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烟秆还田对水稻稻飞虱及其捕食性天敌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烟秆还田是烟稻轮作种植系统中一种常用的农业措施之一。2015-2016年在广东南雄市烟稻轮作地区研究了不同烟秆还田方式、还田量以及耕作方式等对晚造水稻稻飞虱及其重要捕食性天敌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烟秆浅层还田处理水稻上稻飞虱数量低于深还田处理,但差异不显著;在水稻种植中后期,显著低于不还田处理;不同还田方式间对捕食性天敌田间种群影响差异不显著。烟秆不同还田量对稻飞虱及其捕食性天敌数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烟秆还田处理的田间稻飞虱数量要显著低于不还田对照处理,2015年和2016年,2.5倍烟秆还田处理的稻飞虱平均数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减少52.9%和61.1%。1/2倍和1倍烟秆还田量处理与2.5倍还田量相比,差异虽不显著,但烟秆还田量大的处理其褐飞虱数量要低;捕食性天敌数量与还田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浅耕和深耕条件下烟秆还田对稻飞虱及其捕食性天敌田间种群数量的影响都不显著。本研究结果将为烟秆综合利用和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稻飞虱 捕食性天敌 烟秆还田 烟碱 害虫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广适甜玉米"正甜68"品种及配套技术与产业化

中国科技成果 2019

摘要:针对我国甜玉米高产、优质、广适品种培育的难题,创新和整合了甜玉米育种新模式,成功培育出适合我国甜玉米主产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广适性甜玉米新品种"正甜68".本项目深入系统研究了"正甜68"及其特异亲本高种子活力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制出甜玉米专用增活壮苗拌种剂等技术物化产品.同时,研究了甜玉米近红外光谱快速无损检测技术,集成甜玉米种子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系统开展了"正甜68"配套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应用技术研究,集成建立了适用不同生态类型的高产高效繁制种技术、适宜南方周年生产的绿色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等一系列技术体系,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该品种是近10年来我国甜玉米产区既高产稳产又优质高档,还广适及适宜轻简化与机械化的国产突破性品种,自2010年起一直被列为广东省农作物主导品种.通过模式创新,实现产业链无缝对接.

关键词: 甜玉米 正甜68 品种选育 产业化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与B基因组相关的SCAR标记研究

园艺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蕉(Musa L.)是由2个二倍体野生种Musa acuminata Colla(AA基因型)和Musa balbisiana Colla(BB基因型)种内或种间杂交进化而来,其B基因组中带有重要的优良基因。利用与香蕉B基因组相关的gypsy-IRAP分子标记,成功开发了一对SCAR引物,适用于鉴定尖叶蕉(AAw)、长梗蕉(BB)、香牙蕉(AAA)、贡蕉(AAcv)、大蕉、粉蕉(ABB)、粉大蕉(ABB)、龙牙蕉(AAB)以及四倍体香蕉(AAAB)等是否含有B基因组。

关键词: 香蕉 B基因组 SCAR分子标记 IRAP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膳食纤维经肠道微生态途径调节脂质代谢作用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肠道菌群通过宿主与饮食交互作用在机体的脂质代谢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食物中广泛存在的膳食纤维及肠道菌群代谢的产物可选择性地改变肠道菌群组成,进而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影响饥饿禁食诱导因子表达,从而改善机体的脂质代谢水平。膳食纤维这种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组成来调节机体脂质代谢的生物活性作用,为预防和治疗脂质代谢紊乱等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膳食纤维经肠道微生态途径调节脂质代谢的活性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膳食纤维 肠道菌群 脂质代谢调节 作用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应激对畜禽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研究进展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19

摘要:热应激是夏季影响畜禽生长发育与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热应激导致畜禽肠道黏膜结构遭到破坏,菌群失衡,损伤了畜禽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严重影响了畜禽的生产性能,会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从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微生物屏障四个方面综述热应激对畜禽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并阐述缓解热应激的有效措施,可为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热应激 畜禽 肠道黏膜 屏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与昆虫化学分类学的研究进展

环境昆虫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表皮碳氢化合物的昆虫化学分类学已成为昆虫分类的一个重要工具。本文首先简述了世界范围内昆虫化学分类学的起源、发展及应用领域;其次在收集的大量文献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我国已开展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研究的昆虫种类、研究内容、取样与进样技术、数据的统计分析、应用领域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研究进展及其在昆虫分类中应用的现状,提出了今后我国在昆虫化学分类领域的研究方向,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 昆虫 表皮碳氢化合物 化学分类学 多元统计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蓼总黄酮提取工艺筛选及优化

