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寄主植物对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衰退及其酯酶活性的影响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毒力测定和生化分析,研究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田间种群对12种杀虫剂的抗性稳定性,探讨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var.botrytisDC)、芥兰(B.alboglabraBailey)、上海青[B.campestrisL.ssp.Chinensis(L.)M ak ino]、甘蓝(B.oleraceaKale)等4种不同寄主植物对抗药性衰退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小菜蛾幼虫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在脱离选择压力的条件下,用花椰菜饲养4代后,小菜蛾对氯氰菊酯、杀虫双、灭多威、杀灭菊酯、毒死蜱、辛硫磷、甲胺磷抗性水平较快下降,抗性衰退比达1.65-3.68,而对阿维菌素、氟虫腈、虫螨腈、氟啶脲和刺糖菌素的敏感性变化相对较小,抗性衰退比为0.90-1.19.小菜蛾取食不同寄主植物4代后对甲胺磷敏感性变化显著,以取食上海青的小菜蛾种群最为敏感,其次为取食芥兰、甘蓝和花椰菜的种群,F1代与F5代的LC50比值分别为3.68、4.43、5.18、7.70.衰退过程中,不同种群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活力均有所下降,F5代各种群间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差异不显著,而羧酸酯酶比活力间则有显著差异,比活力大小顺序依次为花椰菜、芥蓝、甘监、上海青的小菜蛾种群,F1代与F5代活力比值分别为1.72、1.90、2.70、5.14;F1种群的米氏常数(Km)值明显高于F5种群,为F5种群的1.61-2.10倍,而F5代各种群变化不大,F1代种群的最大反应速率Vm ax与F5各种群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小菜蛾 寄主植物 抗性衰退 乙酰胆碱酯酶 羧酸酯酶


烘青茶坯香气成分的SPME/GC-MS分析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首次使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分析烘青茶坯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在烘青茶坯中共鉴定出30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以醇类和碳氢化合物为主,包括芳樟醇、顺-茉莉酮、β-紫罗酮、二氢海癸内酯、橙花叔醇、茉莉酮酸甲酯等绿茶中常见的香气成分.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经过精制的烘青茶坯以高沸点挥发性化合物为主,含量较高的有2-丁基-1-辛醇、2-己基-1-癸醇、石竹烯+雪松烯、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杜松烯、二氢海癸内酯、3,7,11,15-四甲基-1-十六烷醇、乙酸-3,7,11,15-四甲基-十六酯等化合物.
关键词: 烘青茶坯 固相微萃取(SPME)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香气成分


籼型三系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6个籼型野败三系不育系为母本,5个晚籼恢复系为父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朱军提出的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杂交晚稻组合F2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11项品质性状中普遍存在正向平均优势;除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外,也比较普遍存在正向超亲优势.并提出了在进行三系杂交晚稻组合品质育种时,合理利用有利的正向杂种优势和避免不利的正向杂种优势的建议.


诊断剂量法在黄曲条跳甲抗性监测中的应用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诊断剂量法测定的毒死蜱、丁硫克百威、氯氰菊酯3种杀虫剂的敏感个体与抗性个体诊断剂量分别为40和600mg.L-1、50和800 mg.L-1、63和1000 mg.L-1.根据诊断剂量,利用滤纸药膜法测定4个菜区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抗性个体频率,并与点滴法、浸叶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诊断剂量法确定的平坡诊断剂量监测田间种群的药剂敏感性,基本上能够反映黄曲条跳甲田间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因此,诊断剂量法也是一种可供选用的害虫抗性监测方法.


Bt/CpTI转基因稻及其非转基因亲本对照在间隔种植条件下的转基因漂移
《生物多样性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被培育出来。转基因作物的外源转基因通过花粉传播向非转基因作物的漂移,会影响非转基因作物品种的种子纯度,从而可能导致一系列生物安全问题。为了研究转基因栽培水稻(Oryzasativa)中的外源转基因通过花粉介导向非转基因水稻品种逃逸的可能性及其频率,我们选用3个含双价抗虫基因(Bt/CpTI)的转基因水稻品系及其相对应的非转基因水稻亲本品种(近等基因系)进行了转基因漂移的实验。为了获取在近距离状况下转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品种之间的转基因漂移频率,采用了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品种间隔种植的栽培方式,分别在福建省福州市和海南省三亚市的转基因环境安全实验地进行实验,并利用潮霉素抗性筛选标记基因来鉴定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稻的杂种。共检测了从非转基因水稻品种随机收获的70,056颗种子,以此计算转基因漂移频率。结果表明,在相邻种植的情况下,由这3个转基因水稻向对应的非转基因水稻品种的转基因漂移的频率比较低(0.275–0.832%)。如此近距离条件下获得的低转基因漂移频率表明,对于严格自花授粉的水稻而言,通过一定的隔离措施,能有效地降低由花粉介导的转基因漂移导致的非转基因种子混杂。


空心莲子草在我国的适应性及入侵机制
《生态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空心莲子草是入侵我国的重要杂草之一,它在我国能广泛传播和迅速蔓延,与其自身特有的形态生理适应性、强大的繁殖特性和竞争力,以及传入地缺乏自然控制机制密切相关。空心莲子草从其原产地过渡到新的侵入地的过程中,在生态环境适应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产生一系列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以求适应陆地生活条件。其表型可塑性使得空心莲子草有更宽的生态幅,可利用的潜在资源范围也随之扩展;强大的营养繁殖能力,使其迅速产生大量的后代,在失去自然天敌调控的情况下,尤为适应其侵入种的生长、繁殖、发展和传播,种群数量的激增又会加速其传播扩散速度,导致空心莲子草爆发成灾。在综述空心莲子草在形态、生理、繁殖的适应性特征及天敌因素和入侵特性的基础上,根据前人的有关论述,分析了空心莲子草在我国的适应性特征及入侵机制,指出了空心莲子草在我国适应性及入侵机制应着重研究的方向,提出了综合治理和充分利用空心莲子草的对策。


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发展
《农业经济问题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着重论述当前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趋势,并结合福建省实际,就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进行了初步探讨。近年来,两岸农产品贸易已有所发展,互惠与竞争并存,尤其是优势产品贸易增长较快,贸易产品结构基本形成,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


表达CpTI或CpTI+Bt基因水稻对鳞翅目害虫抗性的田间评价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果表明,表达CpTI或CpTI+Bt基因水稻可在整个生育期对鳞翅目害虫保持高度或中度抗性.在分蘖期和灌浆期,相应普通水稻已遭受钻蛀性鳞翅目害虫(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等)严重危害,枯心率或白穗率均达10%以上;而该转基因水稻在分蘖期和灌浆期的枯心率或白穗率比对照分别下降了69.80%-96.40%和83.40%-93.30%.田间调查表明,相应普通水稻稻叶平均受害指数高达23.52时,转基因水稻稻叶受害指数仅为0.37-4.05,该转基因水稻可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为害.但该转基因水稻对褐飞虱、电光叶蝉和黑尾叶蝉的抗性与普通水稻未见明显差异.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CpTI CpTI+Bt 鳞翅目害虫 抗虫性 田间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