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苯酰菌胺在黄瓜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浙江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气相色谱(GC)分析黄瓜及土壤中苯酰菌胺残留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碱性氧化铝柱净化后用气相色谱仪的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检测。结果表明:苯酰菌胺在0.002~0.100 mg.L-1范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1;苯酰菌胺在黄瓜及土壤中的最低检出质量分数为0.01 mg.kg-1;黄瓜中苯酰菌胺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9.4%~96.9%,变异系数为4.7%~10.9%;土壤中苯酰菌胺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0.1%~97.8%,变异系数为2.9%~4.5%。苯酰菌胺在黄瓜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黄瓜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3~3.3 d,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6~5.6 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对大白菜中氮同位素及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肥料配施处理对土壤和大白菜中稳定性氮同位素丰度(δ15N‰)及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肥比例的降低,大白菜中δ15N和硝酸盐含量分别呈现逐渐降低和增加的趋势,对照大白菜中δ15N和硝酸盐含量分别为+9.355‰和1459mg/kg;纯有机肥(100%-O)和纯化肥(100%-C)处理大白菜中δ15 N分别为+6.898‰和+4.098‰(P>0.05),而硝酸盐含量分别为1658和2138mg/kg(P<0.05);不同肥料配施处理时大白菜中δ15 N和硝酸盐含量间存在负相关(R=-0.9064)。土壤中δ15N的变化受不同施肥处理的影响较小,其变化范围为+7.706‰~+9.903‰;而大白菜中δ15N的变化影响较大,其范围为+4.098‰~+9.355‰。研究表明不同肥料配施处理能够影响大白菜中δ15N的变化趋势,可以初步利用δ15N作为标记来判断肥料来源,但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肥料配施时δ15N的分布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稻米气味检测与品种识别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商用PEN2电子鼻,通过分析测定样品质量、顶空空间及静置时间等匹配的试验参数,以及对传感器信号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方法,对5个不同水稻品种进行区分与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0 g样品时以200 mL顶空空间、60 min静置时间的电子鼻响应值相对较稳定;PCA和LDA法均对谷物状态和精米状态区分效果较佳,对米饭状态区分欠佳.该实验能将样品进行较好的区分,验证了电子鼻检测是对稻米中所有含量较高的、可被检测到的挥发性物质的综合状态的识别,从而为利用电子鼻进行稻米气味检测技术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苗用型大白菜新品种‘双耐’
《园艺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耐’是以S99-534为母本,S02-PB658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优质苗用型大白菜一代杂种。叶色浅绿,叶柄色白,叶面光滑无茸毛,叶质柔嫩,品质优良,商品性状好;耐热,耐湿,综合抗病性强,适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夏季作苗用型大白菜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柚果醋的发酵工艺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胡柚是浙江的特色杂柑,果实营养丰富,口感独特,极耐储藏,是非常适宜加工的柑桔品种。文章以出汁率适中的胡柚小果为原料,采用气相色谱测定发酵液中的酒精和醋酸含量,研究胡柚果醋的发酵工艺。确定以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的葡萄酒酵母为菌种进行酒精发酵,其适宜温度为28℃,发酵时间为72 h。确定来源于自然发酵胡柚果醋的巴氏醋杆菌HY05为菌种,以浅层液体方式进行醋酸发酵,其适宜的液面深度为3 cm;适宜温度为30℃,时间为72 h;发酵液过滤,所得原果醋密封后置于20℃避光处陈酿25 d,过滤、灌装、封口后于70℃灭菌10 m in,所得胡柚果醋特色风味突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蛹虫草菌丝体水提物对CCl4诱导小鼠肝脏和免疫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
《蚕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发掘家蚕蛹虫草的药用价值,研究家蚕蛹虫草菌丝体水提物对CCl4诱导的小鼠肝脏及免疫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将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家蚕蛹虫草菌丝体水提物低、高剂量组[0.2、0.4 g/(kg.d)],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均按剂量30 mg/kg腹腔注射CCl4造模。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免疫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结果表明家蚕蛹虫草菌丝体水提物可极显著提高模型小鼠血清中的IL-2、IFN-γ水平(P<0.01),并极显著降低AST、ALT活性及TNF-α含量(P<0.01)。研究结果显示家蚕蛹虫草菌丝体水提物对CCl4诱导的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通过促进IL-2、IFN-γ的分泌,进而降低TNF-α的水平,调节CCl4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这也是其发挥抗肝脏纤维化作用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 家蚕蛹虫草菌丝体 肝损伤 免疫调节 CCl4模型小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聚木糖的制备及其对益生菌体外增殖的作用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玉米芯微波消解-内切木聚糖酶水解制备低聚木糖的工艺,以低聚木糖的得率为主体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影响低聚木糖得率的微波消解过程和内切木聚糖酶水解过程的因素与水平进行研究,并考察获得的低聚木糖对益生菌的体外增殖作用.结果表明:玉米芯酶法制备低聚木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处理压力1.6 MPa,微波处理时间5 min,内切木聚糖酶用量140 U·g-1,酶解时间6 h;在最适条件下,玉米芯酶解液中低聚木糖的得率为82.5%,质量浓度为11.02 g·L-1;低聚木糖对益生菌的体外增殖实验表明,低聚木糖添加量在0.2%和0.4%时,分别可以对乳酸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起到最好的增殖作用,分别达到311%和183%,添加量进一步提高反而会抑制这2种菌的生长.
关键词: 低聚木糖 微波消解 内切木聚糖酶 枯草芽孢杆菌 乳酸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子束辐照对朱砂叶螨成螨存活和繁殖力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朱砂叶螨成螨为试材,研究了电子加速器辐照处理对成螨存活和繁殖的影响,以为叶螨的辐照检疫处理提供依据。叶螨成螨用0.4、0.8、1.2、1.6、2.0kGy辐照处理后于室温(28℃~30℃)自然光照下饲养,每天检测死亡率、产卵及其孵化情况。结果表明,成螨死亡率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剂量与机率值(死亡率的转换值)的相关系数显著,辐照后24和48h时99.9%致死率对应的预测剂量分别为5.615和3.147kGy。2.0和1.6kGy处理后成螨完全不育,全部死亡的时间分别为96h、168h。1.2、0.8和0.4kGy处理后成螨在整个观察期内(168h)均保持一定的存活率,但无繁殖能力,其中0.4kGy处理可产卵,卵可孵化但未见幼螨发育;1.2、0.8kGy处理可产卵,但卵未孵化。0.4kGy电子束处理可作为防治朱砂叶螨的有效检疫剂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正交设计在根茎秋海棠‘Helen Lewis’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浙江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了6-BA,NAA和24,-D 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根茎秋海棠‘Helen Lewis’叶片诱导不定芽的影响,建立了根茎秋海棠叶片再生体系。结果表明,诱导根茎秋海棠不定芽发生的最佳配方为:MS+2 mg.L-1 6-BA+0.5 mg.L-1 NAA+0.5 mg.L-1 2,4-D,36 d时诱导率为86.7%,并有淡绿色愈伤组织形成。附加0.5 mg.L-1 6-BA+0.2 mg.L-1 NAA的MS培养基有利于不定芽的分化和增殖。在1/2 MS+0.5 mg.L-1 IBA的培养基中生根效果最好,高于4 cm的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