中国兽药杂志 2019

摘要:为了筛选辣蓼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并优化,采用热水提取法、超声提取法、乙醇加热回流法、索氏提取法分别对辣蓼总黄酮进行提取,NaNO_2-Al(NO_3)_3-NaOH显色法显色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最佳提取方法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四种提取方法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7.97、52.90、50.97、41.80 mg/g,超声提取法优于其它几种提取方法。最佳工艺条件乙醇浓度60%,料液比1∶30,超声提取时间50 min,超声提取温度80℃,提取总黄酮含量53.3 mg/g。超声提取法有利于辣蓼总黄酮的溶出,该方法可为生产高质量的辣蓼提取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辣蓼 总黄酮 提取工艺 正交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硫对熏硫‘黑叶’荔枝采后品质及果肉亚硫酸盐代谢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脱硫对熏硫‘黑叶’荔枝果实采后品质、亚硫酸盐残留量和果肉中亚硫酸盐代谢的影响。测定对照(施保克)、熏硫和脱硫处理的果实4℃贮藏期间的色度值、褐变指数、腐烂率、亚硫酸盐残留量及果肉中亚硫酸盐氧化酶(sul?te oxidase,SO)、腺苷-5’-磷酰硫酸还原酶(adenosine 5’-phosphosulfatezoline reductase,APR)、亚硫酸盐还原酶(sulfite reductase,SiR)、丝氨酸酰基转移酶(serine acetyltransferase,SAT)和乙酰丝氨酸裂解酶(O-acetylserine (thiol) lyase,OAS-TL)活力和基因表达。结果表明:贮藏期间脱硫果实较熏硫果实提前转红;脱硫和熏硫荔枝的果皮褐变指数和腐烂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相比熏硫,脱硫使果皮水分质量分数降低和相对电导率升高的幅度更大,抑制呼吸的效果则相近;脱硫使果皮亚硫酸盐含量大幅降低,并使得果肉亚硫酸盐含量在贮藏16 d后降至接近对照组的水平;贮藏期间除APR外,熏硫和脱硫后果肉中其他4种酶的活力均呈现上调,即贮藏过程中处理组SO、SAT活力分别较同时期对照组上调2.0、8.6~26.7倍,而脱硫果肉SAT活力仅在贮藏0 d较对照组上调11.1倍,之后迅速下降,贮藏32 d后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熏硫和脱硫果肉中5个基因的表达则均在贮藏中后期总体高于对照。上述结果表明,脱硫可加快熏硫荔枝果皮恢复红色,获得与熏硫相当的保鲜效果,大幅降低了熏硫荔枝的硫残留,保障其食用安全。脱硫和熏硫荔枝果肉中SO和SAT活力的上调表明,SO酶促氧化反应是荔枝果肉亚硫酸盐降解中占主导和最稳定的方式,SAT和SiR主导的还原途径则可能作为氧化途径的补充。

关键词: 荔枝果实 采后品质 熏硫 脱硫 亚硫酸盐降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心盈翠冬日迟,天赐丰饶胜奇葩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增城迟菜心

长江蔬菜 2019

摘要:广州市辖区增城区位于广州市东部,南望东莞,东临惠州,北靠从化。因增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此地孕育着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加之其交通十分便利,是各大城市的枢纽,因此被誉为广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甘蔗轮作模式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持续效果与土壤微生态机理(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侵染引起维管束坏死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是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毁灭性最强的植物病害之一。我们在古籍《广东新语》找到有关香蕉-甘蔗轮作的记载,经大田试验证明,连作蕉地轮作甘蔗2年后,后茬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大幅下降至1.79%。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探明连作蕉地轮作甘蔗,后茬香蕉的持续抑病效果及其机理。连作蕉地轮作甘蔗2年后,测定回种不同年限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和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连作蕉地轮作甘蔗2年后,甘蔗地后茬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仅为1.79%,后续3年发病率逐年递增,分别为21.93%、25.80%和28.81%,但均低于多年连作蕉地的平均发病率(49.15%)。土壤放线菌和尖孢镰刀菌总数随香蕉种植年限增加而显著增加。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酸杆菌门(32.86%)、变形菌门(28.85%)和绿弯菌门(12.33%)3个菌门为香蕉-甘蔗轮作系统香蕉根围土细菌的优势菌门。酸杆菌目(Acidobacteriales)细菌相对丰度随回种香蕉逐年增加,并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而假单胞菌目(Pseudomonadales)、浮霉菌目(Planctomycetales)、球杆菌目(Sphaerobacterales)、乳酸杆菌目(Lactobacillales)和土壤红杆菌目(Solirubrobacterales)细菌随香蕉回种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并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连作蕉地轮作甘蔗2年后, 4年内仍能保持较好的抑病效果。本模式具有轮作时间短、抑病效果好、持续时间长、经济效益高等特点。

关键词: 香蕉-甘蔗轮作 香蕉枯萎病 尖孢镰刀菌 持续效果 控病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