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48条记录
三唑磷残留的膳食摄入与风险评估

农药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FAO/WHO农药残留专家联席会议(JMPR)提出的农药残留膳食摄入和风险评估原理及方法为基础,引入食物摄入量调整系数、急性风险安全界限和消费者保护水平,建立了适用于我国现阶段技术及数据积累水平的膳食摄入风险和消费者保护水平评估方法。基于现有的三唑磷残留试验数据,计算得到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国家估计短期摄入量(NESTI)及风险商(RQ)。结果表明,我国各类人群的三唑磷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属于不可接受水平,RQ值达2.1~6.2;其在苹果、甘蓝、稻米和小麦粉中的残留还具有不可接受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RQ值分别为14.2~34.3、8.2~17.0、2.9~4.7和2.8~4.0。通过计算理论最大每日摄入量(TMDI)和理论最大短期摄入量(TMSTI)评估了现有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对消费者的保护水平。结果显示,我国现有的7项三唑磷MRL标准对2~10岁人群慢性膳食摄入风险的保护均未达到可接受水平,消费者保护水平(CPL)只有0.6~0.8;甘蓝、节瓜、柑橘和苹果中的MRL标准对儿童(4~6岁)和成人(30~44岁)以及荔枝中的MRL标准对儿童的急性风险保护也未达到可接受水平,CPL分别只有0.2~0.4、0.3、0.1~0.2、0.1~0.2和0.6。建议:将柑橘(果肉)和荔枝(果肉)的MRL值分别修订为0.02和0.05 mg/kg;调整三唑磷在水稻上使用的良好农业规范(GAP),延长其安全间隔期至60 d;撤销三唑磷在十字花科蔬菜、节瓜及苹果上的使用登记,并将其在蔬菜、苹果及其他未登记使用的动植物产品中的MRL标准设定为0.01 mg/kg或其检出限附近;同时对三唑磷的违规使用应进行重点监管。

关键词: 三唑磷 残留 膳食摄入 风险评估 消费者保护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柚皮总黄酮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

农业机械学报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超临界CO2萃取胡柚皮总黄酮的工艺,在夹带剂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动态萃取时间、CO2流量为考察因素,优选了超临界CO2萃取胡柚皮总黄酮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该试验无需使用夹带剂,各因素对得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CO2流量、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45℃,静态萃取40 min后动态萃取60 min,CO2流量3 L/min,此条件下胡柚皮总黄酮的得率可达1.01 mg/g。

关键词: 胡柚皮 总黄酮 超临界 CO2萃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南芥植物型PEPC基因人工小RNA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遗传转化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是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酶。为探索拟南芥中植物型PEPC基因对模式植物拟南芥脂肪酸含量以及抗逆性等方面的影响,笔者构建了同时敲除拟南芥Atppc1、Atppc2和Atppc3基因的人工小RNA(amiRNA)植物表达载体pFGC-amiAtppc123,经根癌农杆菌EHA105介导,用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RT-PCR半定量分析表明人工小RNA在转化植株中成功进行了超量表达。该试验为分析拟南芥脂肪酸含量以及抗逆性方面提供了基础材料。

关键词: PEPC 拟南芥 amiRNA 脂肪酸含量 花序浸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杭嘉湖地区稻田氮素利用率及环境效应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结合15 N同位素示踪,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浙江省杭嘉湖平原稻田氮素利用率及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150kg/hm2基础上,加施有机肥3 000kg/hm2,稻谷增产9.8%~17.7%,氮素利用率达到47.9%,比单施化肥提高4.8%。而在施氮量210kg/hm2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稻谷产量及氮素利用率均呈下降趋势。硝态氮是稻田土壤氮素损失的主要形式,施用有机肥能有效地降低氮素损失率。在施氮量150kg/hm2基础上配施有机肥,氮素通过田间径流的流失率由0.85%降至0.70%,氮素通过渗漏水损失率由1.29%降至0.96%;施氮量达到210kg/hm2后,施用有机肥对减少氮素流失的效果不明显。综合考虑试验点土壤特性、施肥目标产量以及对农田环境污染的潜在风险,建议以每1hm2施用纯氮150kg、配施3 000kg有机肥较为适宜。

