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3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不同生育期白花鬼针草的生物活性
《生物安全学报 》 2019 CSCD
摘要:【目的】白花鬼针草是一种恶性外来入侵杂草,近年来已侵入农田,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危害。为筛选防治白花鬼针草的有效除草剂,分析评价了13种常见茎叶处理除草剂对幼苗期和成株期白花鬼针草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整株盆栽法,在白花鬼针草幼苗期(2~3对叶期)和成株期(6~7对叶期)分别进行茎叶喷雾处理,每种除草剂设置3个剂量。【结果】供试的13种除草剂中,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草铵膦和敌草快对幼苗期和成株期的白花鬼针草防效达到100%。选择性除草剂中,麦草畏和辛酰溴苯腈对幼苗期和成株期的白花鬼针草均有较好的防效,三氯吡氧乙酸、乙羧氟草醚和氯吡嘧磺隆在高剂量下对幼苗期的白花鬼针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但对成株期的白花鬼针草防效较差,氯氟吡氧乙酸、乳氟禾草灵、灭草松、二氯吡啶酸、乙氧氟草醚对幼苗期和成株期白花鬼针草防效均较差。【结论】白花鬼针草对多种化学除草剂具有较强的耐药性,生育期对除草剂防除白花鬼针草的效果有较大影响。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草铵膦、敌草快及选择性除草剂辛酰溴苯腈和麦草畏适用于防除白花鬼针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泌乳奶牛产后真胃移位的诊断及其手术治疗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19
摘要:奶牛真胃移位是指正常生理状态下位于腹腔右侧的真胃,位置发生变化(移至左侧),引起奶牛消化机能紊乱、产奶量骤降、食欲废绝,直至死亡的一种急性内科疾病。本文分析了真胃移位的病因,详细地介绍了一例泌乳奶牛产后真胃移位的临床诊断、手术治疗和术后恢复,以供同行参考,减少其对奶牛养殖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梅州南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农业研究与应用 》 2019
摘要:中药产业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以其南北方生长的地域区分为南药和北药。近年来梅州市积极贯彻广东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南药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本课题对梅州市南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摸清梅州南药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情况,针对中药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加快发展南药产业的对策,为梅州市南药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茶叶主产区杂草防控技术及成本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目的】明确广东省茶叶主产区杂草防控策略与成本,为控草技术研发、改进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广东省茶叶主产区茶企(茶农)所采用控草方式、次数、成本和期望成本,以及对绿色控草技术的认知度与接受程度等进行调查。【结果】结果表明,广东省茶叶主产区控草策略以人工除草为主(93.94%),机械除草次之(42.93%),化学除草约占8.59%,而绿色控草技术如覆盖稻草、覆盖防草布、间作绿肥等仅占4.55%~7.07%。年均控草成本11507.55元/hm2,平均除草次数4.16次,期望年均控草成本6512.55元/hm~2。各项控草技术中,纯化学农药控草年均成本最低,约为2 805元/hm~2,纯人工控草年均成本最高,约为12 525元/hm~2,人工+绿肥、人工+地膜(防草布)等绿色控草模式成本介于7 500~8 985元/hm~2。绿色控草技术接受程度为84%,实际使用率不到10%。【结论】广东省茶叶主产区以人工除草为主,成本偏高,茶企(茶农)接受绿色控草技术意愿高,但实际使用率偏低。因此需进一步简化现有绿色控草技术实施难度,制定杂草防控规程,并加强绿色控草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走马胎的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
《广东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目的】走马胎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长期依赖自然采挖,以致野生资源枯竭,急需发展驯化种植。采用走马胎的茎作为外植体,建立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方法】采用70%酒精和0.1%的升汞溶液为消毒液,设置不同处理时间对外植体进行消毒,得到无菌外植体后接种在含有6-BA、KT和IBA的改良MS培养基进行丛芽增殖;采用1/2改良MS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添加NAA和IBA不定芽进行生根诱导,再生植株经过炼苗后,移栽。【结果】走马胎外植体消毒采用70%酒精处理30 s结合0.1%的升汞溶液消毒处理7~9 min最合适,诱导不定芽的增殖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培养基+ 6-BA 1.0 mg/L+KT 1 mg/L+IBA 0.05 mg/L,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改良MS培养基+ NAA 0.2 mg/L+IBA 0.3 mg/L。【结论】通过对快速繁殖体系中外植体的消毒方法,优化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建立走马胎的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方法,为人工种植提供种苗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粤北地区H9N2亚型禽流感和新城疫流行情况调查
