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NaHCO3碱度对瓦氏雅罗鱼鳃组织结构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和比较了达里诺尔湖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碱水种)和松花江瓦氏雅罗鱼(淡水种)在相同碳酸盐碱度胁迫下(CA0、CA30和CA50)鳃组织结构的差异,探究瓦氏雅罗鱼碱水种耐高碱特性与鳃组织结构微观调整的适应性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碱度增加,碱水种鳃丝变宽、鳃小片变长、鳃小片间距变大(P<0.05);淡水种鳃丝变宽、鳃小片间距变大(P<0.05),鳃小片长度在CA30时显著变长(P<0.05),而在CA50时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碱水种在CA30和CA50的氯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CA50的氯细胞排列更加紧密并且有叠加现象,扁平上皮细胞变大,细胞表面增厚;淡水种在CA30时的氯细胞数量明显多于CA50,但在碱度胁迫下,鳃小片出现破损,扁平上皮细胞、柱细胞和血细胞融合、脱落现象严重.另外,在碱水种和淡水种鳃耙上皮细胞中发现了大量黏液细胞分泌,随着碱度增加,黏液细胞由大而稀疏变为小而密集,其中碱水种的黏液细胞数量较淡水种多,而且排列更为整齐、密集.鳃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瓦氏雅罗鱼碱水种通过保持鳃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完整性达到对高碱环境的长期适应,而淡水种则因鳃细胞融合、脱落造成生理功能丧失,不能长期适应高碱环境.研究结果可为淡水鱼类在盐碱水的移植驯化提供依据和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7年中国部分地区白斑综合征病毒3个基因的 变异分析
《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斑综合征病毒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亚、南亚、南美洲、北美洲的许多国家,并且具有较高的致病性.为探明中国不同地区白斑综合征病毒毒株的变异情况,本研究选取2017年2—6月在河北、浙江、山东、上海、福建和广东共6个省市的白斑综合征病毒病害暴发区的44份患病样本,提取其DNA,进行wsv-pol、wsv313、wsv150的PCR扩增,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测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2017年wsv-pol的12个阳性样本中,均在第164位出现单个甘氨酸缺失,在个别样品中也存在氨基酸的替换现象;在wsv313的PCR扩增中有9个阳性样本在第280位插入1个脯氨酸,2个样本在第64位天冬氨酸突变为甘氨酸;wsv150的阳性样本均在第587位插入碱基T.氨基酸比对结果显示,8个样本在第200位之后出现106个大片段氨基酸的缺失,同时在第196、197、198、199位发生氨基酸的替换.氨基酸比对结果表明,wsv-pol、wsv313均未出现较大程度的变异,而wsv150的氨基酸序列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异,但未表现出地区差异性.本研究将为白斑综合征病毒病原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白斑综合征病毒 wsv-pol wsv313 wsv150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有明海及周边水域刀鲚耳石微化学研究
《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刀鲚在日本仅分布于有明海及与之相通的一些河流中,为重要的渔业资源,现已被列入了"危急种"名录.为探明相关水域该资源种的生活史履历及生境需求特征,本研究利用鱼类耳石微化学分析技术,对采自有明海海区及六角川、筑后川河口水域的刀鲚进行了耳石锶(Sr)和钙(Ca)的微化学研究.耳石由核心到边缘Sr、Ca定量线及Sr面分布分色图谱分析结果发现,3种水域刀鲚个体总体上可分为淡水产卵场起源(即溯河洄游)和非淡水产卵场起源(即海生刀鲚)2种生态类型,其中前者刀鲚中还进一步包含有3种不同淡水、海水间生境履历模式,反映出3种水域分布刀鲚生活史和生境需求的多样性及对不同盐度生境较好的适应性.此外,微化学结果还显示,研究涉及的17尾刀鲚中,有30%是在河口半咸水生境孵化起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相关水域除传统淡水起源的资源补充量外,河口域半咸水起源的补充量同样不能忽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DNA条形码研究中国枪乌贼和鸢乌贼的食物种类组成
《热带海洋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和鸢乌贼(Sthenoteuthisoualaniensis)作为中国南海头足类的关键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与能量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其摄食生态的研究将对海洋食物网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统胃含物分析法难以准确鉴定糜状饵料生物的组成,本研究利用DNA条码技术,针对中国枪乌贼和鸢乌贼不可辨认的食物糜提取组织DNA,选用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COI)作为分子标记,获得的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分析,并使用GMYC(Generalized Mixed Yule Coalescent)模型进行物种界定和构建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成功鉴定出中国枪乌贼饵料物种有13种,鸢乌贼饵料物种有8种,共20种(其中1种为共有饵料).比较发现,汕头-台湾浅滩渔场的中国枪乌贼主要摄食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而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则主要摄食鱼类和头足类.两物种均存在同类相食现象,但鸢乌贼表现更明显.
