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温对增氧机增氧性能参数的影响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同一台增氧机在不同水温下的增氧性能试验,研究了水温对增氧机增氧性能的影响。试验时将试验水箱置于步入式恒温试验箱中,增氧机安装于注入自来水的试验水箱内,试验过程中试验水箱内水体总体积保持不变。恒温试验箱内温度可在-40℃~+80℃之间调节,控制方式为热平衡调温方式,通过可编程触摸式液晶显示屏来进行操作,调节恒温试验箱内温度,从而间接改变水体温度,以此试验了增氧机从6℃到28℃之间20个水温时的增氧能力,分析水温与增氧能力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不同水体温度下,增氧能力有很大差异,增氧能力随着水体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水体温度从6℃上升到28℃,增氧能力下降了35.5%;增氧能力与氧质量转移系数和饱和溶氧成正比关系,但不同水温下经温度修正后增氧能力明显不同,温度修正系数的取值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温度修正系数θ的取值应随水温变化而变化,在20℃以上时,水温越高,θ取值越小;在20℃以下时,θ与水温无明显线性关系,其取值在[1.00,1.01]之间波动,不应是固定的标准修正系数1.024。
关键词: 增氧机 增氧能力 溶氧 水温 氧质量转移系数 温度修正系数 水产养殖


虹鳟源嗜冷黄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
《水产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患病虹鳟的病原,本实验从患病鱼溃烂肌肉中分离到2株细菌,分别命名为CH06和CH07,经回归感染证实分离菌株为导致此次虹鳟患病的病原菌,并进一步对其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分子特征、血清型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H06和CH07株在TYES琼脂平板上呈煎蛋状外观,产黄色素,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呈阳性,能水解明胶和酪蛋白,不能水解淀粉,不能利用果糖、半乳糖和七叶苷等。16S rRNA比对结果显示,CH06和CH07株与嗜冷黄杆菌模式株NBRC 15942的同源性分别为99.35%和99.42%。综合菌株理化和分子特性确定CH06和CH07株为嗜冷黄杆菌。利用多重PCR方法鉴定CH06和CH07株的血清型均为1型(Fd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表明,CH06和CH07株的基因型分别为ST-12和ST-78型,且均属于CCST10克隆型。人工感染结果显示,CH06和CH07株对虹鳟幼鱼具有较高致病性,其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为7.1×105和1.1×105 CFU/mL,攻毒剂量与临床病症出现时间呈反比,从人工感染实验鱼的肌肉、脾脏等组织中可重新分离到嗜冷黄杆菌。组织病理变化显示,病鱼肝细胞肿胀,空泡变性,部分肝细胞溶解坏死,细胞核溶解消失;脾脏充血、出血,淋巴细胞减少,红细胞和含铁血黄素增多;肌纤维间隙增宽、断裂、弯曲不齐,部分肌细胞肌浆溶解呈蜂窝状。CH06和CH07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谱略有不同,均对氨苄西林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敏感;CH06株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耐药,而CH07株对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中度敏感。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虹鳟源嗜冷黄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以期为虹鳟细菌性冷水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全脂或脱脂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红白锦鲤生长性能、体色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全脂或脱脂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红白锦鲤生长性能、体色、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初体重为(13.50±0.50)g的红白锦鲤630尾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其中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Q0),另外6个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梯度添加全脂或脱脂磷虾粉(鱼粉替代水平分别为10%全脂、20%全脂、30%脱脂、10%脱脂、20%脱脂、30%脱脂)的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Q10、Q20、Q30、T10、T20、T30,投喂共计60 d,结束后测量红白锦鲤生长性能、体色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与Q0组相比,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可显著提高红白锦鲤的特定生长率(P<0.05),降低肥满度.2)随着南极磷虾粉替代水平的升高,红白锦鲤体表红色区域各组间亮度(L?)值无显著差异(P>0.05),红度(a?)和黄度(b?)值均随着南极磷虾粉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全脂磷虾粉对体色的改善优于脱脂磷虾粉.3)全脂组(Q10、Q20和Q30)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ST/ALT)比值随着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脱脂组(T10、T20和T30)AST/ALT比值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下降(P<0.05).由此可见,使用适量全脂或脱脂磷虾粉替代鱼粉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红白锦鲤的生长性能,改善体色,优化血清生化指标.综合以上试验结果,推荐在鱼粉添加水平为500 g/kg的锦鲤饲料中,全脂磷虾粉的替代水平为20%~30%,脱脂磷虾粉的替代水平为10%~20%.
关键词: 红白锦鲤;南极磷虾粉;生长性能;体色;血清生化指标