《动物医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了解广东省粤北地区家禽H9N2亚型禽流感和新城疫流行状况,采用H9N2 AIV和NDV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2014年-2017年在粤北地区18个采样点采集的6 500份样品进行检测,并将阳性样品进行PCR扩增与分析。结果表示,从6 500份样品中检出H9N2 AIV 44份,NDV 6份,H9N2 AIV和NDV混合感染3份。1月~3月H9N2 AIV检出率最高,H9N2亚型禽流感在粤北地区流行呈逐年下降趋势。新城疫在粤北地区的流行以散发为主没有明显的季节。序列分析显示,3株H9N2 AIV属于我国H9N2 AIV主要流行分支,3株NDV与F48E9强毒株同源性较高,遗传进化关系上属于同一分支。通过对粤北地区H9N2 AIV和NDV的调查分析,明确了H9N2 AIV和NDV的流行变异趋势,可为粤北地区H9N2 AIV和NDV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的控制潜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荔枝叶螨Oligonychus litchii Lo et Ho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螨,寄主范围广,在荔枝产区为害严重。为明确胡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 Oudemans对荔枝叶螨的潜在控制能力,采用功能反应和数值反应,分析了胡瓜新小绥螨在不同温度下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的捕食效应以及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种群密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均有较强的嗜食性,但对雌成螨几乎不取食。在20.5~32.5℃时,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若螨和卵的捕食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Ⅱ型方程,20~29℃时,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的处理时间、瞬间攻击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对卵和若螨的最大日捕食量则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在28~29℃时,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若螨和卵捕食能力最强、捕食量最大,处理时间最短,但当温度达到32℃以上时捕食量开始减小。另外,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种群的控制能力,随着益害比的增加,荔枝叶螨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当益害比为5:10时荔枝叶螨种群数量在第9 d下降了40.78%。综合分析表明,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具有一定的捕食作用,捕食的最适温度为28~32℃,在荔枝叶螨种群密度较低时释放胡瓜新小绥螨可起到一定的控害效果。
关键词: 胡瓜钝绥螨 荔枝叶螨 功能反应 密度效应 控制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6种杀菌剂对火龙果褐腐病菌抑菌持效期及田间防效试验
《广东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目的】筛选对火龙果褐腐病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抑菌持效期长且田间防治效果好的杀菌剂,为火龙果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褐腐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通过测量和观察抑菌圈大小及消失时间测定16种杀菌剂抑制病菌生长的持效期,对其中抑菌效果好或持效期长的杀菌剂开展田间药效试验与防效比较。【结果】咯菌腈、丙环唑、丙硫菌唑、戊唑醇、氟硅唑、异菌脲等6种杀菌剂对病菌的抑菌持效期长,培养15 d后抑菌圈尚未消失;咪鲜胺、苯醚甲环唑、腈菌唑等3种杀菌剂对病菌的抑菌持效期较长;多菌灵、噻菌灵、嘧菌酯等3种杀菌剂初期对病菌的抑菌持效期较短;丙森锌、春雷霉素、百菌清、氟环唑等4种杀菌剂的抑菌持效期极短。田间药效试验显示,戊唑醇、异菌脲、氟硅唑、丙硫菌唑、丙环唑等5种杀菌剂对火龙果嫩茎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除丙环唑在500 mg/kg施药浓度下对火龙果嫩茎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外,其余4种杀菌剂对火龙果生长安全。【结论】生产上优先推荐使用具有内吸活性的戊唑醇、异菌脲、氟硅唑、丙硫菌唑、丙环唑等药剂防治火龙果褐腐病,轮换用药;在病情压力较大的果园,施药浓度可以适当加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