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967条记录
黑线姬鼠和布氏田鼠对一些食物的实验室适口性试验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7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适用于防治黑线姬鼠和布氏田鼠的配制毒饵和捕鼠诱饵。方法用玉米粉(黑线姬鼠)和兔料(布氏田鼠)作标准饵,大米、小麦、花生米、黄豆、高粱米、荞麦、小米、玉米(整粒或渣)、黄米和莜麦作候选食物,对试鼠进行实验室单笼饲养有选择摄食试验。结果黑线姬鼠对被筛食物的适口性,以花生米最好,摄食系数为1.62,其次是高粱米(1.19)、大米(1.13)、小米(1.11)、小麦(1.10)、玉米粉(0.39),黄豆和荞麦最低,摄食系数分别为0.19和0.17。布氏田鼠对食物的适口性,也以花生米最好(1.80),其他依次为莜麦(1.54)、黄米(1.12)、小麦(1.07)、小米(1.00)、荞麦(0.95)、玉米渣(0.87)、大米(0.79)、高粱米(0.74),黄豆最低(0.30)。结论防治黑线姬鼠,可用大米、小麦、高粱米或小米作基饵配制毒饵;防治布氏田鼠则可用莜麦、小麦、黄米、小米或玉米渣作基饵配制毒饵。捕鼠器捕鼠,花生米是2种鼠的最佳诱饵。

关键词: 黑线姬鼠 布氏田鼠 食物 适口性 实验室有选择摄食试验

寒地不同肥料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

大豆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黑龙江省海伦市寒冷地区进行不同肥料对大豆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其目的是为筛选适应寒冷地区绿色大豆生产的较佳肥料。结果如下:黑农科有机无机复混肥(简称黑农科肥)对大豆品种绥农14产量正向效应>三元素复合肥>惠满丰>有机肥>双绿肥>生物钾肥,其增产原因主要是开花期单株叶面积、根容量和根瘤数的增加,进而促进其生长发育导致增加了单株荚数和粒数;施用黑农科肥土壤有机质含量5.95%,略低于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6%),而其土壤容重与有机肥相同均为0.82 g/cm3。全氮为0.45%,全磷为0.16%,表明其有利于土壤结构和肥力的改善;在寒冷地区每公顷施375kg黑农科肥有利于绿色大豆生产。

关键词: 大豆 寒冷地区 肥料 产量 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源性沙门氏菌DNA旋转酶与耐氟喹诺酮类药物关系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取临床分离的、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单诺沙星和沙拉沙星)均耐药的9株鸡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株,提取其染色体DNA。设计引物gyrAF和gyrAR、gyrBF和gyrBR,分别扩增菌株DNA旋转酶gyrA基因和gyrB基因的氟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与质控菌株相比,9株临床分离耐药株中只有菌株38和60的gyrA基因发生单碱基突变,菌株38的gyrA基因第371位碱基发生C→T突变,菌株60的gyrA基因第350位碱基发生A→C突变,两处突变均位于QRDR内,其余菌株的核苷酸未发生任何突变。菌株38的碱基突变导致gyrA基因第99位氨基酸发生R→C取代,即Arg→Cys;菌株60的碱基突变导致gyrA基因第92位氨基酸发生M→L取代,即Met→Leu。9株临床分离鸡源性沙门氏菌氟喹诺酮类耐药株gyrB基因QRDR的核苷酸序列与质控菌株完全相同;只有菌株42的gyrB基因第1592位碱基发生C→A突变,但其位于gyrB基因QRDR之外,且菌株42的gyrB基因的碱基突变并没有导致相应氨基酸的改变。上述结果提示,DNA旋转酶gyrA基因和gyrB基因QRDR突变可能并非沙门氏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沙门氏菌 氟喹诺酮类 DNA旋转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极早熟春玉米边三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玉米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边三2号是黑河农科所以单交种(kmo38×kin130)为母本,以NB15B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极早熟高产玉米新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活秆成熟等特点。适合在黑龙江省第五积温带种植,种植密度为55 000~60 000株/hm2。

关键词: 玉米三交种 边三2号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措施条件下,大豆在不同生育期中土壤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与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决定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动态变化,各处理土壤中细菌总数由花期逐渐增加,结荚期达最大值,到成熟期明显下降。各个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与土壤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有机+无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碳量。

关键词: 大豆 施肥处理 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量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产量与环境效应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双城市为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以1986年和2000年1:10万陆地卫星解译数据为基础,结合统计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14年来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对粮食产量和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城市旱田面积、草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在逐年减少,分别减少1841.15hm2、3030.25hm2和70.86hm2;城镇用地、居民用地、林地和水田面积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581.78hm2、363.91hm2、1103.5hm2和2934.77hm2;双城市粮食产量趋于一种起伏的上升状态,由1982年37.3万t上升到2001年135.3万t,最高年份1998年粮食产量为165.1万t;从双城市1957~2000年的年均气温和降水分析得出,年均气温上升,年均降水量减少。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效应 粮食产量 地理信息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卵母细胞c-mos基因表达以及RNA干扰