利用多介质环境逸度模型比较典型抗生素磺胺甲唑和恩诺沙星在水产养殖中的环境归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磺胺甲 唑和恩诺沙星是我国水产养殖过程中2种常用的抗生素,但两者在罗非鱼养殖环境中的归趋行为尚不明确.以NY 5071—2002《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和SC/T 1083—2007《恩诺沙星水产养殖使用规范》为依据,通过野外养殖研究2种药物在罗非鱼养殖环境中的分配规律,应用多介质环境逸度模型模拟药物在养殖环境中的归趋行为.预测结果显示,磺胺甲 唑在养殖水体、鱼体、沉积物中的分布占比分别为92.10%、7.28%、0.60%;恩诺沙星在养殖水体、鱼体、沉积物中的分布占比分别为64.10%、35.50%、0.44%.实际磺胺甲 唑在养殖水体和鱼体中的分布占比分别为74.87%、2.66%(肌肉1.03%、肝脏1.10%和肠道内容物0.53%),底泥样本未检出;恩诺沙星在鱼体中的分布占比为36.29%(肌肉33.35%、肝脏1.62%和肠道内容物1.32%),养殖水体和底泥样本均未检出.磺胺甲 唑在养殖水体、肌肉、肝脏和肠道内容物中代谢至初始水平〔水体(2.5±0.9)ng·mL-1、肌肉(2.7±0.1)ng·g-1、肝脏(37.0±9.3)ng·g-1、肠道(21.5±5.4)ng·g-1〕分别需要32.5、36.0、13.1和20.4 d;恩诺沙星在肝脏和肠道内容物中代谢至初始水平〔肌肉(8.1±2.0)ng·g-1、肝脏(4.5±0.3)ng·g-1、肠道(31.7±2.7)ng·g-1〕分别需要5.7和10.3 d,但在肌肉中并未消除〔残余含量(55.7±4.9)ng·g-1〕.建议磺胺甲 唑休药期应不少于36 d,恩诺沙星休药期应不少于20 d.该研究对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保障罗非鱼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磺胺甲 唑;恩诺沙星;罗非鱼;多介质环境逸度模型;归趋


尖笔帽螺(Creseis acicula)研究进展及其在大亚湾暴发机制初探
《热带海洋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尖笔帽螺(Creseisacicula)隶属软体动物门翼足目,是营浮游生活的大洋暖水种,在世界多个海域尤其是印度洋沿岸多次暴发,但此前在中国海域未有暴发记录。2020年6—7月,在大亚湾西南部核电站邻近海域监测到尖笔帽螺大规模暴发,整个过程持续约1个月,高峰期密度达到5600个·m-3,是迄今为止已报道的该种暴发的最高密度。尖笔帽螺的高密度区均集中在西南部沿岸区域,尤其是岭澳核电站冷源取水口附近,对核电冷源运行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引起政府、企业、科研界和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鉴于目前对尖笔帽螺的暴发机制还知之甚少,文章综述了尖笔帽螺生物生态学特征研究进展,阐述了大亚湾尖笔帽螺的暴发和消退过程,并基于对此次暴发事件的跟踪监测,初步探讨其暴发机制及其生态效应,认为核电站冷却水的温升效应、降雨引起的海水盐度波动以及浮游植物数量升高可能是诱发其暴发的重要因素。