关键词: 有机肥 化肥 氮素损失 杭嘉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鲫鱼肉中微囊藻毒素

中国食品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SPE-HPLC)测定鲫鱼肉中微囊藻毒素的方法。鲫鱼肉经90%甲醇水溶液提取,反相硅胶萃取柱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以乙腈-水-三氟乙酸(体积比35∶65∶0.05)为流动相,经ZorbaxEclipseC18柱(4.6mm×250mmi.d.5μm)分离,外标法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LR的线性定量范围0.1~10.0μg/mL,鲫鱼肉中检出限25ng/g。微囊藻毒素RR的线性定量范围0.1~10.0μg/mL,在鲫鱼肉中的检出限20ng/g。此方法准确,灵敏度高,专属性好,可作为监测淡水水产品微囊藻毒素污染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 鲫鱼 固相萃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接种番茄斑萎病毒番茄植株对西花蓟马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我国的一种重要入侵害虫。本文研究了西花蓟马在番茄3种处理(健康CK、机械接种番茄斑萎病毒MI、机械损伤MD)叶片上的生长发育、存活及种群增长。结果表明:健康、机械接种番茄斑萎病毒、机械损伤叶片上的发育历期依次为12.68、12.99和11.79d。雌雄成虫寿命和雌虫繁殖能力在各处理叶片上差异不显著(P>0.05)。健康、机械接种番茄斑萎病毒、机械损伤叶片上的内禀增长率依次为0.1362、0.1526和0.1292d-1。本研究表明,接种番茄斑萎病毒的番茄叶片未缩短西花蓟马发育历期,也不能延长寿命及提高产卵量,不能明显加速种群数量增长。这意味着番茄斑萎病毒对西花蓟马在番茄叶片上的生物学特性未能产生明显的有利作用。

关键词: 西花蓟马 番茄斑萎病毒 番茄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寄生蜂体内共生菌Wolbachia研究进展

环境昆虫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Wolbachia是广泛分布在节肢动物生殖组织中的细胞质遗传细菌,在寄生蜂中可以通过诱导胞质不亲和、孤雌生殖、雄性雌性化和杀雄等多种方式调节寄主的生殖。本文在综述了寄生蜂体内共生菌Wolbachia的类群和分化、传播方式及其对寄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温度通过对Wolbachia的作用而影响寄生蜂的表现等基础上,讨论了如何利用寄生蜂体内Wolbachia提高寄生蜂自然控制害虫的能力。

关键词: 寄生蜂 共生菌 Wolbachia 自然控制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沟油的快速检测技术及资源化利用

食品工业科技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对地沟油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为彻底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的问题,其资源化利用也取得了一些有效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原理、所获成果、推广潜力等角度对地沟油各种检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对利用地沟油制造生物柴油、生物破乳剂等资源化利用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就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地沟油 快速检测 资源化 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具有荧光标签的猪瘟病毒E~(rns)蛋白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

华北农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具有标记的猪瘟病毒Erns蛋白,通过基因工程操作,使猪瘟病毒Erns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融合,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昆虫细胞中高效表达了ErnsGFP融合蛋白,经Western Blot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证实,表达产物分子量正确,且发出易于检测的绿色荧光,具有标记的Erns蛋白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Erns蛋白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猪瘟病毒 Erns 绿色荧光蛋白 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铁皮石斛新品种“仙斛1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研究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保护野生铁皮石斛资源,选育铁皮石斛优良品种。方法采用系统育种方法从野生铁皮石斛种质资源中选育出符合要求的新品种,石蜡切片技术鉴定铁皮石斛质地特征;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品种(系)间遗传差异。结果经过十余年的系统选育,成功获得了铁皮石斛新品种"仙斛1号"。移栽36个月后,"仙斛1号"的新鲜茎叶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04.0%和32.4%,达到了2.54 kg.m-2;干品率分别提高63.0%和38.7%,达24.9%;多糖含量分别提高117.1%和187.2%,为47.1%。分子标记分析表明"仙斛1号"与其他铁皮石斛品种(系)有着明显的遗传差异。结论 "仙斛1号"是一个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铁皮石斛优良新品种,它的育成可为铁皮石斛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良种选择。

关键词: 铁皮石斛 仙斛1号 选育 特征特性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