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草莓乙烯受体FaEtr1和FaErs1基因的克隆及其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7 CSCD
摘要:在已报道的FaEtr1和FaErs1基因序列的基础上,设计特异引物,分别克隆草莓(Fragaria ananassa)乙烯受体FaEtr1基因580bp部分特异序列和FaErs1基因445bp部分特异序列,将上述2个片段分别反向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BI121的CaMV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之间,构建了反义表达载体pBI121Etr1和pBI121Ers1。将带有完整启动子和终止子的FaEtr1和FaErs1基因引入pCAMBIA1301中,最终获得FaEtr1和FaErs1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pFRS。将这3个重组表达质粒pBI121Etr1、pBI121Ers1和pFRS导入根癌农杆菌(Agrobactrium tumefaciens)EHA105中,PCR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确定质粒已被导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NA分子标记在球根花卉上的应用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 2007 CSCD
摘要:DNA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遗传标记,它在球根花卉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DNA分子标记的常见类型、原理和特点及其在球根花卉品种鉴定、遗传多样性及分类和亲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葫芦防除剂“杀草克乐”对水葫芦若干生理特性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正常植株为对照,研究喷施防除剂"杀草克乐"后,水葫芦植株的几个重要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喷施适量药剂7d后,水塘中的水葫芦植株的叶片和根系生长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生长旺盛叶片中叶绿素a、b含量和根部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降低,但生长旺盛叶片中的MDA含量和各生长部位的可溶糖含量皆显著提高,叶片、根系的SOD酶及植株中POD和PPO酶活性都相应地提高,根系PAL酶活性明显地被抑制,尤其是显著地提高了叶片PPO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园土壤磷素解吸模型与淋溶流失预测
《中国环境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减少菜园土壤P面源污染,通过土壤解吸试验和种植叶菜的盆栽渗漏水收集试验,得到土壤P解吸模型,并建立解吸特征值与土壤渗漏水P浓度的关系.6种供试土壤的解吸试验表明,土壤镉解吸模型需经过修正才能较好地拟合土壤P解吸曲线,并求得土壤P可解吸量Q、土壤溶液初始P浓度和缓冲系数等解吸特征值.提出"双速率转折点"概念预测土壤P流失潜能,当耕层土壤P解吸特征值超过"双速率转折点"时,土壤渗漏水P浓度将以非线性形式显著增加.若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二级标准(3mg/L)作为土壤渗漏水P的限值,则Q(水土比为20:1时的水溶性P)应<10.5mg/kg,并进一步得出各土壤的"环保施肥量".
关键词: 土壤P 解吸模型 流失潜能 双速率转折点 环保施肥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污泥肥料对水稻和大豆的肥效实验研究
《安全与环境学报 》 2007 CSCD
摘要:为探讨城市生活污泥农用效果,以莆田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鲜污泥为材料,制成干污泥、有机肥及生物肥等3种不同有机肥料品种,将这3种肥料在水稻、大豆上进行肥效盆栽试验,测定作物产量,并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其土壤N、P、K养分供应能力及作物对N、P、K养分的吸收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污泥作为肥料施用能提高土壤速效N、P、K养分供应水平和水稻、大豆对N、P、K的吸收量,并且有明显的增产效果;3种污泥肥料品种的供肥能力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生物肥、有机肥、干污泥;并就污泥农用资源化提出看法。
关键词: 土壤肥料学 污泥 有机肥 生物肥 速效养分 增产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粉虱田间种群的抗药性
《应用生态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成虫浸叶生测法分别测定了福建省福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地烟粉虱田间种群对13种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福建省6个烟粉虱田间种群对氯氟氰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乙酰甲胺磷、毒死蜱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达838.38~2460.52、244.64~834.29、116.02~266.35、81.75~124.18、425.18~875.56和54.53~78.43倍,对乐果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达14.16~17.66倍,对敌敌畏产生了中等偏低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达6.23~11.25倍,对灭多威的抗性水平较低,抗性倍数仅为4.07~5.66倍.漳州种群已对烟碱类杀虫剂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达23.08、10.32和24.60倍,而其它地区烟粉虱种群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的抗性水平较低,甚至不明显,抗性倍数分别仅为1.31~3.28、1.82~7.23和1.39~5.45倍.福建省各地区烟粉虱种群对阿维菌素尚未产生明显的抗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夜合花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植物名称夜合花[Magnolia coco(Lour.)DC.],别名夜香木兰。2材料类别顶芽、茎段。3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为MS,初代培养基:(1)MS+6-BA 1 mg·L~(-1)(单位下同)+NAA 0.1;(2) MS+6-BA 1+NAA 0.5;(3)MS+6-BA 0.5+NAA 0.1。继代培养基:(4)MS+6-BA 2+NAA 0.5;(5)MS+6- BA 1+NAA 0.5;(6)MS+6-BA 0.5+NAA 0.5。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高频离体再生体系的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6个草莓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影响草莓不定芽再生的各种因素,建立离体叶片高效再生系统。结果表明,外植体基因型、激素种类及配比、叶龄等是影响草莓再生的主要因子,其中‘鬼露甘’叶片最佳芽诱导培养基为MS+2.0 mg/L 6-BA+0.1 mg/L IBA,‘嫜姬’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以MS+3 mg/L 6-BA+0.2 mg/L 2,4-D较好,而且1周左右的暗培养可以防止外植体的褐化。芽伸长的最适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5 mg/L IBA,生根的最适培养基为MS+0.2 mg/L IBA,试管苗移栽后成活率为8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多态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福建省的40株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菌株细胞内的脂肪酸,分析其脂肪酸分布的多态性;研究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多态性与青枯雷尔氏菌现有种下分化方法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0株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比较同一寄主分离的青枯雷尔氏菌和不同寄主分离的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的分布;对40株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进行聚类分析,分析聚成的各类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的特点以及脂肪酸多态性与其生理小种、生化型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同一寄主分离的青枯雷尔氏菌和不同寄主分离的青枯雷尔氏菌,其脂肪酸都存在着明显的多态性;对40株青枯雷尔氏菌的脂肪酸进行聚类分析,可以聚成3类,即groupⅠ、groupⅡ和groupⅢ;青枯雷尔氏菌生理小种1存在着不同的脂肪酸类群,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多态性与其生化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但是脂肪酸和致病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groupⅠ为无致病性菌株,groupⅡ为过渡性菌株,groupⅢ为强致病性菌株。【结论】福建省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多态性;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多态性与致病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脂肪酸有望成为青枯雷尔氏菌小种鉴定的新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