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食用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汽蒸、水煮、空气炸3种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片食用品质的影响,对热加工后罗非鱼片色差、加工损失率、pH值、基本营养成分、脂肪氧化、脂肪酸组成含量、挥发性物质组成含量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热加工对罗非鱼肉食用品质影响较大,不同热加工方式对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经汽蒸、水煮、空气炸处理后,加工损失率分别为11.51% 、9.14% 、26.73%;相较于对照组汽蒸、水煮处理pH值分别增加了0.22、0.44,空气炸处理降低了0.51;营养成分含量发生改变,由于经热处理后水分损失含量降低,导致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相对含量增加.热加工处理后鱼肉表面颜色发生变化,L? 值、b? 值都升高,a?值则是汽蒸、空气炸处理升高,水煮降低.热加工过程脂肪发生氧化,以硫代巴比妥酸值判断其氧化程度大小为:水煮(0.68 mgMDA/kg)>汽蒸(0.58 mgMDA/kg)>空气炸(0.20 mgMDA/kg)(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热加工处理后鱼肉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水煮含量最高为38.13%;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汽蒸含量最低为29.2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汽蒸含量高为32.53%.经GC-MS分析,在对照、汽蒸、水煮、空气炸处理的鱼肉中分别检测出38、44、44、4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由醛类、醇类和烷烃类物质组成.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肉颜色、风味、营养成分等食用品质具有一定影响,该研究为罗非鱼的热加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罗非鱼 热加工 色差 营养成分 脂肪酸 风味 GC-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空和充氮包装处理对冷藏黄河鲤鱼新鲜度的影响

食品科技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在4 ℃条贮藏件下,采用真空包装、充氮包装和空气包装3种方式对黄河鲤鱼片进行包装处理,通过分析样品在贮藏过程中的感官评分、pH值、硫代巴比妥酸值(TBA值)、挥发性盐基氮值(TVB-N值)、菌落总数、硬度、弹性和咀嚼性等指标的变化,确定包装处理对鱼片保鲜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4 ℃条件下,真空包装能够延缓样品感官评分的下降,真空包装组样品的最低pH值较普通包装组样品早2 d到达,真空包装能够抑制样品TBA值和TVB-N值的升高,延缓硬度、弹性和咀嚼性等质构性质的劣变,在短期内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延长保鲜期1~2 d.

关键词: 真空包装 冷藏 黄河鲤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地理群体合浦珠母贝双列杂交子代数量性状比较及其相关和通径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地理群体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双列杂交子代数量性状及确定形态性状对其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真实影响效应,为合浦珠母贝的选择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海南三亚(SY)和广西北海(BH)2个地理野生合浦珠母贝群体为亲本,经双列杂交获得4个F1代群体(SY♂×SY♀、SY♂×BH♀、BH♂×SY♀和BH♂×BH♀),各随机挑选100只养殖至14月龄的个体进行数量性状(壳长、壳高、壳宽、铰合线长、体质量和软体质量)测量,并采用SPSS 18.0进行K-S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型性状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计算.[结果]4个F1代群体的体质量和软体质量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其中又以软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SY♂×SY♀群体壳长与体质量和软体质量间的相关性最大,对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5和0.529;而其他3个F1代群体的壳宽与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相关性最大.剔除对体质量和软体质量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分别建立针对各F1代群体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回归方程,总决定系数(R2)均小于0.850.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SY♂×SY♀群体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直接影响最大的形态性状分别是壳高和壳长,对其他3个F1代群体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直接影响最大的形态性状均是壳宽;SY♂×SY♀群体壳高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最大,壳长对软体质量的决定系数最大,其他3个F1代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和软体质量决定系数最大的也均是壳宽.[结论]不同地理群体合浦珠母贝双列杂交子代数量性状中软体质量最具选择潜力.在只考虑形态性状选育时,SY♂×SY♀群体以体质量为选育目标时应选择壳高,以软体质量为选育目标时则应选择壳长,同时加强对壳高的选择;其他3个F1代群体在以体质量或软体质量为选育目标时均应选择壳宽.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双列杂交 表型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带小鲃胚胎发育及系统进化分析

