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兴凯湖大银鱼种群资源现状与合理利用
《湿地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了解小兴凯湖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其资源现状,根据2018~2019年小兴凯湖大银鱼的生物学资料,利用VBGF生长方程、Beverton-Holt模型和LBB(Length-based B ayesian Biomass)估算法等,研究小兴凯湖大银鱼种群的拐点年龄、临界年龄、死亡率、开发率、存活率和资源量.研究结果表明,小兴凯湖大银鱼体长的生长方程为Lt=204.75*[1-e-2.4(t+0.063)](Lt为年龄为t的大银鱼的体长),体质量生长方程为Wt=42.51*[1-e-2.4(t+0.063)]3.1704(Wt为年龄为t的大银鱼的体质量);体质量生长拐点年龄为0.418a;种群临界年龄为0.547 a;种群总瞬时死亡率为6.72/a;种群开发率为67.86%;种群存活率为0.12%;种群资源生物量约为5710余吨,个体数量约为7 190万尾.小兴凯湖大银鱼资源处在过度利用状态,在控制捕捞强度的前提下,将开捕规格定为143 mm、开捕时间定为9月较为适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麻哈鱼生长前期生殖相关内分泌激素水平及性腺组织学观察
《贵州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养殖大麻哈鱼生长前期血清中生殖相关内分泌激素水平及性腺发育状况,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及常规组织学技术对2龄、3龄大麻哈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龄、3龄雌性大麻哈鱼血清中生殖相关内分泌激素水平均高于雄性,且同性别中3龄大麻哈鱼生殖相关内分泌激素水平均高于2龄;2龄大麻哈鱼与生殖相关的内分泌激素之间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3龄大麻哈鱼促黄体生长激素与各激素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其余各激素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精巢结构属于小叶型,其内生殖细胞处于精原细胞向精母细胞转化阶段;2龄大麻哈鱼卵巢内含有3个时相的卵母细胞,3龄卵巢内90%以上为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卵巢内卵母细胞逐步发育为完全同步型,符合野生环境下大麻哈鱼一次性产卵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保护区鱼类资源调查及分布格局
《水生态学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鉴于吉林省生态环境和水域类型多样性以及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的特点,探究了吉林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资源的现状及分布格局,为保护区的健康发展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采取分级统计、分类汇总的方法对保护区数量、面积、保护对象、水域类型及空间分布等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结合吉林省主要水系,采用叠图法绘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图,最终对吉林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第1~10批)的保护物种特征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至2016年底,吉林省共建有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7处,总面积达4 622 km~2,其中河流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数量21处,水库型4处,湖泊型2处;保护区分布中,松花江流域有17处,鸭绿江流域6处,图们江流域3处,辽河流域1处;保护对象中包含鱼类13科、61种,甲壳类1科、1种.研究表明,吉林省现有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已初步形成了水域类型较齐全、空间分布较均匀的鱼类栖息地保护格局,在保护珍稀水生生物方面能发挥较大作用;探讨了保护区在特有物种保护、结构布局和功能区划协调性等方面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和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热温度对海鲈鱼肌肉品质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加热温度对海鲈鱼肌肉品质的影响,以海鲈鱼背肉为原料,研究其经热处理后中心温度分别达到40℃、50℃、60℃、70℃、80℃、90℃和100℃时水分含量、总巯基含量、肌原纤维蛋白质量浓度、色差、风味、加热失重率、质构、Ca2+-ATP酶活性和表面疏水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鱼肉色泽的L?值、a?值和b?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上升速度先快后慢;鱼肉的硬度、内聚性、咀嚼度和蛋白质表面疏水性等指标随温度的上升先升高后下降,而弹性、水分含量、肌原纤维蛋白浓度、总巯基含量和Ca2+-ATPase酶活性持续下降.SDS-PAGE电泳条带表明,随着中心温度的升高,大部分肌原纤维蛋白发生变性,但有极少数的肌动蛋白未发生变性.研究表明:综合色差、质构和感官评分的变化规律,海鲈鱼的终点加热温度控制在70℃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草对尖吻鲈生长特性、消化酶及免疫酶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添加不同水平甘草粉的饲料对尖吻鲈幼鱼生长特性、消化酶及免疫酶的影响,为甘草在尖吻鲈饲料中的添加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甘草粉按不同比例添加至饲料中,然后对尖吻鲈幼鱼进行饲料投喂试验,添加量0%为对照组,1%、3%和5%为试验组,各组均设3个平行,试验周期56 d,测定淀粉酶(AMS)、脂肪酶(LPS)、胰蛋白酶(TRYP)、胃蛋白酶(PP)、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溶菌酶(LZM)等指标,并对尖吻鲈消化酶指标与生长特性指标间、免疫酶指标与存活率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3%和5%试验组尖吻鲈的存活率(S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各试验组的体长增长率(BLG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在5%试验组显著升高;前肠AMS活力在3%和5%试验组显著升高;肝脏AMS、前肠LPS、肝脏LPS和胃LPS活力在各试验组均显著升高;前肠TRYP活力在1%和5%试验组显著升高;PP活力在5%试验组显著升高.WGR、SGR与肝脏AMS活力呈显著正相关.肝脏T-AOC活力在各试验组均显著升高,CAT活力、GSH-PX活力和POD活力在1%试验组显著升高,MDA含量在5%试验组显著下降;血清T-AOC活力和CAT活力在各试验组均显著升高,GSH-PX活力在3%试验组显著升高,LZM活力在1%和5%试验组显著下降.SR与肝脏T-AOC、肝脏T-SOD、血清T-AOC、血清CAT和血清GSH-PX活力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MDA含量及血清T-SOD活力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饲料中添加3%~5%甘草粉可更好地提高尖吻鲈消化酶活性、促进鱼体增长,协助杀菌,提高尖吻鲈的存活率;添加1%~3%甘草粉可增强尖吻鲈抗氧化能力,减少肝过氧化物积累.因此,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甘草对尖吻鲈幼鱼具有促进消化及提高免疫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血鹦鹉温室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与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升血鹦鹉(Cichlasoma citrinellum♂×Cichlasoma synspilum♀)的养殖效益,降低能耗,构建血鹦鹉工程化养殖系统(A棚).该系统以传统温棚养殖系统为对照(B棚),通过将各养殖池交叉串联,配置集中输水管道和多层级物理+生物过滤等处理设施.通过比较在不同养殖模式下,血鹦鹉养殖出产的品级、养殖成本及效益,研究血鹦鹉工程化养殖系统的养殖性能及效果.结果表明,A棚养殖的成活率为96.6%,比B棚高1.06百分点;参照国家标准GB/T 30946—2014观赏鱼分级规则血鹦鹉鱼,A棚出产AAA级、AA级和A级血鹦鹉的比例分别为19.70%、35. 78%和29.64%,分别比B棚高4.1百分点、3.07百分点和1.87百分点;A棚出产返黑现象血鹦鹉和B级血鹦鹉所占比例分别为13.19%、1.69%,分别比B棚低2.23百分点、6.81百分点.表明该工程化养殖系统能够提高血鹦鹉的成活率和优级品的产出率,并能提高养殖效益.
关键词: 血鹦鹉 设施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品级 养殖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