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玉米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黑糯玉米杂交新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及各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7个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穗粗>千粒重>穗长>穗行>株高>行粒>穗位>秃顶。在育种过程中,应重点对穗粗、千粒重和穗长的选择,但不能忽略对穗行、行粒和株高的选择。


试论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小康社会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关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追求发展之时,切实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在实际运作中,要理清人与自然的矛盾二重性,杜绝先污染后治理之举。同时分析了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并提出了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统筹保护的若干对策。


电泳和免疫印迹分析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主要外膜蛋白和多糖抗原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考察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主要外膜蛋白 (MOMP)及其多糖抗原 (PSA)在不同菌株间的结构特征及其免疫学特性 ,从而进一步揭示其共同的保护性抗原。方法 一步超速离心法和蛋白酶K消化法分别制备 10株副溶血弧菌和7株溶藻弧菌的MOMP和PSA ,SDS -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其结构特点。结果 两种细菌的MOMP和PSA的结构和形态菌株间差别明显 ,但也有MOMP一致的菌株 ,免疫印迹显示 ,全部的 10株副溶血弧菌和 5株溶藻弧菌都具有分子量约为36kD的主要外膜蛋白 ,他们能够被副溶血弧菌全菌抗血清所识别 ,是两种细菌共同的具有强免疫原性的主要抗原。PSA分析未见经典LPS的O侧链结构。多糖成份在菌株间的交叉反应有限 ,可能受弧菌自身表面抗原复杂性的影响 ,凝集反应结果与免疫印迹试验结果不完全一致。此外 ,副溶血弧菌与溶藻弧菌的PSA也会产生免疫学上的交叉反应。结论 36kD的MOMP是广泛存在于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高丰度蛋白 ;与主要外膜蛋白相比 ,多糖抗原在菌株间具有更大的异质性 ;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MOMP可能比PSA更具研制疫苗潜力。


低纤维基因突变水稻稻草细胞壁组分动态发育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国水稻研究所通过伽马射线照射选育的低纤维基因突变体水稻(嫩稻Nendao)与亲本双科早(Shuang-kezao)为研究试材,分析水稻抽穗后的细胞壁纤维构成生物学动态发育与特点。在相同种植条件下,低纤维基因突变体选育的嫩稻表现出较强的营养体生长优势,收获期叶、鞘、茎生物产量分别较亲本提高27.77%、30.19%和37.96%。与亲本相比,嫩稻稻草的细胞壁纤维素含量明显降低(-23.9%),而细胞壁在动态发育过程中,通过自我补偿能力,提高半纤维素(11.94%)、木质素(8.79%)与硅化物(5.60%)组分的构成含量,以完成对细胞的保护功能作用。此外,低纤维基因嫩稻稻草收获时的粗蛋白含量较亲本稻草提高20.71%,而其中可溶解蛋白比率提高63.49%。研究表明,低纤维基因嫩稻具备了较好的饲料稻品种资源特点。
关键词: 低纤维基因突变体水稻 细胞壁组分 水稻生物学 饲料稻
猪源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
《中国兽医科技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发生呼吸道症状的病猪鼻腔中分离到 1株病毒 ,经电镜观察、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确定为新城疫病毒。经对鸡胚平均致死时间、鸡胚半数致死量、对鸭胚和鸡、鸭的致死性测定及荧光PCR检测 ,证明分离毒为温和型毒株。


影响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植株再生频率的几个因素
《作物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优良籼稻品种的成熟胚为材料 ,探讨不同浓度ABA、愈伤组织继代次数、培养时间以及干燥处理等因素对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分化培养基上添加 3.0~ 5 .0mg LABA对促进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及胚状体发生 ,提高植株再生能力有显著作用。 (2 )继代 3次、培养 2 0~ 30d的成熟胚愈伤组织质量较好 ,分化率达较高水平。随着继代次数和培养时间的进一步增加 ,分化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3)分化前对愈伤组织进行干燥处理有利于芽的分化。对于已分化出绿点而难于分化出芽的愈伤组织 ,转移至壮苗培养基前 ,经过适当干燥处理 ,分化率明显提高。 (4)通过优化以上几个影响因素 ,明恢 81、优 99、R5 2 7、N175、航 1号等 5个籼稻品种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平均分化率可达 87.5 %~ 90 .8%。
关键词: 籼稻(OryzasativaL.) 成熟胚 植株再生 分化


番鸭呼肠孤病毒的鉴定
《病毒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以软脚为主要临床症状,以肝、脾表面有多量灰白色坏死点,肾肿大及出血为主要病变的病番鸭肝、脾组织中分离到5株病毒(MW9710、MW9803、MW9806、MW9809和MW9810)。雏番鸭和雏鹅经人工感染后出现与自然病例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樱桃谷鸭、麻鸭和鸡人工感染不发病。经电镜观察,病毒呈球形,正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无囊膜,有双层衣壳,直径为60nm~73nm,病毒粒子在胞浆中增殖。病毒对乙醚、氯仿、胰蛋白酶、50℃处理1h和3%甲醛处理不敏感。对pH3处理2h、60℃处理30min和紫外线照射敏感。1mol/LMg Cl2不能增强病毒的感染力。病毒核酸型为dsRNA,病毒核酸具有禽呼肠孤病毒的特征:有10条带,按其大小可分为三类:大片段(L1~L3)、中片段(M1~M3)和小片段(S1~S4)。但是MW9710株的M2和S1~S4片段的迁移率明显不同于鸡关节炎病毒(ARV)S1133株,而与番鸭呼肠孤病毒法国株(89330、89026株)的核酸电泳图谱极为相似。在血清中和试验中,ARVS1133和MW9710株互不交叉。并且,以针对ARVS1基因的特异性引物XZ11、XZ12对MW9710株等进行RT PCR扩增,只能从ARV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而以MDRV89026株S1基因的特异引物HP11、HP12进行RT PCR扩增,只能从MW9710等分离毒株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上述结果表明,MW9710株等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