为(0. 082±0. 001) mg/m L。研究结果提示,可通过改善膳食结构调节肠道益生菌产生短链脂肪酸,维持肠道与人体健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土栽培技术在蔬菜示范上的应用
《中国蔬菜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广东乐昌在"良种良法示范推广项目"中引进、示范了30个蔬菜新优品种和6项大棚蔬菜栽培技术,2019年推广1 200 hm~2(1.8万亩)。本文从实操角度出发,总结了水肥同步、吊蔓栽培、无土栽培等技术的实施应用经验。乐昌市是广东省粤北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为进一步发挥乐昌市的自然资源优势,促进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乐昌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承担了良种良法示范推广项目,以期带动乐昌蔬菜产业发展。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作为技术依托单位,负责该项目的良种良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模式对华南双季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氮肥运筹和栽插规格等栽培管理措施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稻粤杂889为材料,设置6种栽培模式,分别为不施氮肥(N0),前期重施氮肥的农民习惯栽培(FP,N肥200 kg·hm~(-2),栽插规格20.0 cm×23.3 cm),氮肥后移与不同栽插规格组成的4种栽培模式(简称优化模式),即高产高效1(M1,N肥180 kg·hm~(-2),氮肥后移,20.0 cm×20.0 cm)、高产高效2(M2,N肥200 kg·hm~(-2),氮肥后移,30.0 cm×13.3 cm,宽行窄株)、高产高效3(M3,N肥180 kg·hm~(-2),氮肥后移,25.0 cm×13.3 cm,宽行窄株)和高产高效4(M4,N肥220 kg·hm~(-2),氮肥后移,30.0 cm×13.3 cm,宽行窄株),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特点和氮素吸收利用特征。M1、M2、M3和M4栽培模式,2011年较FP分别增产16.7%、20.5%、18.3%和24.1%,2012年较FP模式分别增产6.3%、16.0%、22.9%和12.8%。与M1相比,M2、M3和M4增产1.3%~15.6%。两年中,M1、M2、M3和M4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平均比FP提高65.2%~82.4%、55.6%~88.1%和7.9%~33.9%,差异显著。优化模式产量的提高主要与单位面积颖花数和结实率的增加密切相关;4种优化管理模式的平均增产量分别与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穗分化始期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氮素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结果表明,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氮肥用量和栽插规格综合措施具有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主栽品种龙眼生物学性状及营养累积特点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华南龙眼主产区挖取16~17 a成熟期中高产石硖、储良、福眼和松风本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各1株,调查树体生物学性状,探讨养分元素在树体的累积和分配。结果显示,4株龙眼地上部树体生物量平均为264.3 kg(鲜重),果实、叶片和树干分别占地上部生物量的28.4%、12.3%和59.3%。在果实成熟期,叶片、树干、根系和果皮均以Ca含量最高,果肉以K含量最高,果核N含量最高。为生产50 kg果实,龙眼地上部需吸收N 668.6 g、P 102.0 g、K 461.6 g、Ca 1310.4 g、Mg 80.7 g、S 43.3 g、Si 63.8 g、Fe 20.1 g、Mn 5.8 g、Cu 349.9 mg、Zn 1245.9 mg、B 849.5 mg和Mo 8.7 mg。Ca是龙眼最重要的营养元素。收获50 kg龙眼果实,带走养分量为N 167.8 g、P 23.1 g、K 156.4 g、Ca57.0 g、Mg 12.6 g、S 8.4 g、Si 0.7 g、Fe 0.7 g、Mn 0.4 g、Cu 110.5 mg、Zn 155.6 mg、B 125.3 mg和Mo 1.6 mg。为维持立地土壤养分肥力及龙眼植株正常生长,果实带走养分量应为翌年施肥量的下限。对生产中因营养问题引起的龙眼叶片缺素和果实生长异常现象进行讨论后,建议今后加强龙眼Ca、Mg、Si和B营养的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