水产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四带小鲃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小型热带观赏鲤科鱼类.本实验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其胚胎发育全过程,采用小鱼游泳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其染色体数目及DNA含量,最后利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对其在鲃亚科中的系统进化地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水温28℃ 条件下,四带小鲃的胚胎发育经历了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时期,24 h孵化出膜.与斑马鱼出膜时开始形成色素不同,四带小鲃出膜时色素未形成,这有利于早期器官形成和发育的观察.以公鸡血细胞DNA含量2.30 pg/2c为标准,四带小鲃DNA含量为1.50 pg/2c.四带小鲃染色体为2n=50,系统进化树显示,四带小鲃在鲃亚科鱼类进化史上属于较早出现的鱼类,染色体数为原始的数目类型,鲃亚科其他属的鱼类独立发生多倍化.上述结果为四带小鲃的繁殖和遗传改良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四带小鲃 DNA含量 染色体 胚胎发育 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灰色系统的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灾变预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未来日本海和东海海域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灾变年份进行预测,采用灰色系统年灾变预测GM(1,1)模型方法,根据1990—2014年日本海和东海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建立了多种灰色年灾变预测GM(1,1)模型,并比较该海域太平洋褶柔鱼建立的丰歉年灾变预测模型的精度,选择最优模型,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丰歉年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的丰年将发生在2020、2034、2052年,歉年将发生在2067、2125、2272年.研究表明,日本海和东海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的灾变预测最优模型参数|a|<0.3,为一级精度模型,可用于该资源丰度的长期灾变预测.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资源丰度 灰色灾变预测 GM(1,1)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热方式对罗非鱼片质构特性和蛋白质理化特性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汽蒸、 水煮、 空气炸3种不同加热方式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鱼片质构特性和蛋白质理化特性的影响,对加热后罗非鱼片质构指标(硬度、 弹性、 咀嚼性、 内聚性、 胶着性)、 肌原纤维蛋白含量及二级结构、 羰基含量、 巯基含量、SDS-PAGE图谱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加热对罗非鱼肉质构特性和蛋白理化性质有显著性影响;汽蒸(100℃ 下蒸5 min)、 水煮(100℃ 沸水中煮5 min)、 空气炸(200℃ 下炸制10 min)处理后鱼片硬度、 咀嚼性、 胶着性显著降低(P<0.05),内聚性显著提高(P<0.05),空气炸处理后样品弹性显著增加(P<0.05),汽蒸和水煮处理后弹性显著降低(P<0.05);热加工引起蛋白质发生氧化与热变性,肌原纤维蛋白和巯基含量显著降低(P<0.05),二级结构由有序转变为无序,α 螺旋结构含量显著降低(P<0.05),无规则卷曲结构含量显著升高(P<0.05),羰基含量显著升高(P<0.05);SDS-PAGE图谱显示,鱼肉肌肉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6000~220000,主要条带为肌球蛋白重链、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肌球蛋白轻链,热加工处理后罗非鱼肉肌球蛋白重链条带变浅上移,肌原纤维蛋白SDS-PAGE图谱出现相对分子质量为37000~52000的小分子蛋白聚集.研究表明,不同加热方式对罗非鱼肉质构特性和蛋白理化性质影响程度不同,空气炸处理后鱼片弹性和咀嚼性相对较优,汽蒸处理对蛋白氧化变性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合理的罗非鱼片热加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罗非鱼 加热 质构 肌原纤维蛋白 蛋白二级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添加杜仲皮水提物对虹鳟生长、肠道组织学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浓度杜仲皮水提物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 肌肉营养成分、 肠道组织学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以体质量为(145.56±4.12)g的虹鳟幼鱼为研究对象,试验设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在虹鳟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0(对照组)、0.5%、1%、2%、4%的杜仲皮水提物,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终末体质量、 