四指马鲅春季病害案例分析
《水产养殖 》 2021
摘要:四指马鲅(Elentheronema tetradactylum)隶属于鲻形目、马鲅亚目,马鲅科,四指马鲅属,俗称马友鱼、午鱼,是一种暖温、广盐性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在中国东海、南海均有分布。目前四指马鲅养殖已经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现通过对四指马鲅病鱼进行采样与检测,初步分析其发病原因,提出防治建议,供大家参考。


基于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下游鲢遗传多样性现状的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下游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布,该研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通过对2017—2019年长江湖口、安庆、芜湖、当涂、镇江、靖江、张家港和常熟8个江段鲢野生群体共327份DNA进行基因分型与遗传多样性相关分析,比对了其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遗传结构情况。结果显示,长江下游8个群体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群体内缺乏足够的杂合子,8个群体等位基因数(Na)介于6.0~12.3,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介于3.94~6.10,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介于0.617~0.719和0.658~0.774,无偏期望杂合度(uHe)介于0.671~0.782,Shannon’s信息指数(I)介于1.38~1.86,群体内近交系数(F)介于0.001~0.174;遗传分化分析显示Fst (F-statitics values)介于0.006~0.068,基因流(Nm)介于3.41~41.9,遗传距离(D)介于0.001~0.106,湖口群体与其他群体表现出中等程度的遗传差异,其他群体间遗传差异很小,分子方差分析显示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97.6%);遗传结构分析显示湖口群体有不同于其他群体的基因库。结果表明江湖连通性可能对于鲢在湖口江段展现独特遗传分化特征具有积极意义,而形成这种种群分化究竟是由于地理距离的空间隔离还是生境差异的生理屏障有待进一步探究。


中华鳖组蛋白H2A变体克隆及其在卵母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组蛋白H2A对龟鳖动物生殖细胞发育分化作用和机制,克隆了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组蛋白H2A变体的同源物(命名为PsH2A),分析其转录本的表达模式及在卵巢发育成熟过程中的细胞定位。PsH2A cDNA序列全长575 bp, 5′端非编码区68 bp, 3′端非编码区108 bp,开放阅读框399 bp,编码13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其与龟类的H2A变体同源性更高,与哺乳类同源性较低。RT-qPCR和RT-PCR结果显示,PsH2A转录本在1冬龄、2冬龄和3冬龄的中华鳖卵巢中高表达(P<0.01),而在精巢和其他成体组织中几乎检测不到。化学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PsH2A mRNA在卵母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其中初级卵母细胞中表达信号最强,且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随着卵母细胞发育成熟进入到生长期和成熟期后,目的信号逐渐减弱,并且主要在核周区域表达。此外, PsH2A mRNA的相对表达量也表现出中华鳖卵巢发育的季节性变化。综上,研究结果表明PsH2A在中华鳖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华鳖 组蛋白H2A变体 卵母细胞 季节表达 细胞定位


基于ELEFAN Ⅰ和LBB的竺山湖贝氏?资源状况评估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竺山湖水域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的种群参数,评价其资源利用状况,根据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竺山湖水域收集的贝氏?基础生物学数据,利用基于长度频率数据的ELEFAN Ⅰ(electronic length frequency analysisⅠ)和贝叶斯评估方法(length-based Bayesian biomass, LBB)估算其种群参数。结果显示,贝氏?体长范围为44.17~181.87mm,体重范围为0.88~70.30g;体长(L,mm)与体重(W,g)关系式为W=9.0×10-5 L3.0707 (R2=0.8775,n=805);体长和体重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t=194.25×[1-e-0.36(t+0.46)],Wt=95.74×[1-e-0.36(t+0.46)]3.0707。运用ELEFAN Ⅰ方法估算的相对自然死亡系数M/K=2.28,相对捕捞死亡系数F/K=4.50,相对总死亡系数Z/K=6.78,开发率E=0.66。LBB估算的相对死亡系数M/K、F/K、Z/K和开发率E分别为1.88、5.78、7.64和0.76。两种方法估算的种群参数基本一致。本研究揭示了竺山湖贝氏?的种群生长特性及资源利用状况,可为太湖的渔业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贝氏? 长度频率 种群参数 资源利用 竺山湖 大水面 生态渔业

