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马蓝未成熟种子的组织培养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植物名称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 Bremek.],又名板蓝、南板蓝根和大青叶。2材料类别未成熟种子(种皮转色前,比采收期大约提早20 d采收)。3培养条件萌发培养基:(1)1/2MS;(2)1/2MS+ 0.5%活性炭;(3)MS;(4)MS+0.5%活性炭;(5) MS+6-BA 1.0 mg·L~(-1)(单位下同):(6)MS+KT 1.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硼对圆叶决明植株生长、养分含量及固氮能力的影响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立田间小区试验,探讨在红壤中施用不同浓度的硼肥对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植株生长、牧草品质和根瘤固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1.5、3.0和4.5kghm-2硼肥(B)处理的植株分枝数、根部重和植株生物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5.7%-36.7%、251%-493%和7.2%-34.2%,其中以施B1.5kghm-2的处理较为适宜。施1.5、3.0和4.5kghm-2硼处理的植株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8.80%-31.38%、10.37%-31.26%和18.4%-37.9%,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提高8.80%-31.38%、15.6%-65.4%、10.5%-33.7%和1.43%-42.60%,其中也以1.5kghm-2的田间施硼量的效应最佳,适当施用硼肥有利于圆叶决明植株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累积。施硼量为4.5kghm-2时,植株的硼含量最高;施B3.0kghm-2处理的植株根瘤重、根瘤数和根瘤固氮酶活性均达到最大值。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1.5kghm-2B是本试验条件下较佳的硼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胜红蓟对三氯杀螨醇的富集及其修复潜力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胜红蓟根、茎叶对三氯杀螨醇的富集及对土壤中三氯杀螨醇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量为250mg·kg-1时,在土壤灭菌和未灭菌两处理中,胜红蓟茎叶中三氯杀螨醇含量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在灭菌土壤中含量下降幅度更大,由10d时的4334μg·kg-1下降到30d时的1556μg·kg-1。三氯杀螨醇在胜红蓟根中的含量变化与茎叶中不同,土壤无灭菌处理,根中的三氯杀螨醇含量明显高于灭菌处理,由10d时的5442μg·kg-1增加到30d时的8039μg·kg-1,而在灭菌处理的根中含量变化不大。施药量对胜红蓟茎叶富集三氯杀螨醇影响不大,但其根对三氯杀螨醇的富集量与施药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土壤经灭菌处理后,施药浓度为250、333、500mg·kg-1时,有种植和无种植胜红蓟土壤中三氯杀螨醇的半衰期不同,分别为11.32、12.80、13.08d和21.40、21.37、23.25d;土壤未灭菌条件下,有种植和无种植胜红蓟土壤中三氯杀螨醇的半衰期分别为10.72、11.71、12.07d和16.89、17.33、16.17d。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室条件下,胜红蓟能够累积三氯杀螨醇,对三氯杀螨醇污染的土壤具有修复潜力,且土壤微生物影响胜红蓟对三氯杀螨醇的富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化螟对转CpTI基因水稻的抗性演变与风险评估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转CpTI基因(单基因)的水稻明恢86(MH86CpTI)为对象,以明恢86(MH86)为对照,通过室内汰选等一系列试验,研究二化螟对MH86CpTI的抗性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经过17代汰选的二化螟对MH86CpTI表现出一定的抗性特征,表现在喂食MH86CpTI稻秆的二化螟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由F0的(89.27±5.63)%到F16只有(58.34±9.0)%;对二化螟生长发育如幼虫体重、体长、蛹期、孵化率等指标的影响也逐代减小.表明经汰选后的二化螟对MH86CpTI的适合性逐代增强,进入早期抗性阶段.可预测出二化螟对转基因水稻存在一定的抗性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淡紫拟青霉NH-PL-03菌株培养特性及毒力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试验测定了淡紫拟青霉NH-PL-03菌株在不同温度条件(15~35℃)下培养过程中生长特性(OD值、pH值、菌丝干重、孢子量、基质消耗)的变化趋势及对线虫的致死率,系统研究温度对淡紫拟青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不仅影响菌体的生长,且影响次生代谢物的毒力。在15~30℃范围内,菌体生长、孢子生成及基质消耗(C、N)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25℃为菌体生长的最合适温度,培养第5d进入快速增长期,第9d菌丝干重达到1.08g,第10d菌液孢子量达到401.2万个/mL;30℃时总体毒力最高,第7d培养液对茎线虫的致死率达到64.60%,其次是25℃和20℃,最高致死率分别达到56.17%和37.21%;15℃最高致死率仅为24.71%。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上升有利于毒力产物生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流感福建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疑似猪流感(SIV)病猪的鼻拭子尿囊腔接种10日龄SPF鸡胚,72 h后致死鸡胚.取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分离物能使多种禽类和哺乳动物红细胞发生凝集;取尿囊液接种鸭胚、鹅胚,48 h后即致死鸭胚、鹅胚;取尿囊液接种鸡、鸭、鹅胚等成纤维原代细胞和Vero、PK、BHK、MA-104等传代细胞,发现病毒能使成纤维细胞、Vero出现变圆、皱缩、脱落等病变;尽管PK、BHK21、MA-104等细胞接种后不出现病变,但培养上清能凝集鸡红细胞;亚型鉴定该株病毒属猪流感病毒H1N1.进行病毒对BALB/C小鼠、信鸽、8周龄仔猪的回归试验,发现该株流感病毒能使信鸽和8周龄仔猪发病;BALB/C小鼠接种病毒后临床上不表现症状,但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枯雷尔氏菌在植株体内分布及其致病力的异质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青枯雷尔氏菌在不同寄主发病植株、在同一寄主不同侵染状态植株和同一寄主不同发病阶段植株体内分布及其致病力的异质性,从生态位角度来初步探讨该病原菌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田间采样,室内测定样本的含菌量及其病原菌的致病性(弱化指数),统计分析比较青枯雷尔氏菌在寄主植株体内的分布和致病力的异质性。【结果】番茄和茄子病株体内青枯雷尔氏菌的平均含菌量>100×108cfu/g,显著高于烟草、花生和生姜(<70×108cfu/g)。青枯雷尔氏菌的分布在番茄体内依次为根部>中部以上茎>中部以下茎;茄子和花生从根到上部茎依次含菌量逐渐降低;烟草根部和中部茎的含菌量显著高于下部和上部茎;生姜下部茎的含菌量显著高于姜块和中上部茎。不同寄主植物植株体内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性差异显著,根据弱化指数的划分标准,平均弱化指数的大小依次为茄子>烟草>花生>番茄>生姜;生姜体内的青枯雷尔氏菌的平均弱化指数为0.49(<0.60),明显表现为强致病力,茄子体内的为0.80,接近于无致病力,烟草、花生和番茄为0.64~0.70,属于致病力不确定的菌株。茄子、生姜和花生的健康和发病植株检测的结果表明,仅有花生的健康与发病植株同时存在着青枯雷尔氏菌,而茄子和生姜健株无青枯雷尔氏菌侵染。【结论】青枯雷尔氏菌在不同寄主、不同发病状态、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的分布及致病力呈现明显的生态位分化的特征,了解这一特性对于青枯雷尔氏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