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添加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4%添加组粗脂肪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试验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肠道皱襞、 固有膜及肌层结构完整,其中,0.5%、1%和2%添加组杯状细胞数量增多,但对照组、4% 组杯状细胞数量未见变化;2%、4% 添加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0.5%、1%添加组(P<0.05),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1% 添加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2%、4%添加组(P<0.05),但与对照组、0.5%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肠道优势菌群为软壁菌门Tenericutes、 厚壁菌门Firmicutes、 梭杆菌门Fusobacteria、 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与对照组相比,有害菌群中2%添加组肠道物种丰度下降最为明显,4%组除布鲁氏菌科Brucel-laceae、 鞘脂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 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物种丰度显著升高外,其余均显著降低(P<0.05),有益菌群中4%添加组肠道慢生根瘤菌科Bradyrhizobiaceae、 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物种丰度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在虹鳟饲料中添加4%杜仲皮水提物能较好地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关键词: 虹鳟 杜仲 生长性能 肠道菌群 16SrRNA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水下机器视觉的大西洋鲑摄食行为分类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鱼群摄食行为状态进行水产养殖精准投喂控制,是有效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水体污染的关键技术.目前,大多数基于机器视觉的鱼类摄食行为研究都是在实验室对真实养殖环境进行模拟并采用水上摄像机获取数据,由于光照条件和养殖环境的影响,该数据无法反映大西洋鲑在实际生产状况下的摄食行为,因此应用范围有限.为解决此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真实工厂化养殖环境的鱼类摄食行为分类算法.该算法使用水下观测方式并采用视频序列作为样本,首先利用变分自动编码器对视频序列样本进行逐帧编码以产生所有帧对应的高斯均值和方差向量,分别联立所有均值和方差向量得到均值特征矩阵和方差特征矩阵.然后将特征矩阵输入到卷积神经网络中,实现对鱼群的摄食行为分类.试验结果表明,在真实的工厂化养殖环境下,该研究所提出的方法综合准确率达到了89%,与已有的基于单张图像的鱼类摄食行为分类方法相比,综合准确率提高了14个百分点,召回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研究结果可为基于鱼类摄食行为的鱼饵精准投喂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机器视觉 鱼群摄食行为 视频分类 变分自动编码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歇式双循环工厂化养殖系统构建及其养殖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净化效果,提高养殖密度和成活率,构建了间歇式双循环工厂化养殖系统.通过间歇运行生物膜反应器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充分降解含氮污染物;连续运行弧形筛及时去除固体颗粒物.考察了该系统的启动过程及石斑鱼高密度养殖效果.启动初期,将硝化型生物絮团与海绵填料混合培养,生物膜22 d即可挂膜成功.以30.03 kg/m~3为初始养殖密度开展石斑鱼养殖试验,经66 d养殖,石斑鱼平均质量从(273.00±12.22)增至(552.52±107.04) g,最终养殖密度达到60.78 kg/m~3,成活率为100%.养殖过程中,生物膜逐渐适应养殖环境,氨氮、亚硝酸盐氮去除率从13.33%、14.84%增至93.73%、93.50%.此外,在弧形筛进水槽增加曝气形成曝气式弧形筛,可进一步除去细小颗粒物,有效控制养殖水体浊度.

关键词: 养殖 水质 间歇式 循环水养殖 生物膜 石斑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养殖中摄食声学研究进展

渔业现代化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类很早就已利用主动声学的方法对鱼虾进行声诱捕捞.相对于主动声学检测,被动声学检测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光学技术和主动声探测的研究手段,其对于研究对象没有伤害性和破坏性.本研究通过被动声学检测鱼虾摄食声,对不同鱼虾的摄食声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确定不同种类鱼虾的摄食特点.根据不同鱼虾摄食特点开发声学投饲系统,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投饲,在水产养殖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阐述了鱼虾发声的主要来源及摄食声发声机制,归纳了目前水下声信号的主要研究平台以及对声信号的采集、分析处理方法,总结了摄食声学在水产养殖中的主要应用.目前检测到的摄食声信号通常是混合信号,难以将摄食声信号从混合信号中提取出来.后续研究中,可将摄食信号单独提取,从而对鱼的摄食声作定性、定量化分析.

关键词: 水产养殖 鱼虾 投喂 摄食声学 水声信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