动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mos基因在动物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调控中起作用,但其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本实验通过RT-PCR、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检测方法检测了猪卵母细胞在体外成熟培养过程中c-mos基因在转录水平、翻译水平上的表达以及蛋白的分布,并应用注射小干扰RNA(siRNA)方法对其进行了RNA干扰(RNAi)研究。结果显示,猪卵母细胞在体外成熟培养过程中c-mos基因mRNA量逐渐增高,电激活后6h接近完全降解;MOS(c-mos基因蛋白产物)在GV卵母细胞生发泡中有一定量的表达,生发泡破裂(GVBD)前表达量增加且开始向卵母细胞胞质弥散,成熟培养44h未成熟卵母细胞中的MOS表达量要高于成熟卵母细胞,激活后6h核区MOS明显减少,但仍然有少量MOS分布于胞质中;成熟培养前干扰c-mos基因,所用三个siRNA都能成功敲低mRNA量,分别是同时期对照组mRNA量的0.08±0.03,0.11±0.06和0.20±0.06倍,干扰后虽然没有完全剔除MOS,但MOS量比同期卵母细胞有明显下降,仍可以引发成熟卵母细胞染色体解凝集。研究结果揭示了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发育进程中c-mos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的动态表达规律,建立了猪卵母细胞c-mos基因RNAi体系,为MOS在猪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建立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 c-mos基因 卵母细胞 RNA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肥用量对芸豆氨基酸含量及组分的影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7 CSCD

摘要:本研究在不同磷肥施用量处理下,对NR、品芸1号、品芸2号3个小白芸豆品种子粒的氨基酸含量及组分测定、分析,探索磷肥对芸豆氨基酸及组分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磷肥用量处理均可提高芸豆氨基酸含量,对芸豆中人体必需氨基酸组分的影响因不同品种而异。品芸2号和NR总氨基酸及其各组分含量在50kg/hm2纯磷肥用量条件下最高;品芸1号氨基酸积累在25kg/hm2纯磷肥用量条件下最有效。

关键词: 芸豆 磷肥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

草地学报 2007 CSCD

摘要:苜蓿(M ed icag o sa tiva)与无芒雀麦(B rom us innerm is)以0.3:0.7的播种量进行混播试验,测定组分种绝对生长率(AGR)、相对生长率(RGR)、相对产量总和(RYT)以及种间竞争率(CR),探讨不同苜蓿品种+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草地生物量的净积累主要在生育前期,单播和混播草地中杂花苜蓿的AGR和RGR平均值高于敖汉苜蓿(M.sa tiva CV.A ohan);同种苜蓿混播与单播草地生物量快速积累期相同,但不同品种间有所差异,敖汉苜蓿早于杂花苜蓿(M.varia M artin.CV.C aoyuan);苜蓿在孕蕾至初花期、无芒雀麦在拔节至抽穗期AGR和RGR最高,混播降低了苜蓿的AGR和RGR值;在组分频率下,春秋二季种间竞争小于种内竞争(RYT>1),而夏季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RYT<1),苜蓿的竞争力大于无芒雀麦(苜蓿的CR>1);甘农1号杂花苜蓿(M.variaM artin.CV.G annong N o.1)与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稳定性较好;在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群落中,光资源竞争是种间竞争的关键,温度对种间竞争有明显影响,夏季较高的温度减弱了无芒雀麦的竞争力,增强了苜蓿的竞争力;夏季是混播草地中无芒雀麦种群衰退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 苜蓿 无芒雀麦 混播草地 种间竞争 群落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果沙棘品种适应性及其综合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黑龙江绥棱、内蒙磴口及陕西永寿试验区对俄罗斯的12个大果沙棘品种和蒙古的1个大果沙棘品种的适应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影响大果沙棘在我国的适应性的主要因子是环境因子。在大果沙棘品种的推广中,首先要注意地理位置,其次,在适宜栽培区确定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品种的适应性差异,即需要进行品种的选择。(2)从高纬度引进的品种,在中国的适应性表现是随着纬度的下降适应性逐渐下降,绥棱试验点、磴口试验点及永寿试验点分属最适引种区、适宜引种区及不适应区。(3)绥棱试验点4 500 kg.hm-2以上的品种有楚伊、浑金、优胜、橙色、阿尔泰新闻、乌兰格木6个品种,磴口试验点6 000 kg.hm-2以上的品种有楚伊、金色、优胜3个品种,这些品种丰产性好,是试验区值得大力推广的引进品种。(4)大果沙棘在中国的适应性区划可分为3个区:最适引种栽培区,如黑龙江绥棱县;适宜引种栽培区,如内蒙古磴口县;栽培驯化区,如陕西永寿县。

关键词: 大果沙棘 品种适应性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