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施磷对棉花磷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磷肥不同施用时期和施用量的田间试验,研究高产棉花吸收磷养分的特点与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磷肥处理棉株对磷的吸收可以较好地用Logistic生长函数模型来拟合。各处理磷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播种后的62~99 d内,这一时期棉花吸收磷的量占生育期总吸收量的50%以上,所以此阶段应特别注重磷的供应。在吐絮期,棉铃中的磷素随施磷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增加,施磷对棉铃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但磷素在整个生育期各处理器官中差异不大。棉株对磷的吸收速率呈波动曲线,当生育期进行到花铃期时,各处理均达到吸收速率最高峰;此后棉株对磷的吸收速率逐渐降低。而在整个生育时期OPT(最佳处理)和OPT1处理磷素吸收速率差异不显著。合理施用磷肥,可以提高皮棉产量和磷肥利用率;春施磷肥更有利于提高磷肥表观利用率与纯收益,但磷肥施用过量会降低磷的利用效率和纯收益。


粳稻材料空间诱变的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空间诱变技术培育水稻新品种。【方法】2006年9月通过(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三个水稻品种干种子,经空间诱变处理后将种子在地面种植,考察了后代的遗传及变异情况。【结果】SP1代与对照差异不显著。SP2代群体的单株间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出现了强烈的后代分离,变异频率高达4.09%。SP3代部分株系开始稳定。SP4代已经进入稳定状态,筛选出的突变株系最高增产幅度达到29.8%,抗病性明显提高。【结论】水稻干种子在空间条件下所产生的变异频率高,变异幅度大,并能够稳定的遗传于后代,有望选育出水稻新种质资源。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分化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棉花黄萎病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分化情况。【方法】纯化培养采集的菌株,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利用鉴别寄主法测定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结果】棉花黄萎病菌菌落形态各异,供试菌系大部分可产生微菌核;供试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部分菌株对高温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新疆棉花黄萎病菌可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型,其中以中等致病类型为主。【结论】新疆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具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博乐地区采集的VX27菌株致病力最强。


气调贮藏不同气体比例对哈密瓜86-1贮期品质及生理活性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适宜的哈密瓜86-1贮藏保鲜条件。【方法】在3℃贮藏条件下,设置O2+CO2:3%+0%;O2+CO2:4%+1%;O2+CO2:5%+2%三种气体条件,研究不同贮藏气体条件对86-1采后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总酸含量、硬度、果肉细胞膜透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在3℃的贮藏温度下,各气调处理并没有起到抑制果实呼吸强度、减少其乙烯释放量等作用。与冷藏相比,气调处理的果实糖酸等营养物质的消耗略低,对其品质及风味保持较好。【结论】相对而言,CO2含量较高的气体环境更利于瓜的贮藏,CO2/O2=2/5明显优于CO2/O2=0/3,究其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转SNC1基因棉花抗枯萎病防御酶活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转SNC1基因的棉花中35和军棉1号和对应的非转基因棉花叶片为材料,接种棉花枯萎病病菌,以分析与主要抗病性有关的5类防御酶系。接菌后,和对照相比,转SNC1基因棉花和非转基因棉花防御酶的活性变化差异明显。其中,转基因中35的PAL、SOD、POD和PPO酶活性均高于非转基因中35,并且在接菌第2,4天达到峰值,然后随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而CAT酶活性低于非转基因中35,随时间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转基因军棉1号的PAL、SOD、PPO和酶CAT活性变化趋势同转基因中35,而POD酶活性变化趋势却相反,低于非转基因军棉1号。通过本试验表明,以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为受体得到的转基因棉在受到病原菌侵染后,酶活性变化有差异。其中PAL、SOD、PPO和CAT酶活性变化趋势稳定,其酶活性高低可以作为转基因棉花抗病性的生化指标,同时表明SNC1基因的抗病性在陆地棉中得到体现。


优质面包小麦新冬23号品质分析及应用前景
《种子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强筋小麦新冬23号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新冬23号的品质性状达到了国家优质强筋小麦的品质标准,是新疆目前自育品种品质最优的面包专用冬小麦,其品质相当于引进的加拿大春小麦Y20和罗布林的水平;新冬23号的品质比较稳定,产量一般在4.5~6.0t/hm2,具有一定的丰产潜力,适合在新疆北疆地区中等以上肥力地块种植,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南疆特色林果加工的现状及趋势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疆特色林果种植面积每年以百万亩的定植规模加速推进,优势品种区域化发展,林果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林果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林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技术落后,产业加工层次低、产业链短,初级加工产品居多,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仍偏少,林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林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果品采后加工率仅为6.63%,果品增值和竞争处于劣势。根据南疆特色林果种植和加工的现状以及国内外林果发展现状和技术趋势,指出了特色林果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新疆干旱区长绒棉水肥耦合产量效应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南疆棉花水肥耦合作用,试验实行3因素5水平311-B拟饱和最优回归设计,通过对灌水量(W)、施氮量(N)、施磷量(P)与棉花产量关系的分析,拟合出回归模型:Y=4685.48+78.95X1+61.66X2-14.58X3-84.51X12-101.94X22-120.75X32-79.56X1X2-38.73X1X3-14.61X2X3(Y为产量,X1为灌水量,X2为施氮量,X3为施磷量)。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的顺序为W(X1)>N(X2)>P(X3),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灌水量的作用居于首位,其次是氮肥和磷肥;各因素交互作用效应顺序为WN>WP>NP;由方程拟合的组合方案是灌溉量(Z1)为5 765.24 m3/hm2,施氮量(Z2)为281.76 kg/hm2,施磷量(Z3)为104.73 kg/hm2时,棉花籽棉最高产量(Y)达到4 707.94 kg/hm2。


垦殖对新疆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在土壤质量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采用有机碳分组技术,研究了干旱荒漠区自然土壤开垦对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有机碳含量的自然土壤垦殖后,有利于干旱荒漠区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且垦殖(0-5a)增加显著,年均增加在0.65gkg-1以上,上升幅度为76%-286%,5a后维持在相对平衡的水平;土壤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在垦殖0-5a显著增加,平均增加72%和99%,5a后下降;颗粒有机碳则表现出垦殖0-10a明显增加,增加在275%以上,10a后下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垦殖年限的延长显著增加,0-20a内较自然土壤提高了75%。垦殖可能是干旱区绿洲农田潜在碳汇的重要影响因素;但随垦殖年限延长,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下降,土壤质量又存在一定的退化风险。
关键词: 垦殖 活性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团聚体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