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三地区甜樱桃花芽分化与温度的关系
《果树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温度变化对甜樱桃花芽分化的影响,观察烟台、郑州、金华地区的红灯和郑州地区的早红宝石的花芽分化及同期的温度变化。结果表明,红灯花芽分化在烟台比在郑州耗时短20~30 d,在金华与在郑州的耗时可能接近;当温度>27.0℃时抑制红灯和早红宝石花芽分化,当温度<20.0℃时抑制红灯花芽分化;早红宝石畸形花的发生与高温有直接关系。分析认为,甜樱桃花芽分化速率和进程因温度不同而发生明显改变,依据有效积温推测花芽分化起止时期具有一定可行性。高温和低温抑制花芽分化,延缓分化进程,适宜花芽快速分化的温度可能为20.0~27.0℃。
中国荷斯坦奶牛STAT1全长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GenBank中收录哺乳动物STAT1(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1)的直系同源基因序列设计了用于中国荷斯坦奶牛STAT1 cDNA末端快速扩增的引物,并通过SMART法克隆了STAT1全长基因。序列分析发现,STAT1基因在5′和3′非翻译区均存在mRNA的选择性剪接。获得的STAT1基因编码序列长为2 250 bp,编码749个氨基酸。蛋白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STAT1在进化上相对保守,牛STAT1基因与羊、恒河猴、人、猩猩、猪等基因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6%,96.4%,95.87%,95.73%和95.64%。中国荷斯坦奶牛STAT1全长基因的成功克隆,为进一步研究牛STAT1的基因结构、基因表达与调控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寄主植物接种番茄斑萎病毒对西花蓟马种群的影响
《昆虫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一种入侵我国的重要害虫,而番茄斑萎病毒是以西花蓟马传播为主的一种极具危害性的世界性病毒,通过研究西花蓟马与番茄斑萎病毒之间的互作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西花蓟马以及番茄斑萎病毒的发生与猖獗机制,同时也将为制定合理、可持续的控制西花蓟马及其传播的植物病毒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应用特定年龄-龄期及两性生命表方法,研究了西花蓟马在辣椒3种处理(健康CK、机械损伤MD、机械接种番茄斑萎病毒MI)叶片上的生长发育、存活及种群增长。【结果】健康、机械损伤和机械接毒叶片上的发育历期依次为12.45,11.97和11.18d。雌雄成虫寿命和雌虫产卵量在不同处理植株叶片上差异显著(P<0.05),在机械接毒叶片上寿命最长(雌13.51d,雄12.69d);繁殖能力最强,产子代数高达33.01头1龄若虫/雌。健康、机械损伤和机械接毒叶片上西花蓟马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009,0.153和0.190d-1,净生殖率依次为0.84,14.54和21.79。【结论】番茄斑萎病毒诱导寄主植物辣椒反应使西花蓟马发育历期缩短,成虫寿命延长,繁殖能力提高,种群增长加速。
关键词: 西花蓟马 寄主植物 番茄斑萎病毒 接毒 种群增长 发育历期 繁殖力 成虫寿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临保系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湘油15、沪油15、优88和沪油17分别与临保系HYZ1-TAM杂交,在其F2利用与不育基因Bnms3和隐性上位基因Bnrf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临保系基因型单株进行筛选,并对筛选获得的单株进行测交验证确定是否为临保系基因型.结果表明:在4个品种的转育F2群体共355个单株中,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了62个标记基因型为临保系的单株,这些单株经测交证实有57株为真实临保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准确率为91.94%.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本研究所用的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在Bnms4基因位点未出现显性可育等位基因.实验结果验证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对开展该不育系统的转育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类脂褐素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中国食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类脂褐素是由膜脂过氧化作用产物与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和磷脂交联形成的一种荧光性化合物,通常与细胞的衰老密切相关。以往的研究工作证实植物器官中也存在脂褐素类似物,其与植物衰老和果实成熟有密切关系。在植物中,许多其它物质都与类脂褐素(LFLP)有着密切的关系:对LFLP的形成起促进作用的物质主要有丙二醛、脱落酸、脂肪氧合酶;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α-生育酚等抗氧化物质均能抑制LFLP的积累。除此之外,LFLP的含量还与温度、时间、光照、空气等外界条件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概述了植物中类脂褐素的形成及相关研究现状,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和类脂褐素与农产品质量控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枇杷果实DHN基因克隆及其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园艺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白沙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宁海白’幼果为试材,通过RT-PCR与RACE扩增,获得两个具有脱水素基因典型结构域特征的cDNA序列。其中DHN1(GenBank登录号:FJ472835)全长639bp,编码188个氨基酸,属于Y2SK3类型;DHN2(GenBank登录号:FJ472836)全长858bp,编码273个氨基酸,属于SK3类型。用低温胁迫处理枇杷幼果,-3℃处理24h后电导率明显升高,表明细胞膜开始受到破坏,-6℃处理24h后电导率显著高于-3℃处理。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DHN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枇杷幼果中都上调表达,表明其与枇杷抗低温胁迫有一定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分离草莓抗炭疽病相关基因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比较接种炭疽病菌与未接菌草莓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筛选抗草莓炭疽病菌的差异表达基因片段,为草莓抗炭疽病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分别提取接种草莓与未接种草莓叶片的总RNA,分离mRNA,逆转录成cDNA,利用RsaI进行酶切,然后以接种叶片酶切cDNA为试验方(tester),以未接菌草莓叶片酶切cDNA为驱动方(driver),构建了草莓抗炭疽病基因消减文库。菌落PCR结果表明,插入片段大部分在100~1000bp之间,文库质量好。对文库中150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共得到了1377个有效的ESTs序列。利用NCBI数据库进行Blast同源性比较发现,这些ESTs可能与胁迫反应、信号转导、蛋白合成、蛋白相互作用、物质代谢、跨膜通道、转录因子、金属转运及未知或假定蛋白等有关,ESTs序列的获得为后续草莓抗炭疽病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和转基因研究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兔类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浙江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立兔类胚胎干细胞(ESCs-like)体外培养方法,研究探讨了兔囊胚形成环境与饲养层细胞对内细胞团(ICM)增殖、ICM原代集落形成以及集落碱性磷酸酶(AKP)阳性率的影响,并在MEF和REF饲养层上进行了兔ESCs-like的体外培养。结果显示,去除透明带桑葚胚在体外具有较高的囊胚发育率和囊胚贴壁率(P<0.05),体外发育囊胚ICM原代集落的AKP阳性率却显著低于体内发育囊胚(P<0.05);与MEF饲养层相比,REF饲养层上ICM原代集落的形成率显著偏低(P>0.05),但原代集落的AKP阳性率却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MEF饲养层与REF饲养层均支持兔ESCs-like的传代培养,但F3代后MEF组中ESCs-like的集落形成率显著高于REF组(P<0.05)。
关键词: 类胚胎干细胞(ESCs-like) 内细胞团(ICM) 集落 饲养层 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