关键词: 中国枪乌贼 鸢乌贼 摄食 COI基因 DNA条形码 南海 汕头-台湾浅滩渔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花斑蛇鲻遗传多态性分析
《热带海洋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斑蛇鲻(Sauridaundosquamis)是一种重要的底层经济鱼类,本研究利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区)序列分析了中国近海分布的花斑蛇鲻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一共测定了6个地理群体129尾样本的D-loop区全序列.结果显示,全长为921bp的序列包含71个多态性位点,共检测到101个单倍型.花斑蛇鲻总体呈现很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873±0.0048)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132±0.0067)的特征.基于邻接法构建的单倍型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很浅,没有形成分化明显的支系.单倍型在各个地理群体中的分布呈分散交叉状态,表明地理群体间没有显著的遗传分化.6个群体的分子方差分析显示,花斑蛇鲻绝大部分的遗传变异(99.87%)来源于群体内的个体之间,而群体间的变异仅占0.13%.大部分地理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均很小,揭示了群体间的基因交流很频繁,存在高度的遗传同质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海的花斑蛇鲻遗传多样性丰富,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是一个随机交配群,可以作为同一个渔业单元来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味觉分析系统对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滋味强度值的区分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在滋味方面的差异,采用电子舌技术分析分别以湖泊围网养殖、野生自然水域或蟹稻共作为环境特征的5个产地蟹肉的滋味组成.结果发现,新鲜蒸制的中华绒螯蟹蟹肉样本都有非常突出的鲜味(15.78~17.78),其次是苦味(7.33~13.53)、咸味(3.83~12.39),差异明显的涩味(0.11~7.68),因所测值均在零附近而对滋味贡献小的丰富性(0~1.89)、苦味回味(0~1.03)和涩味回味(0~0.38),因所测值均在-30以下而没有酸味.线性判别分析的结果显示,初始验证的判别准确率为100%,各产地样本没有重叠现象.结果表明电子舌系统可以较准确地描绘中华绒螯蟹的滋味轮廓,滋味强度值具有区分产地滋味特征差异性的潜力.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味觉分析系统 滋味强度值 线性判别分析 产地判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蠵龟异速生长研究
《中国兽医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蠵龟(Caretta caretta)稚龟生长发育初期生长发育为适应环境表现出的选择性生长,以1~31日龄蠵龟为研究对象,对其关键器官进行测量并分析.结果 显示,蠵龟的游泳器官、摄食器官和保护器官等重要器官在生长过程中均表现出异速生长现象,头部及游泳器官(四肢)表现出生长率不同的负异速生长,而蠵龟身体的防御器官背甲呈现正异速生长,且蠵龟稚龟的体重生长速度较快,表明其内脏整体发育较快.蠵龟的选择性异速生长说明,其从破壳至31日龄期间的发育方向为从四肢发达且体重(包括背甲和内脏)较轻至背甲坚硬较大且体重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球中华鲎资源保护现状及对策建议
《生物多样性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鲎是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是世界现存4种鲎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是河口生态系统的标志物种,同时其血液被用于生产医用检验试剂--鲎试剂.中华鲎的自然地理分布范围相当狭窄,仅局限于日本濑户内海向南延伸至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岸以北的太平洋西岸海域,其中在中国东岸和日本南部海域的历史产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华鲎种群数量出现了显著减少, 2019年中华鲎在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正式更新为濒危(EN),明确了中华鲎资源呈现全球性衰退的状态,究其原因可归纳为鲎生境破坏和过度捕捞两个方面.在开展鲎资源保护的实践工作中,作者深刻反思当前鲎资源保护在海洋保护区划定、增殖放流及科普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包括加快完善种群基线数据,制定标准化种群和生境基线监测指南,构建科学放流体系等,以期推进全球范围内的中华鲎资源保护与科学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水产养殖技术效率评估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技术效率是反映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评估水产养殖技术效率对于促进不同省份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借助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对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水产养殖综合技术效率进行评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结果对31个省份进行聚类分析,并测算技术效率有效时的投入要素冗余量.[结果]全国水产养殖综合技术效率总体偏低,均值为0.827,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93和0.89,均有提升空间;各省份水产养殖投入要素和技术应用的综合水平差异明显,其中综合技术效率有效的省份有11个、占比35.48%,而48.39%的省份综合技术效率值低于均值;各省份水产养殖规模报酬变化特征相异,其中规模报酬递增的省份数量最多(18个)、占比58.06%,说明增加投入要素规模是提高效率的可行路径;聚类分析划分的3个梯队中,包括了水产养殖主产省和非主产省,可见综合技术效率与产出规模并无直接关系.[结论]建议通过提高水产养殖规模化程度,加强水产养殖技术创新能力,合理安排水产养殖投入要素,预测预警养殖生产规模需求等措施,以促进水产养殖效率稳步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