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福建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
《应用生态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分析了福建省1999~2003年5年间的生态足迹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福建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99年的1·428hm2上升至2003年的1·65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9年的0·683hm2减少到2003年的0·607hm2,生态赤字逐年提高,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生态足迹供需结构分析表明,福建省人均生态足迹供需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其需求以草地和化石燃料为主,两者占总量的55·74%~63·43%,而供给以耕地为主,草地仅占人均生态承载力的0·77%~0·82%,化石燃料的供给几乎为零.5年间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福建省的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结合福建省经济发展现状和资源分布特点,提出了减少区域生态赤字的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4/2005年连江县冬季沿坡地地面气温观测和分析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亚热带地区种植南亚热带果树易遭冬季低温冻害,而坡地逆温的最大增温效应往往比目前所采取的一些防冻措施的效应要好。研究坡地逆温特征、选择适宜的坡位种植果树对避免或减轻低温给果树造成的损失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据福建省连江县2004/2005年度冬季低温考察资料分析,对于相对高差小于50 m的小山坡,晴天最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越近坡顶,最低气温越高;对于相对高差不足100 m的小山坡,在相对高差约9/10附近的山坡中上部,晴天最低气温常出现最高,逆温效应最明显。汇总几个山坡地的考察资料,分析得出坡地逆温具有以下两个特征:最大逆温出现的坡位与山坡的总高度差呈反相关;最大的逆温强度与排汇比和山坡总高度差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番鸭呼肠孤病毒σC表达蛋白为抗原的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鸭呼肠孤病毒小外壳σC蛋白编码基因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经EcoRⅠ和SacⅠ双酶切鉴定及序列分析,获得了重组质粒pET32a-σC,转化DH5α大肠埃希氏菌感受态细胞后,经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融合蛋白能够与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康复鸭血清发生特异反应;以0.15 mmol/L IPTG诱导,5 h后融合蛋白σC表达量可达高峰,分子质量为50ku;融合蛋白纯化后被用作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鸭血清中呼肠孤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经对检测条件优化,最佳包被浓度为5μg/mL,标准阳性血清的最适稀释倍数为1∶40。用该方法对50份鸭血清样品进行了检测,与琼脂扩散抗体检测法相比,ELISA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5个坚尼草品种在闽南地区的区域试验
《中国草地学报 》 2006 CSCD
摘要:对引进的5个坚尼草新品种在闽南地区进行了两年区域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5个坚尼草品种在本地区均能正常越夏、越冬,耐旱耐瘦,其中8号坚尼草、9号坚尼草的平均年鲜草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粗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相当或略高,是优良的刈牧兼水土保持植物,可在闽南地区繁殖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5)N示踪法研究固氮芽孢杆菌应用效果
《生态环境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水稻盆栽试验,应用15N示踪测试技术和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研究接种不同剂量固氮芽孢菌对当季水稻的供氮能力,结果表明:在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接种固氮芽孢杆菌能为当季水稻提供氮素,而且,接菌剂量在0.60亿个?pot-1以内,其供氮能力随着接菌剂量的增加而提高;接种剂量从0.15亿个?pot-1增加到0.60亿个?pot-1,其对当季初的氮素供应从88.7mg?pot-1提高至109.7mg?pot-1,并减少水稻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增加茬后土壤的速效氮积累,接种量以0.15亿个?pot-1~0.30亿个?pot-1较经济。但在一定的施肥基础上,接种固氮菌对水稻的产生量和吸收氮素总量影响不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采花处理对水仙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浙江林业科技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水仙花进行花葶和花苞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花葶完整保留和花苞剪残处理有利于水仙花后期生长,增加大花球数量;而花葶和花苞完全摘除处理不利于水仙花后期生长,从而降低了大花球数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和无致病力菌株生长竞争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共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F-01-V与无致病力菌株F-01-A之间的生长竞争、生防菌ANTI-8098A胞外物质对F-01-V和F-01-A生长的影响以及对F-01-V与F-01-A之间生长竞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0、25、30和35℃,菌株F-01-V、F-01-A单独静置培养48h后,F-01-V活菌数的增长率最高可达123.7%,F-01-A的活菌数下降,最大降幅为60.7%;当F-01-V与F-01-A等量混合培养时,F-01-V能继续增长,但48h后的增长率不如单独培养时的高,F-01-A的生长受到促进,使得这两个菌株的活菌数之比(F-01-V/F-01-A)与混合前的比值(0.97)相近;生防菌胞外物质对F-01-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对F-01-A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促长率也与温度呈正相关;生防菌胞外物质对F-01-V的抑制作用和对F-01-A的促进生长作用,导致在生防菌液、F-01-V与F-01-A共存的环境中,F-01-V与F-01-A之间的生长竞争向着有利于F-01-A的方向发展,使F-01-A成为优势菌株,特别是在30℃以上的温度下,F-01-V/F-01-A小于0.01,F-01-A的优势极为明显。
关键词: 青枯雷尔氏菌 生防菌ANTI-8098A 无致病力菌株 生长竞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革兰氏阳性细菌的主要种群结构及对纹枯病和恶苗病菌的拮抗性
《中国水稻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1998~2004年对采自浙江、江苏、福建和云南省的756份稻株和稻种样本进行了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分离、鉴定研究。被分离的1015个菌株经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及部分细菌学特征(革兰氏染色、KMB培养基上的荧光色素及芽孢的染色镜检等)测定后,选出代表菌株74个连同5个对照菌株用Biolog及脂肪酸分析法(FAME)进行测试,鉴定出Bacillus属5个种及其他3属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并发现枯草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具有很好的纹枯病和恶苗病拮抗能力,但来自短小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的极少数菌株在条件适宜时能与其他病原菌一起引起水稻褐斑,从这些种筛选生防菌株时应充分考虑其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实采前套袋对龙眼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0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福建省主栽龙眼品种“福眼”果实为材料,研究果实采前套袋对龙眼果实品质和采后耐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采前套袋可明显改善龙眼果实的外观品质;但降低了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总糖等营养物质含量,导致龙眼果实甜度下降、风味变淡。果实采前套袋降低了与龙眼果皮褐变密切相关的酚类物质(包括花色素苷、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减少了龙眼果实在贮藏期间果皮褐变的发生;同时,果实采前套袋明显减轻由采前病原菌潜伏侵染所致的采后龙眼果实病害,提高果实耐贮性,延长果实贮藏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